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融合時代,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報紙、電視開始融合發展,廣播作為傳統媒體的一員,也走上了變革之路。基于技術進步的傳播變革給廣播內容生產帶來的巨大影響,融合報道作為廣播媒體的主要內容產品之一,在不斷完善發展的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文結合國內傳統廣播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以“中國之聲”為例著重分析其融合報道的特征與不足,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措施,以期助力我國傳統廣播媒體融合報道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傳統廣播媒體;融合報道;“中國之聲”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35-02
一、引言
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聽覺的延伸則是廣播媒介。在媒介不斷更新迭代、技術不斷發展創新的浪潮中,廣播這一伴隨性的聲音媒介經久不衰。但進入媒體融合時代后,廣播媒介的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互聯網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收聽習慣,移動端的發展使得用戶碎片化、移動性的收聽行為成為現實,短視頻、直播、Vlog(視頻博客)等新形式的媒介內容也在沖擊著傳統廣播的發展。至此,原有的市場格局被打破,廣播媒介不僅需要與同行之間競爭,更需要迎接來自互聯網移動端的挑戰。
但新的媒介環境也為廣播媒介的發展創造了新的契機。多數傳統廣播媒體積極擁抱新技術,融合報道形式,持續探索廣播媒體可持續化發展的途徑。如“中國之聲”融合多種報道形式在不同平臺上傳播,在創新新聞報道形式的同時,也擴大了自身聲量,提高了自身的影響力。
二、傳統廣播媒體融合發展的現狀
隨著媒體融合發展向縱深推進,廣播融媒體建設逐漸步入正軌,廣播內容形式不斷創新,發布平臺也不斷延伸至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多元立體化的融合傳播格局已成為常態。截至2019年底,全國有236個廣播頻率開通了微博賬號,開通率為78.7%,傳統廣播頻率平均收聽人數高達122萬[1]。
三、傳統廣播媒體融合報道研究
(一)融合報道概述
1.融合報道的概念
在精準傳播的互聯網時代,如何連接用戶是廣播媒體融合轉型過程中的痛點,而融合報道為傳統廣播媒體連接用戶提供了新的可能。融合報道是指利用數字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綜合運用不同類型的傳播形式、技術方法、報道體裁與敘事方式開展的整合式新聞傳播新方式[2]。其不同于全媒體新聞,是將文字、圖片、數據圖表和互動信息等不同形式進行融合的新聞樣態,是媒介融合的“終端新聞產品”,是新聞生產模式的創新。
2.融合報道的類型
當下的融合報道主要分為6類:圖文驅動報道、數據驅動報道、視頻驅動報道、音頻驅動報道、游戲驅動報道以及復合驅動報道。復合驅動報道是指圍繞某個特定的新聞主題,運用高質量的圖片、音視頻和交互設計來生產在線新聞故事的報道,該類型的報道在國內一般屬于某個網站的“特色欄目”,在國外則有很多獨立的網站,如mediastorm.com。
(二)“中國之聲”融合報道研究
1.“中國之聲”發展與現狀概述
中國之聲是我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第一套節目,是全天播報新聞的中央級新聞廣播,是我國傳統廣播媒體中最具權威性的、可覆蓋全國的、24小時直播的新聞廣播頻率。自2004年更名為“中國之聲”后,其不斷對節目進行改版,優化節目架構,提升節目內容質量,在堅持專業化新聞立臺理念的同時,順應媒介融合的趨勢,引領媒介潮流。2011年,其率先開通微信公眾號,后又在喜馬拉雅、蜻蜓FM上開辟專欄,創辦客戶端,借助兩微一端、網絡廣播、門戶網站等多平臺探索廣播在融媒體時代的創新之路。據尼爾森網聯發布的數據可知,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之聲一直占據“全國新聞廣播(EMC)融媒傳播影響力榜”的第1位,累計觸達用戶超過3.2億。
2.“中國之聲”融合報道的特征
(1)呈現形式多元化。中國之聲的融合報道打破了傳統聲音媒介只能聽的刻板印象,除了音頻節目,還有圖文、視頻、直播、H5(第5版超文本標記語言)等新形式的呈現,豐富了新聞內容的呈現形式,滿足了融媒體時代用戶獲取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如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其圍繞重大議程、部長和代表委員通道等重要內容進行了超過70場直播,實現了同步傳遞兩會現場聲音。中國之聲以多種形式、多樣視角、多元內容持續傳達兩會精神,提升了兩會報道的吸引力。
(2)報道時效性較強。廣播作為伴隨性聲音媒體,在傳播上不受空間和地域的限制,一部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收聽信息,具有報紙和電視等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之聲憑借總臺多頻道優勢,在兩微一端實時發布兩會資訊,實現了“音畫文圖”等不同內容形式的同步報道。
(3)傳播渠道多樣化。移動場景下,用戶使用手機、電腦和車載廣播等移動終端設備可即時收聽新聞報道,這為廣播媒介內容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傳播渠道。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之聲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和抖音等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上實時推送兩會最新消息,使用戶可以通過不同渠道深入了解兩會相關內容,既提升了兩會的傳播力,也擴大了兩會的影響力。
