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榮華 周義炎 李庚
摘要:在地球科學科技期刊中,數學公式出現的頻率極高,涉及的知識領域和編排細節紛繁復雜,而現有的國家有關標準對數學公式編排的一些規定還不夠詳細和明確,有些編排規定未被強制要求執行,在公式編輯中會遇到國家標準缺乏針對性或無據可循的情況,加上編輯人員專業知識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響,數學公式的編校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難以達到規范化的要求。本文依據國內外相關標準和有關書刊,結合筆者從事地球科學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體會,對數學公式編校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進行總結和探討,為數學公式編校的規范化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地球科學;科技期刊;數學公式;編校建議
中圖分類號:G23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063-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中國科協項目“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期刊類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卓越計劃-C-004
一、引言
數學公式作為科技期刊文章中復雜的符號語言,其能否被科學、規范地表達,會直接影響文章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期刊的整體質量及其被引用率[1-7]。據統計,地球科學科技期刊中,數學公式出現的頻率極高,涉及的知識領域和編排細節紛繁復雜,而公式多的文章不僅公式錯誤多,而且引用率低,對期刊的傳播效率及其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極為不利的影響[8]。由于國家有關標準對數學公式編排的一些規定還不夠詳細和明確,而有些編排規定未被強制要求執行,在公式編輯中會遇到相關標準缺乏針對性或無據可循的情況,加上編輯人員專業知識的局限性等因素的影響,數學公式的編輯加工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公式編校工作難以達到規范化的要求。已有文獻對科技期刊數學公式的編排問題以及國內外科技期刊數學公式編排的差異問題等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提出了改進方法和建議[1-7,9-12],但尚未見結合地球科學科技期刊數學公式編校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討的文章。本文依據國內外相關標準和有關書刊,結合筆者從事地球科學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體會,對數學公式編校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進行總結和探討,為數學公式編校工作的規范化提出一些建議。
二、地球科學科技期刊數學公式編校中常見的問題
地球科學涵蓋的學科范圍非常廣,包括大氣科學、固體地球物理學、空間物理學、地球化學、大地測量學、地圖學、地理學、地質學、水文學和海洋科學等12個二級學科[13],其中許多二級學科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相互交叉融合,以致地球科學科技期刊所刊發的論文往往涉及眾多學科研究領域,而期刊編輯人員自身的專業知識又存在局限性,對專業性強的論文中的數學公式的審讀編校存在一定的困難。此外,由于地球科學常通過數學模型研究、描述和解決各種復雜的地學問題,其學術論文經常含有較多且較復雜的數學公式,在公式編輯中會遇到相關國家標準缺乏針對性或無據可循的情況。這些困難和問題的存在,使得地球科學科技期刊數學公式的編校成為此類期刊編輯工作中的一個難點。下面筆者結合從事地球科學類英文科技期刊Geodesy and Geodynamics(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編輯工作的體會,對數學公式編校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解決辦法進行總結和探討。
(一)用多字母縮略術語代替量的符號問題


