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戰爭時期,處于抗戰大后方的重慶,報刊都集中于抗日話語的表達,例如,《新華日報》《中央日報》等報刊多報道與抗戰有關的信息。除了這些外部遷移來的報刊,本地報刊在抗日話語的表達上也頗具特色,其中,較為出色的是《新蜀報》?!缎率駡蟆纷鳛橹貞c本地三大報刊之一,除吸收本土特色之外更兼有全國性色彩,因此,在整個抗戰話語的闡釋中具有重要意義。其話語內容的表達更注重自由獨立、專刊紀念、注重文藝,其編輯則具有內容豐富、版面創新、活動多樣的特征。這樣的一份新穎獨特的報刊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關鍵詞:《蜀道》;《新蜀報》;編輯特征
中圖分類號:G2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096-02
一、引言
《新蜀報》于1921年創刊,社長為陳愚生,總編輯為劉泗英?!缎率駡蟆分鲝堊杂裳哉?,并向社會提供思想文化等意見性信息,并始終將國家民族問題放在首位,在抗戰話語表達中具有重要位置。《新蜀報》的副刊初為《新副》,編者為金滿成,后易名為《文鋒》,而后又改名為《蜀道》,由姚蓬子擔任主編[1]。
“又是新的一年到來了。然而我們并無感歡,亦無歡欣”。1940年元旦,姚蓬子在《蜀道》發刊詞中這樣寫道。姚蓬子作為《蜀道》的主編,帶領《蜀道》的編輯團隊不斷創新,將嚴謹認真的態度運用到編輯實踐中,對民族獨立、文藝進步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內容特點:自由獨立、??o念、注重文藝
(一)爭取自由,要求獨立
現代中國的歷史是一場偉大的民族獨立運動。在不同階段的基本主題是明確的,即對外獨立、對內民主。《蜀道》將文本與民族相結合,凸顯出民族性與抗戰性,并在抗戰動員方面做出貢獻。在1940年初創刊的時候,《蜀道》就將民族命運與個人命運聯系在了一起,亦將民族的覺醒作為重要之道。例如在胡愈之所寫的《從鴉片戰爭到中日戰爭》中,在回顧近百年中國的歷史之后提到,“鴉片戰爭啟發了中國的民族意識,醞釀了中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同時也孕育了自由主義思想和民主憲政運動。從這時候起,人的自覺民族的自覺逐漸形成了”。除了文章內容外,其語言也富有深意與戰斗性。《蜀道》的語言富有風格,抨擊黑暗,在諷刺人性的同時也鼓舞人心。例如發表的徐仲年的《斬三蟲》就對目前存在的“懶蟲”“軟骨蟲”“磕頭蟲”這些不斷蛀蝕中華民族的現象進行了諷刺[2],對人性丑惡面進行了抨擊。
(二)專刊紀念,儀式感強
《蜀道》在遇到重大紀念日都會邀請著名作者集稿組成??o念。這種媒介方式不僅喚起和塑造了過去的歷史記憶,也成為傳遞民族記憶的重要符號。例如《蜀道》一二八??吞N含了很多歷史記憶,1940年1月28日,姚蓬子寫作了一篇《一二八回憶》發表在《蜀道》上,回憶自己的所思所感[3]。這種紀念活動可以喚起國民記憶并傳播歷史記憶,對當時的民眾具有動員和教育意義。同時,??纬梢环N紀念符號成為人們重塑政治認同和集體記憶的重要工具。在1942年的元旦增刊上,邀請了梅林、王平陵、潘子農等人組稿文章,對新的一年提出一些建議。黃炎培所寫的《以“節約”“增產”“購債”應勝利》中提到“人民在這種環境下,應該加倍努力。具體努力些什么?第一是厲行節約,第二是增加生產,第三是購買公債”[4]。但隨著戰爭的不斷深入,關于戰爭與希望的話題逐漸增多。例如,在1944年1月1日梅林就以一首《希望》表達自己的感情,梅林在詩中寫道希望能看到“實行全面反攻,收復所有失地”,希望看不到“瘋女郎”或“棄嬰”之類的社會新聞[5]。在面對戰爭中,普通民眾依舊對未來抱有希望,這種希望的火花在報刊中成為一種力量,以輿論的形式傳遞給群眾。
