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現實世界的強烈關注、對民生百態的精準觀察、對社會萬物的生動素描,使雜文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受傳播媒介和技術翻天覆地變革的影響,雜文的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和言說方式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永葆雜文的強大生命力,必須結合現實語境,在傳播渠道、言說方式、作者隊伍等方面加強突圍,在不斷調試和適應的過程中迎接雜文的新媒體時代。
關鍵詞:媒體融合;雜文;突圍路徑
中圖分類號:I26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57-02
雜文是文學、藝術、思想、哲理的濃縮體。茅盾曾經評價:“中國的現代文學史有一個既不同于世界各國文學史,也不同于中國歷代文學史的特點,這就是雜文的重大作用。”雜文的產生以及發展,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認知,拓展了中國文學的闡釋方式。
今天,媒體已經進入融合時代。結合現實語境,探討當代雜文面臨的發展形勢、必須迎接的發展挑戰、應當作出的必要革新,對于保持這一文體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雜文生命力的來源
所謂“雜文”,“也不是現在的新貨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類,都有類可歸,如果編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體,各種都夾在一處,于是成了‘雜’”[1]。一種較為廣泛的說法是,雜文起初只是“雜七雜八”等無處歸類文章的統稱。不過隨著文學的發展,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這一文體迅速發展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第一,說理不拘一格,構成了雜文的深刻性。只要能夠把道理說透說破、啟人深思,雜文寫作者大可盡情發揮。魯迅雜文名篇中,《娜拉走后怎樣》以文學作品主角生發,《論“他媽的”》圍繞俚語展開,《北京通信》以書信形式呈現,但都不妨礙其成為經典佳作。以北京日報雜文版為例,目前設置的欄目有《觀潮新語》《世象彈議》《以史為鑒》《談古論今》《故事新說》《隨筆札記》《寓言一則》等等,可以講故事、寫隨感,可以論古今、說寓言,可以寫書信、書游記……
第二,選題角度多元,構成了雜文的豐富性。雜文涵蓋的內容,上至國計下至民生。政治、文化、經濟、社會,教育、醫療、養老、出行,人物、風氣、制度……世間萬物,人間百態,莫不能寫。它諷刺“小權力”批判“大官威”,鞭撻人的劣根性也揭示個別政策措施的荒謬性,選題十分廣泛。與之相應,作者群的覆蓋面也相當之廣。這催生了雜文創作的參差多態,同時也保持著文章與現實話題的時刻關聯。
第三,語言文字精巧,構成了雜文的趣味性。雜文在論理時非常重視美感,入題、轉折、過渡、照應、收尾等等,都講求藝術構思。行文過程中,或旁征博引,或奇思妙喻,或聯想生發,“假象取耦,以相譬喻”。以各位雜文大家來看,魯迅犀利,林語堂幽默,梁實秋儒雅,周樹人沖淡,錢鐘書機智……[2]“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也是雜文寫作的特征——文筆雜、邏輯不亂,看似隨性發揮,實則精心設計。長句短句、古文白話,在各種“花式技巧”中闡釋深刻道理。
以上種種,皆是雜文之所以為雜文的關鍵要素。“它不憚直接撕開蠹蟲侵蝕的社會病體,完成手術刀般的精準治療。”[3]這種對于現實世界的強烈關注,對于民生百態的精準觀察,對于社會萬物的生動素描,正是雜文生命力的來源。
二、媒體融合新變化帶來的影響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媒體融合的廣度和深度都遠勝以往,傳播媒介和技術手段都已實現了新的跨越。“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隨著信息技術的全方面發展,媒體生態呈現“互聯網+”場景。從具有社交鏈接屬性的微博、微信,到以資訊聚合分發為特征的平臺號,從直播平臺到短視頻平臺,受眾覆蓋之廣泛,生產主體之多樣,傳播渠道之多元,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媒體圖景都更為復雜。
身處激烈變革之中,雜文同樣面臨著命運的起伏。
第一,載體愈發多元。以往雜文多刊發于報刊,其發行份數隨之起伏。在21世紀初的幾年,尤其是2004年,近10家以“雜文”冠名屬文摘性質的同類期刊出現,同時還破土而生了10數家雖無“雜文”之名卻有“雜文”之實的其他期刊。有觀察家評價“雜花生樹、流螢亂眼”。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介入,紙媒發行數量持續銳減。數據顯示,有34家報紙選擇在2019年宣布休停刊。報紙的閱讀率持續下滑,從2011年的65.7%下滑到2019年的20.1%[4]。而一些報紙雜志雖然并未停報停刊,但也大多選擇減版以壓縮成本。副刊版面常常被安排在報紙的“最后一沓”,往往成為最先被減的一部分。