顯然,上述式(1)中的量的表達方法與國家有關標準不一致。為此,筆者參考上述有關標準,與投稿作者交流溝通,對式(1)作出如下修改。由于差分碼偏差(DCB)沒有規定的規范化符號,所以選取關鍵詞“偏差(bias)”中的首字母B作為其量的符號,為了區別兩種不同類型的差分碼偏差,將“s(satellite,衛星)”和“r(receiver,接收機)”作為B的下標,即Bs,Br;同理,選取電離層總電子含量(TEC)中的關鍵詞“含量(content)”中的首字母C作為量的符號,“nav(navigation‘導航’的縮寫)”作為其下標,即Cnav;等離子體層電子含量(ECpl)則選取其中的關鍵詞“含量(content)”中的首字母C作為量的符號,將“ple(plasmasphere‘等離子體層’和electron‘電子’的縮寫)”作為其下標以示區別,即Cple。
(二)誤將特殊的運算符號編排為斜體
在科技期刊的數學公式中,運算符號只能為正體[17],除了4種基礎運算符號(+,-,×,÷)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運算符號容易被誤編排為斜體,如加和(Σ)、變分符號(δ)、微分號(d)和偏導符號(?)等。目前仍有一些地球科學科技期刊將某些特殊運算符號編排為斜體,其中英文科技期刊占多數,其理由是向國際編排標準看齊。實際上,國外許多地球科學SCI期刊對于一些特殊符號的編排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以微分號(d)和偏導符號(?)為例,在Nature Geoscience(《自然:地球科學》)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地球物理研究雜志-大氣》)2020年最新刊出的文章中,筆者發現,前者在數學公式中將d和 ? 編排為正體,后者則將兩者均編排為斜體。期刊與國際接軌,走國際化發展道路絕不是形式上的照搬照抄,其本質應是發展模式的國際化。無論是中文科技期刊,還是我國的英文科技期刊,都必須嚴格按照我國的相關國家標準進行公式的編校工作,不能舍本逐末。
(三)未對量符號的下標進行仔細區分
陳浩元編著的《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17]指出:“正確區分量符號下標的正斜體規則是:凡量符號和代表變動性數字及坐標軸的字母作下標,采用斜體;其他情況為正體?!彪m然有這一指導性原則可供參考,但由于仍存在許多編校和專業細節問題,區分量符號下標正斜體的難度和工作量還是很大,所以一些地球科學科技期刊在數學公式的編校過程中極易出現錯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將量符號的下標一律視為實義詞不加區分地編排為正體,二是將超過1個字符的實義詞下標編排為斜體,三是將1個字符的實義詞下標編排為正體。例如:

(五)尚未在標準中明確規定的問題
受限于認知和篇幅,在相關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中,尚有一些公式編校問題未作規定,以致不同的期刊編輯部門所采用的公式編校方法不統一,難以實現科技期刊公式編校工作的規范化。例如,零向量和多字母矩陣并沒有相關標準可供參考,按照筆者所在編輯部的慣例,將其編排為黑正體。又如對四元數的編排,也同樣沒有相關標準可供參考。四元數在地球科學領域經常用來表示旋轉和方位,其數學定義與向量類似,在數學公式中也常和向量一起進行運算,但為了區別于向量,按筆者所在編輯部的慣例,將其編排為花體,在MathType(數學編輯器的名稱)公式編輯器中的字體格式為“Edwardian Script ITC”(總體格式類型的名稱)。例如:

(六)數學公式的正確性問題
數學公式是科技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文章的科學性。筆者在編輯工作中體會到,地球科學科技期刊論文稿件的數學公式中存在錯誤的情況并不少見,這些錯誤大多是論文作者的筆誤以及在公式推導過程中的疏忽,也有一些錯誤是論文作者在公式的推導過程中產生的。由于地球科學科技期刊的編輯大多不是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面對錯綜復雜的數學公式,編輯人員自身在許多情況下難以判定其正確性。
三、地球科學科技期刊數學公式編校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編輯人員專業背景的局限性
地球科學科技期刊編輯的專業背景大多以地球科學學科為主,而地球科學學科范圍非常廣,包括地質學、自然地理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衍生學科。雖然編輯們都進行過數學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但大多僅限于基礎的數理知識,難以滿足所有相關學科領域稿件中對數學公式更專業的編校工作需求。因此,對數學公式的編輯加工更多停留在對字符格式等外在形式方面的加工上,對于其中數學公式的科學性、邏輯性等內容方面的編輯工作,只能通過與作者的充分交流與溝通完成。
(二)國家標準未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