(三)注重文藝,百家爭鳴
文藝是傳播思想的載體?!妒竦馈吩诔闪⒅蹙吞貏e重視文藝論爭,不僅十分重視對各種文藝論爭的宣傳,同時也提供了平臺讓各種觀點百家爭鳴,王冰洋、梅林、老舍、宋之的、長虹等都曾為《蜀道》撰稿。1940年1月23日發表文章《抗戰文藝和他的發展條件》[6],1940年3月4日發表文章《抗戰文藝活動在皖北》[7],贊賞青年在敵后方艱苦奮斗,決不離開抗戰崗位。與此同時,《蜀道》也十分注重文學界的熱點話題。1940年4月,《蜀道》針對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問題以及民粹主義等問題進行討論, 1940年4月12日《蜀道》發表梅林所寫的《民族形式“中心源泉”的商榷》,對“中國的新文藝從哪里來的”“關于老百姓所習見常聞”“新國粹主義”等問題進行了討論,而后王冰洋發表了《什么是國粹主義呢?》[8],將這個問題引向更深的層面。這次大型論爭于4月在《新蜀報》上共發表了相關文章31篇,這也反映了大時代下作家呼吁為文藝注入新鮮血液。另外在重大的藝術爭論問題上,《蜀道》盡可能地做到客觀公正,例如,在關于“藝術的認識與表現關系”問題上,針對當時出現的兩種不同的意見,編者認為應盡可能客觀地描述這兩種意見,做到嚴肅客觀。這種對學術論證的嚴肅態度,彰顯了《蜀道》重視學術、嚴肅認真的態度,同時也體現了在抗戰的背景下《蜀道》積極開展學術研究的精神。
三、編輯特點:內容豐富、版面創新、活動多樣
(一)內容眾多,豐富多樣
《新蜀報》的副刊經歷了多次改變。在抗戰前期的報刊中,《金剛鉆》和《新副閑話》都是《新蜀報》重要的副刊,同時,為了滿足各個階層的需要,也開辟了不同的周刊。1940年左右,《新蜀報》副刊更名為《蜀道》之后,其版面較為固定,多集中在第4版,到后期抗戰形勢嚴峻,紙張有限的情況下,多集中在第2版。在副刊所處的版面中,由副刊與廣告組成,副刊版面根據篇幅大小而定,一般為半版。除此之外,《蜀道》前期出刊頻率基本為一周6次,是《新蜀報》主要的副刊,中間也穿插有《川康貿易》《新聞崗位》等,后期出刊頻率逐漸下降。其內容涵蓋廣泛,既有詩歌也有小說,還有一些文學評論,題材豐富;書寫對象包含社會各個群體,涵蓋社會所有范圍。例如,1942年4月13日的報刊專門針對防空洞的工作人員寫了一篇《礦工之歌》[9],抒發了礦工在抗戰中的巨大作用,語言輕快有力,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這種語調輕快,鼓舞人心的文章還有很多,如在1942年6月4日的詩歌《行進》中就寫道:“年青的人/勇敢的人/把步伐合成一致/而且要挽緊胳臂/我們威武的走向戰場?!盵10]在民族陷入危亡的時刻,報刊傳達著一種勇敢前進的精神,不斷地鼓勵人們前進。
(二)版面創新,嚴肅認真
