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運用符號學相關原理,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作簡要分析,旨在為這一關注熱點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方向。
關鍵詞:主持人大賽;符號學;新聞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11-02
一、綜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9主持人大賽》(下稱2019《主持人大賽》)自2019年10月26日開播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是央視自2011年“艾詩緹杯”第6屆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舉辦之后,時隔8年的重新回歸。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搜索了有關2019《主持人大賽》的研究論文,發現此議題頗受關注,有的研究者分析了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工作者要具備怎樣的綜合素質以及新聞“四力”實踐對主持人的工作要求;有的研究者從傳播形式和價值導向等方面對節目的創新之處進行分析。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領域,雖然研究重點明晰,成果顯著,但尚未見到運用符號學相關理論對這一話題進行分析的論著。筆者嘗試從評審制度、考題設計、選手表現3個方面入手,對2019《主持人大賽》作一個淺顯的符號學“掃描”。
二、評審制度方面
2019《主持人大賽》沿襲歷屆《主持人大賽》的評審選拔制,設有17個專業評審和點評嘉賓,創新之處在于今年新設立了400位在線大眾評審。選手成績由專業評審×60%+大眾評審×40%計算而成。這些大眾評審通過手機客戶端自拍,創建自己的虛擬形象,參加節目的錄制和打分。符號學研究專家趙毅衡認為:“當代的電子技術使呈現性媒介可以輕易地轉化為記錄性媒介,使通向人類五官的渠道得到延長。符號信息的發出、傳送、接收,現在可以克服時空限制,越過巨大跨度的間距相隔。”[1]2019《主持人大賽》評審資格的擴充,不僅增強了節目評審的公平性、公正性,更獲得了年輕網友的青睞,他們可以通過現場參與獲得代入感,通過互動交流增強歸屬感,從而對節目輸出的主流新聞價值觀和主流媒體創造的“主持人明星”保持持續關注。
2019《主持人大賽》的專業評審,相較于往年,除了完成常規的為選手打分和點評工作外,還創新性地在節目現場充當出題嘉賓。在第二階段“以經典題目實戰為題”中,央視的9種新聞類和12種文藝類節目主持人盛裝亮相,既有端莊大氣的美女主持董卿,又有老成持重的元老主持敬一丹,還有幽默歡快的“網紅”主持朱廣權。他們在出題環節的表現,也在客觀上展示出以他們為代表的央視主持人形象。在當今各種明星井噴式增長的時代,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為主流媒體的順應之舉。
三、考題設計方面
趙毅衡教授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中提出了強弱編碼、雙軸偏重等概念。筆者嘗試運用相關符號學原理分析2011、2019兩屆央視《主持人大賽》考題設計的變化。
“在符號表意中,控制文本的意義植入規則,控制解釋的意義重建規則,都稱為符碼。”“符號傳達的理想過程是:符號信息的發出者,依照符碼對符號信息進行‘編碼’,意義被編織入符號文本;符號信息的接受者對符號信息進行‘解碼’,信息就轉換回意義。”[1]趙毅衡教授認為在實用/科技的符號系統中,符碼是強制性的,解釋幾乎是固定的,解碼必須忠實地還原復制編碼,即強編碼;在文化/藝術中,絕大部分符碼給了解碼相當大的機動權,即弱編碼。兩屆《主持人大賽》的考題設計雖然都屬于文化范疇,但對比之下,2011《主持人大賽》考題風格偏向強編碼,而2019《主持人大賽》考題則偏向弱編碼。例如2011《主持人大賽》在總決賽階段,選手要在60秒時間內,妥善處理“直播現場”出現的問題(如場外連線中斷、表演者提前上場、表演出現意外等突發情況)。我們明顯可以感覺到考題具有結構化面試的特點,題目設計專業性較強,但是對于電視節目的呈現效果來說可能略顯枯燥。2019《主持人大賽》在總決賽階段,新聞類的選手要進行兩兩對決,對同一命題的不同觀點進行交替評述(例如第1組的兩位選手要從“作為主持人,更應該言之有理。作為主持人,更應該言之有物。”中選擇觀點并開始論辯),考題的設計明顯開放得多,可以充分發揮選手的潛力,節目效果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同時,弱編碼的考題雖然能給選手自由發揮的權力,但“當解釋者不擁有關于文本既定符碼的足夠了解時,就只能從經歷過的類似解釋活動中,抽取若干片段組成粗糙的、臨時的、假定性的符碼集合,對文本進行試探性解碼”[1]。最直觀的例子是2019《主持人大賽》設置的一個新聞圖片考核環節:選手的論述分為兩個步驟,第一階段要根據圖片內容進行一分鐘的即興論述,之后圖片會縮放成完整圖片,呈現出一些新的信息,選手再根據圖片信息進行一分半的論述。而有的選手因為在前一分鐘過早下定結論,導致他的論述與完整的圖片內容有明顯沖突。這一考題設計所呈現出的符號學原理值得深思,我們應當對片面化的圖片信息以及接收者個性化的解釋保持適當的警惕。