為了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國家技術監督局于1993年12月27日發布了15項量和單位國家標準,統稱為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15]。但是這些國家標準并沒有被各編輯部和編輯們很好地貫徹落實,主要原因是編輯在上崗前,大多沒有進行針對性的崗前培訓,沒有強制性學習這些國家標準,甚至有的人都不知道這些標準的存在,只是按照各編輯部慣用的編校標準開展工作。且不論這些慣用的編校標準是否與國家標準相符,這種有規不知,知規不循的情況,會導致各異的數學公式編校方法出現,錯漏在所難免。
(三)缺少有針對性的國家標準
現行的相關國家標準均將把數學公式的編校問題作為一部分或一個章節進行規定和說明,且僅對常見的數學符號使用等通用性規則進行規定,對數學公式編校工作有針對性的、細化的國家標準尚未出臺。但在日常工作中,數學公式所涉及的學科知識領域的深度和廣度常常讓編輯們力不從心,因此,相關國家標準中尚未被強制規定的數學公式的編校問題仍處于無據可循的狀態。一些學者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和匯總,試圖將約定俗成的編校方法作為可供參考的標準,但畢竟沒有強制力,無法實現編校標準的統一性和規范化。對于英文科技期刊來說,這個問題尤為突出,因為在我國,無論是中文科技期刊還是英文科技期刊,都必須遵循現行的相關國家標準。雖然國際上也沒有通用的可供遵循的數學公式編校標準,但國際上流行的編校方法和我國現行的編校標準確實存在著差異,因此在日常的編校工作中,這類模棱兩可的問題會更加凸顯。
四、改進數學公式編校工作的建議
(一)注重提高科技期刊編輯的業務能力
要提高科技期刊編輯的業務能力,就需要加強編輯對相關數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不能僅僅滿足于對數學公式表面格式和形式的編校,對其科學性也要更好地把握。這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
1.做好崗前培訓。各科技期刊編輯部要切實做好新編輯的崗前培訓工作,至少要將相關的國家標準和本編輯部的編校規范系統性地對其進行教授,這個過程對編輯部和新編輯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
2.細化職業培訓。雖然目前各培訓組織機構都會選取出版業涉及的各個主題再組織相關的職業培訓,但大多主題比較大,想要深入地學習某個版塊比較難,可以呼吁和建議各培訓組織機構細化培訓主題,邀請相關專家對數學公式的編校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培訓。
3.加入職業資格考試。可以將數學公式的編校問題酌情加入編輯職業資格考試,通過考試要求間接引導編輯們主動學習相關知識,這種既學又考的方式可以把對數學公式的編校要求落實工作由被動化為主動。
(二)落實國家標準,修訂內部操作規范
國家有關部門要不斷細化科技期刊的編校要求,組織專家制定針對數學公式編校的統一標準,從制度上強制性嚴格要求各編輯部貫徹落實,從細節上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編校質量,提高我國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增強我國作為科技強國的軟實力。
此外,對于在數學公式審讀和編輯加工過程中遇到的未被國家標準明確規定的數學公式編校的問題,中文科技期刊可以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咨詢作者和專家來制定適用于本編輯部統一的編校方法,而英文科技期刊則可以結合國際上流行和慣用的編校方法,對已有的操作規范進行調整。
(三)著力通過技術手段降低錯漏概率
對現有技術手段的有效運用,可以大大降低數學公式審讀和編輯加工過程中數學公式出現錯漏的概率,提高編校效率和文章質量,主要包括以下三種。
1.規范數學公式編輯器的使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種數學公式編輯軟件可供使用,但試用之后發現它們跟文稿編輯軟件和電腦操作系統的兼容程度不一致,經常會出現格式錯亂等問題。而由美國Design Science(設計科學)公司開發的MathType(數學編輯器的名字)數學公式編輯器的兼容性較好,其強大的公式編寫功能足以滿足編輯對數學公式進行編輯加工的需求。因此,可以建議作者使用這款指定的公式編輯器編寫數學公式,以減少由于公式編輯軟件不同而產生的錯誤。
2.公布較為詳細的數學公式編校規范。我國大多數科技期刊并沒有對外公布本編輯部關于數學公式的編校規范,大都以“文中量和單位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以及國際標準單位制”一句帶過,而對文章格式的排版要求寫得非常詳細。事實上,許多國際科技期刊和出版機構都向作者公布其詳細的編校規范,有的關于數學公式的編校要求足足有幾頁,這樣不但能減少編輯的工作量,縮短稿件處理周期,還可以提高稿件的編校質量,一舉多得。但公布過于詳細的編校規范也會帶來一定的消極影響,因為這樣一來就增加了作者的工作量,太過煩瑣的要求可能會影響作者的投稿熱情,從而減少來稿量。所以,公布較為詳細的、大致的編校規則,編輯對作者的錯漏部分進行再修改,這樣更為妥當。