《蜀道》的編者團隊不斷探索著《蜀道》的版面創新,編輯希望不斷壯大報刊,姚蓬子也一直強調想將《蜀道》辦成“一個像樣的小日刊”[11]。因此,《蜀道》不斷創新欄目,創辦了《詩之頁》《木刻之頁》《作家生活之頁》等專號[12]。辦理這樣的專號一方面可以拓寬讀者范圍,同時,專號的新穎獨特形式,為特定的作者提供了創作空間。除此之外,編輯選文章的標準也十分有目的性,在副刊的右側明確寫道:“文章雖好,倘與抗戰無關,決不刊登。若與抗戰有關,無論說酒談夢,均極歡迎。”《蜀道》的戰斗性在創刊之始就十分強烈,它將民族性與文章的內涵結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編輯團隊對待錯誤也非常認真,例如在1940年1月20日刊登了魏伯先生的《黃河》,開頭少了“黃河”兩個字而后就針對此情況專門在下一期進行了訂正,并向作者讀者表達了歉意;1940年2月28日也針對之前所刊載的《金錢板》中的小錯誤進行了致歉,這充分體現了編者團隊承認錯誤的態度。
(三)活動多樣,動員交流
《蜀道》積極報道相關文化活動,以此團結作家,活躍后方文化氛圍,增強文化活力。例如,1940年1月27日《蜀道》在報刊右側刊登請柬,針對“如何保障作家戰時生活”舉行茶會,邀請了徐仲年、老舍、陳翰笙、周欽岳、梅林、陽翰笙、王亞平等進行交流,并于1月31日運用整版對此事進行了報道;1940年2月6日,對2月23日在中蘇文化協會舉行的文協詩歌晚會,用整版詳細報道了此次事件;1940年2月28日,《蜀道》也詳細報道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第一次戲劇晚會。對這些活動的報道不僅可以互相交流文學,探討相關問題,更可以團結文藝界,增強團體凝聚力。除此之外,《新蜀報》還每年舉行新年宴會,約集文藝界朋友聚餐一次,表示謝意?!懊堋⑻餄h、夏衍、陽翰苼、巴金、沙汀、靳以、羅蓀、曹禺、陳白塵、宋之的、趙丹、舒繡文、張瑞芳、安娥、應云衛、鄭君里、胡風、常任俠等等,都是《新蜀報》的座上客?!盵13]
四、結語
《蜀道》在活躍抗戰大后方文化、堅守文化陣地以及抗戰動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編輯及作者團隊們用帶有自身經驗的感悟與尖銳冷酷的筆觸去描述在抗戰中被重壓的生存意識與自我反思下的獨立個體,推動了重慶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同時,《蜀道》作為一份言論副刊,也提供了一個公共平臺作為輿論場,將思想與抗戰結合在一起,鼓舞了人民,提供了文藝爭論的平臺,為抗戰做出了貢獻。
參考文獻:
[1] 辛子辛.重慶各報副刊鳥瞰[J].戰時記者,1940,2(9):22.
[2] 徐仲年.斬三蟲[N].新蜀報,1940-01-17.
[3] 姚蓬子.一二八回憶[N].新蜀報,1940-01-28.
[4] 黃炎培.以“節約”“增產”“購債”應勝利[N].新蜀報,1942-01-01.
[5] 梅林.我底希望[N].新蜀報,1944-01-01.
[6] 長虹.抗戰文藝和他的發展條件[N].新蜀報,1940-01-23.
[7] 兆瑜.抗戰文藝活動在皖北[N].新蜀報,1940-03-04.
[8] 王冰洋.什么是國粹主義呢?[N].新蜀報,1940-04-14.
[9] 禾波.礦工之歌[N].新蜀報,1942-04-13.
[10] 孫潛.行進[N].新蜀報,1942-06-04.
[11] 姚蓬子.編后記[N].新蜀報,1940-01-17.
[12] 編者.啟示[N].新蜀報,1940-02-21.
[13] 蔡斐.重慶近代新聞傳播史稿[M].重慶出版社,2017:03,208.
作者簡介:孔嬌嬌(1995—),女,河南濟源人,碩士,研究方向: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