“符號文本有兩個展開向度,即組合軸與聚合軸。”[1]語言學家雅柯布森提出,組合軸的功能是鄰接與黏合,聚合軸的功能是比較與選擇[2]。2011《主持人大賽》“特別現場”環節,要求選手抽取題目后,在限定的240秒內完成嘉賓訪談及外景記者電話連線,考題設計偏向組合軸。而在2019《主持人大賽》的實戰考核中,要求選手進行實地探訪,并將探訪素材和收獲帶回現場進行300秒的講述,考題設計則偏向聚合軸。筆者將參加實戰考核的9位新聞類選手的選題列舉如下:《留住記憶——走近阿爾茨海默病老兵》《家國邊關情——走進西藏戍邊軍營》《黑暗中的倔強——走進國家盲人足球隊》《永遠的純真——走近喜憨兒》《迎豐村的109個夢想》《我的冬奧日記——走進張家口崇禮》《載著希望的“小慢車”——走進四川大涼山》《“中國速度”見證者》《天下“糧”心——走進袁隆平援非雜交水稻團隊》。從這些選題我們可以看出,取材相當廣泛,分涉軍人、體育工作者、鄉村干部、鐵路工作者、科研團隊等多個領域的人和事,可以全方位地表現我們國家的偉大與人民的奮斗自強,帶給觀眾深深的感動,傳遞出滿滿的正能量。但同時,我們似乎也能感覺到這些選題內在主旨的相似性。趙毅衡教授曾提出“假性選擇”的概念,意指有些符號文本看似寬幅,但實際上副本符號選擇限制頗多,從而造成一種表面寬幅實際窄幅的情況。[1]筆者認為,雖然《主持人大賽》的選手選題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但是要挖掘和展現更全面更深刻的新聞,還需要具有跳出固定思維的勇氣和能力。
四、選手表現方面
2019《主持人大賽》選手們表現最大的特點就是新聞講述的故事化。之所以有這樣的變化,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一是電子技術的進步使得多媒介文本的聯合解碼更加普及。如果將2019《主持人大賽》現場選手的講演看成是一種多媒介體裁,由于圖片、視頻、音樂等媒介的支持,使得選手的故事性講述變得更加豐富生動。二是節目為了增加觀賞性,參照了現在比較流行的選拔類節目模式,設定大賽主題為“奮斗有我 為夢發聲”,并安排了前后兩場自我展示環節,因此受節目模式的規定,選手普遍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介紹自己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三是我國新聞事業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8月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求“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實現這些目標,新聞主持人應該走出演播室,到基層去實地采訪調查,并將新聞材料編輯整理后以講述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這些專業要求屬于一種社會文化語境元語言對選手講演方式選擇的限制,符號學界常把研究解釋規律的問題稱為元語言問題。四是參賽選手大都具備能將新聞體裁和敘事方式相結合的能力元語言。能力元語言來自于解釋者的社會性成長經歷,那些具有新聞主持職業背景的選手們基本上都經過了新聞講述方式的專業性技巧訓練并能夠熟練運用。以新聞類1號選手姚軼濱的自我展示為例,他在開頭和結尾運用指示干預點出新聞體裁(“歡迎您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這里是《新聞有故事》”),然后通過人物視角方式講述了兩個有相關性的故事,引起觀眾好奇,最后再轉換人稱,說出故事中的兩個人物就是他們父子,從而表達出他對新聞職業的理解。
這種新聞講述的故事化,在微觀層面,反映了新聞記者日常要與老百姓打交道的工作職責。新聞類選手周瑜曾說:“新聞不只客觀的數據和事實,那背后是一個個活生生、有溫度在努力生活的人,關注他們的境遇是我的職責。”而在宏觀層面,新聞的故事化反映了專業領域對新聞主題升華和精煉的要求。央視節目主持人董卿在點評某位選手表現時說:“能夠從一個人看到一群人,從一群人看到中國的歷史,這樣的故事就是好故事。”縱觀2019《主持人大賽》選手們的表現,幾乎都采用了抽象的比喻相似來實現對自己新聞主題的升華。例如選手張安琪通過講述首都華燈工程車由“木梯子—十輪卡車—解放牌敞篷汽車—我國自主研發的現代化車輛”的變化歷程,來提喻中國一步步走向騰飛;選手姚軼濱通過講述“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成長蛻變,來提喻中國教育資源的均衡化以及國家的快速發展。這種新聞敘事風格的背后,體現了提喻這種符號修辭在我國新聞領域的普遍運用。
而西方國家的新聞報道多關注一些社會弊病,普遍采取的是另一種符號修辭——反諷。根據四體演進理論(四體演進關系最早由18世紀思想家維柯提出,用于分析世界歷史的階段劃分。后來這一理論被運用到多個領域。主要內容是任何符號文本體裁都會經歷“比喻—轉喻—提喻—反諷”4個階段)以及我國新聞報道所呈現的符號修辭特點,我們應該對此趨勢有所察覺并作更加細致的研究。
五、結語
筆者從評審制度、考題設計、選手表現3個方面分析了2019《主持人大賽》所具有的符號學特征,希望可以引起學界同仁的關注,一起為我國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24-125,219-220,156,161.
[2] 雅柯布森.隱喻和轉喻的波蘭人[M].海牙:木頓出版社,1956:76-82.
作者簡介:周永嬌(1990—),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助理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符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