(4)注重差異化傳播。在融合報道中,中國之聲利用聲音媒介天然獨特優勢,在報道中優先突出聲音介質,制作差異化的獨家報道。其微信公眾號中專門設置有“聲音日歷”板塊,其內容由時政解讀欄目《聲音日歷》和《習聲回響》組成,依托聲音復原現場,打破了傳統時政報道的“硬”風格和嚴肅的形象,以短小精煉的內容吸引年輕用戶。2016年楊絳先生逝世時,中國之聲通過微信將3段廣播錄音呈現出來,既突出了聲音的特質,也與其他媒體的相關報道截然不同,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三)“中國之聲”融合報道的不足之處
1.呈現形式較為固定,難以形成用戶黏性
中國之聲的融合報道多為音頻、圖文、視頻、H5等形式,當下大火的AI(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Vlog、互動微紀錄片等形式均未得到較好的使用。中國之聲融合報道的呈現形式較為固定且無新意,易造成用戶視覺疲勞,難以長久吸引年輕用戶群體。
2.忽視用戶需求,互動反饋不足
融媒體時代,用戶逐步掌握話語權,傳統媒體占據主導地位的傳播格局已被打破,但是部分傳統媒體仍然堅持固有的傳播思維,根據自己的要求去生產和傳播內容,忽視了用戶需求。經過對中國之聲融合報道的分析與研究,發現其幾乎沒有與用戶進行互動,也未回應用戶反饋,可以看出其依舊堅持傳統媒體時代的理念,只是將用戶當作接收信息的受眾,忽視了用戶的能動性,最終導致用戶難以留存。
3.內容同質化明顯,用戶吸引力不足
在融媒體環境下,廣播媒體的融合報道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新媒體平臺上的融合報道內容。以中國之聲官方微博為例,2020年6月22日,中國之聲在微博發表了“甘肅新增7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的微博,并配有圖片,但在中國之聲發布此條微博新聞之前,已經有澎湃新聞、新浪新聞、新浪新聞客戶端、中國新聞網等媒體推送過此條內容,文案也都大同小異。由此可見,新聞類廣播電臺在互聯網上的融合報道無時效性、無獨特性,對用戶的吸引力較小,難以增加與用戶之間的黏性。
(四)“中國之聲”融合報道的發展之策
1.堅持技術創新,深化融合報道
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等主流媒體齊上演高科技報道秀,在5G直播視頻制作、增強現實報道等方面踴躍創新。未來,智能技術將再造新聞生產流程,基于人機協作的“雙智”融合生產將成為傳媒產品的主流生產模式。中國之聲應當直面新技術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堅持技術創新,積極利用不同類型媒體的優勢,深化融合報道,探尋新的發展策略。
2.把握受眾心理,重視互動反饋
新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播格局,用戶自主意識崛起,廣播媒體必須打破思維定式,培養互聯網思維,積極把握用戶心理,分析用戶喜好,重視用戶需求與參與度,注重對用戶的引導、與用戶的情感共鳴和交互性,重新構建新聞融合報道的架構,為不同平臺的用戶提供不同形式的融合報道。
3.打造“輕量化”報道,貼近年輕用戶內容偏好
融媒體時代,廣播媒體用戶結構逐步年輕化,70后至90后逐漸成為廣播媒體的核心用戶。對于年輕用戶群體而言,感官體驗較強、報道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有趣的“輕量化”融合報道更受青睞。因此,中國之聲的融合報道應當做到內核“輕量化”,在微距選材的基礎上,使用接地氣的話語體系喚起用戶共鳴;做到形態“輕量化”,通過創新報道體裁革新用戶互動體驗;做到渠道“輕量化”,形成以“兩微一端一抖”為核心的移動矩陣傳播格局,深化報道影響力[3]。打造短小精悍、互動較強、形式新穎的“輕量化”融合報道,更能順應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移動化、碎片化的趨勢,滿足年輕用戶展現個性的內容消費需求。
四、結語
相較于電視、報紙,廣播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最為便捷,其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優勢,用聲音拉近與用戶的距離,時刻關注用戶需求。同時,還需要將內容與先進的媒介技術相融合,持續生產出能豐富用戶閱讀與互動體驗、引導用戶價值觀健康發展的融合報道。因此,未來廣播媒體應當重視內容與技術的適配以及傳媒內容對大眾的教育功能,爭取創作出更多有價值、有溫度、有深度的融合報道,推進新聞輿論宣傳與媒體融合實踐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 羅華. 2019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R].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n1/2020/0430/ c14677-31693788.html,2020-04-30.
[2] 雷躍捷,何曉菡,古麗尼歌爾·伊力哈木.“融合報道”的概念、內涵、特征及發展趨勢——基于中國新聞獎與普利策新聞獎“融合報道”作品的比較分析[J].新聞戰線(上),2019(07):40-47.
[3] 董紫薇.智能化·協同化·輕量化:2020年兩會報道新趨勢[EB/OL].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經濟研究所,https://mp.weixin.qq.com/s/kgQRw3rm0ibdj8k RkrzYnA,2020-06-08.
作者簡介:唐竹月(1996—),女,四川廣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媒介融合與媒體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