3.及時與作者溝通并查閱文獻。編輯在對數學公式進行審讀和編輯加工的過程中,與作者溝通和查閱相關文獻尤為重要。編輯的編校專業知識、作者的學科專業知識和相關文獻的輔助,是對數學公式的形式和內容進行科學加工最有力的保證。對數學公式的審讀不能僅僅局限于按照相關標準對形式進行編校,更要著重對其科學性進行判斷,這是重點也是難點。對于其中存疑的問題,要及時與作者溝通,并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不僅能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還可以提高編輯的業務能力。
五、結語
地球科學科技期刊具有數學公式出現的頻率極高、涉及的知識領域廣和編校細節紛繁復雜等特點,數學公式的編校是此類期刊編輯工作中的一個難點。本文依據國內外相關標準和有關書刊,結合筆者從事地球科學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的體會,對數學公式編校工作中的常見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進行了總結和探討,并從提高期刊編輯的業務能力、細化國家相關標準、制定和實施編輯部內部的編校規則以及通過技術手段盡可能降低數學公式編校的錯漏概率等幾個方面,為數學公式編校的規范化提出了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1] 周小燕.科技期刊中數學公式排版的探討[J].學報編輯論叢,2018(00):224-229.
[2] 謝文亮,張宜軍.科技期刊中數學公式的規范表達[J].編輯學報,2013,25(3):240-242.
[3] 姚瓊.科技期刊中數學公式編排的常見問題分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2019(10):247-248.
[4] 朱虹.中英文期刊中數學公式符號及單位量的差別問題[J].出版參考,2017(7):54-55.
[5] 朱建新.國內外科技期刊中數學符號編排格式的對比分析[J].編輯學報,2019(1):30-35.
[6] 夏金玉.科技論文數學公式序號編排的標準化問題[J].編輯學報,2013,25(3):243-244.
[7] 駱瑾,王昕,王有登.數學公式審讀的比較分析方法[J].編輯學報,2012,24(2):138-139.
[8] 肖駿,王淑華,謝曉紅.芻議公式數量對地學類期刊傳播能力的影響[J].編輯學報,2018,30(3):263-265.
[9] 曹東.科技期刊雙欄排版數學公式的轉行問題和處理方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3(4):137-139.
[10] 林磊.數學公式編輯中值得注意的一些問題[J].學報編輯論叢,2016(00):147-151.
[11] 劉瑜君,付靜.科技論文中數學公式的編校[J].黃岡師范學院報,2017,37(06):116-117+121.
[12] 許艷超,李春麗,朱明,等.關于食品類科技期刊中數學公式編排問題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8(14):163-165.
[13] GB/T13745-2009.學科分類與代碼[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17.
[14] 薛宏交.英漢地球科學縮略語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1.
[15] GB3100-3102-93.量和單位[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52.
[16] GB/T 1.1-2009.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S].北京:中國質檢出版社,2009:25-26.
[17] 陳浩元.科技書刊標準化18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40-146.
[18] GB 3102.11-1993.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符號[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3:2.
[19] GB 7713-19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87:6-7.
作者簡介:胡榮華(1987—),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