張欣光
摘要:教育扶貧是事關民生發展的重要工程,將教育事業和脫貧工作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取得巨大成功。教育扶貧作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扶貧措施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優化、細化相關政策,目的就是對尚處于深度貧困的農村地區的未來發展發揮長效作用,進而彰顯了中國扶貧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智慧。
關鍵詞:深度貧困;教育扶貧;扶智;未來意義
脫貧工作已經進入了最后的決勝階段,我們有必勝的信心圓滿完成當前的脫貧任務。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之后脫貧工作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的“硬骨頭”,要徹底消除貧困、拔掉窮根,就要采取包括政策、財政、教育等在內的多元化扶貧方式來解決農村深度貧困地區的貧窮問題。其中,教育扶貧雖然是當前脫貧工作的重要舉措,但同時也具有推動鄉村振興的長遠意義。
1.中國扶貧體系中的特殊扶貧形式
脫貧工作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貧困人口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財政性扶貧和政策性扶貧針對于解決物質貧困問題,是扶貧工作的基礎性措施,為教育扶貧工作的持續深入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必須要看到,如果貧困群體沒有脫貧意識,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質文明的發展速度,即便是短時間達到物質上的脫貧,也有著重新返貧的風險。而教育扶貧就是秉持“授人以漁”的原則,通過教育幫助貧困特別是深度貧困的農村地區改變意識和思路,實現源頭脫貧,這也是脫貧工作的題中之義。
財政和政策方面的扶貧大多是政府的定向性政策,因而可以“短平快”的取得預期的脫貧效果,而教育扶貧則是是一種扶貧周期較長、見效相對緩慢的扶貧舉措。這是因為教育扶貧是一種基于“扶學——扶智——扶志”三位一體并在此基礎上多措并舉的扶貧格局:扶學是基礎,扶智是橋梁,扶志是目標。這種的扶貧體系能夠讓貧困人口學習有用知識,在保證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文化素養,從根本上激發處于深度貧困的農村居民脫貧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為教育扶貧思想的貫徹和實踐的深入掃清障礙,更好的防止返貧以達到徹底脫貧的目的。在這一過程中呈現的是一種雙向互動,它要求扶貧人員與貧困戶之間有長期的、充分的直接交流,保證教育扶貧的針對性和長效性。
相較于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的單一性扶貧方式,教育扶貧即扶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人才技術扶貧。扶貧人員通過教育扶貧過程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宣傳、講座等形式對有條件的地區和有意愿的貧困人群進行專業培訓,以便他們能在之前扶貧成果基礎上因地制宜的發揮地區和人口優勢,這是幫助他們實現產業脫貧的重要途徑;二是文化理想扶貧。最常見的就是國家倡導的“三支一扶”,即支農、支醫、支教和扶貧。而教育扶貧的文化理想扶貧就是將支教和扶貧結合起來:優秀教師支教活動的靈魂在于扶志,在保證貧困地區學生享受優質教育的同時,更要將主旋律、正能量的思想傳遞給他們,從文化理想層面進行扶貧,充實、豐富他們的精神境界,始終要使青少年學生保持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激發奮進動力。
教育扶貧的兩種形式在扶貧過程中要注意:首先,人才技術的針對性扶貧不是以解決當下問題為目的,更重要的是從長遠出發,對有意愿的貧困人口進行專業培訓,以增加其脫貧技能和手段,更好保證脫貧后不返貧。其次,對于文化理想扶貧來說,支教是重要方式。一般支教都是周期性的,會有時間限制,在這段時間內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注意在與本地教師的交流中,將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灌輸給他們,以保證支教效果的長期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行標準下全部人口的脫貧,既是教育脫貧的總目標,同時也為徹底改善當前中國教育整體格局打下堅實基礎。基于脫貧攻堅任務必將完成的社會現實,就教育扶貧工作看,如何走好“最后一公里”,保證教育后續發是當前需要考慮的現實問題,要充分認識任務的嚴峻性和緊迫性,結合實際,把問題想在前面,持續優化、落實、落細教育扶貧相關政策。
2.教育扶貧是內含未來意義的中國智慧
社會學研究表明,貧困有著代際鎖定和傳遞的特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拉格納·納克斯曾提出過不發達國家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而科塞認為“貧困文化”是貧困代際傳遞的內在因素,即人長期處于貧困環境會形成適用這種環境的、獨特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和文化體系,并以家庭為中介固化到后代,從而使后代產生消極的貧困意識。簡而言之,如果祖輩因為生活所迫沒有辦法對后代進行教育方面的投資,很可能導致其后代的持續貧困,陷入“窮,因為窮”的惡性循環。
新中國建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教育使得人民的文化素養大幅度提高,大批人因為接受教育而抓住機遇、改變命運。在完成當下的脫貧任務后,教育扶貧也能夠幫助脫貧地區鞏固脫貧成果,從根源上防止返貧。著眼未來,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對于國家未來發展有著決定性意義。教育扶貧即扶智,其巨大意義不僅在于推動當前脫貧工作的順利完成,更重要的意義是能夠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扶貧就是黨和政府為家庭和國家的未來進行的一種教育投資。
隨著教育扶貧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教育扶貧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一是國家主導的頂層設計。從1984年首提教育扶貧思想開始,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在頂層設計中不斷拓寬相關政策和配套體制機制,給予教育扶貧實踐化以的科學理論指導,切實推動教育發展。二是中國教育扶貧彰顯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始終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巨大制度優勢,在教育扶貧過程中,黨和國家作為主導者,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具體落實,形成多級聯動,有效的推動相關政策的落地、落實。三是的教育扶貧覆蓋人口全面。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教育脫貧事關國家未來,更是一個不能少。因此,我們的教育扶貧采取的是實事求是基礎上的“應扶盡扶”原則,達到“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袁利平,丁雅施.教育扶貧:中國方案及世界意義[J].教育研究,2020,41(07):13-17.
[2]袁利平,姜嘉偉.教育扶貧的作用機制與路徑創新[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2):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