第二,傳播方式改變。當下信息社會日益成熟,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迅速普及。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其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3%。如今,大多數媒體報道都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格局,從中央級到省市級乃至縣級媒體,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媒體矩陣。伴隨著媒體格局的擴展,傳播方式加速更新,傳播邏輯隨之演化。以前人們只是被動地收受信息,如今則實現了雙向互動;以前出版周期以日、以周、以月、以季計算,現在則是以秒、以分、以時為多;以前的呈現方式是白紙黑字,現在則是圖文并茂甚至短視頻。對于雜文而言,如何在這一波浪潮中趁勢而上,搭上“互聯網+”的快車,依然是一個重大課題。
第三,雜文“人”的挑戰。其一是作者。多年來,雜文作者都以中老年人為主,這呈現出,一方面創作人員的“補給速度”跟不上“退出速度”,另一方面這一群體的新媒體寫作能力相對較弱。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50歲及以上的網民群體占比僅16.9%。二是受眾。隨著時代的更迭,新一代年輕讀者多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相較于翻開報紙、打開雜志,網頁瀏覽、電子閱讀更能俘獲他們,若輔之以短視頻、直播、虛擬技術等,則更能給文章加分。要想使他們親近雜文、喜歡雜文、支持雜文,就必須要拿出新的眼光、新的辦法。
三、雜文應對挑戰,突圍而出的基本路徑
毫無疑問,當下雜文的發展面臨著一定的困境。新媒體所帶來的沖擊,已經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其創作力、傳播力、影響力。不過,正如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任何事物都需要辯證地看、長遠地看。只要在危機中捕捉生機,雜文同樣可以于變局中開創新局,在全新的輿論環境中突圍而出。
第一,不斷拓寬傳播渠道。所謂“新媒體”,本質是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入媒體形態,是一場技術革命帶來的媒體變革。要跟上這個時代,首先要充分引入新興技術。縱觀當下,微博號、微信號、頭條號等平臺日漸興盛,抖音號、快手號迅速崛起。趁勢而上、借勢而起,各家傳統媒體已經開始了不同程度的“變身”,一些優秀者甚至實現了營利反超,影響力更勝以往。大趨勢之下,雜文需要做的就是順勢而為。以《北京日報》雜文版為例,一方面其依托于《北京日報》的媒體矩陣,如微博賬號、微信平臺等,及時推出圍繞當下的重磅文章,跟上并引領同期的熱點議題討論;另一方面,其深耕北京日報客戶端“銳評”頻道下的“雜談萬象,文論是非”專欄。在這里,可以突破紙質版面的限制,適當插入彩圖、視頻,增加吸引力和說服力。同時,文末設有留言和收藏、點贊按鈕,與讀者的互動性大大增強。
第二,與時俱進變革寫作方式。技術的變革催生媒體行業全方位的升級,包括受眾閱讀習慣的改變、新聞選題的偏好等等。從紙質介質到電子版本,從深閱讀到淺閱讀,包括各種網絡新興詞匯的迅速生成,都要求雜文創作在謀篇布局、行文用語上,更具貼近性。多吸納一些新的表達方式,引用一些時興詞匯,可以作為雜文跟上時代的具體實操方式之一。而區別于線下世界的互聯網生活,新奇與亂象并生,趣味與凌亂同在,總能成為社會關注的痛點、興趣點,自然,也將成為雜文選題的另一個重要來源。以《北京日報》2018年9月25日14版《有一種丑叫炫丑》為例,選題來源于互聯網,某短視頻平臺上,“學丑者”“炫丑者”層出不窮:語言文字貼近互聯網,“霸座男”“加V”“網紅”等,都是當下的潮流詞匯。這篇文章積極吸納時代元素,既一針見血又幽默詼諧,最終實現了老少咸宜、全網共賞的傳播效果。因此,這篇文章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報紙副刊年度精品一等獎。
第三,維護和發展作者隊伍。首先這是對現有作者群的維護。這是雜文能夠維持生命力的基本盤。從筆者調研了解到的信息可以發現,能夠激發雜文作者積極性的主要因素集中在稿酬標準、發稿平臺、見報周期等。以《北京日報》雜文版為例,一方面要充分用好所屬部門資源,爭取有競爭力的稿酬,拓展作品發布平臺,加快更新頻率;另一方面,可以和北京雜文學會加強合作,保持與作者的經常性線下互動,加強溝通交流。其次,可以加大新鮮血液的吸納力度。積極倡導本報社的記者給雜文版面供稿,以豐富版面、鍛煉隊伍。同時,對于社外投稿要精挑細選、精雕細琢,一旦發現好苗子,便要列為重點作者培養。總體來看,這些方法正在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其積極效應還有待繼續挖掘。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開放態度。只要于雜文創作有益,都應該去嘗試。
四、結語
“甘為孺子牛,敢為千夫對”,雜文從來沒有也不可能脫離現實與時代而生存。時移世異,要繼續回饋擁躉者、品讀者,這一文體創作同樣需要深深扎根于新媒體時代。脫離自身的歷史生長情境和原有價值依據,面對新的社會情境所支撐的全新價值尺度的度量、評判和解析、重構,注定是一場艱辛的磨合調適過程。創作者和編輯需要繼續探索、貢獻力量,去創造新媒體時代的雜文,迎接雜文的新媒體時代。
參考文獻:
[1] 魯迅.且介亭雜文[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01.
[2] 米博華.關于雜文與評論[J].新聞與寫作,2017(12):98-99.
[3] 王侃,魯艷.現代雜文的歷史、現實與未來——《2019中國最佳雜文》序[J].文藝爭鳴,2020(02):149-152.
[4] 陳國權.尋找“非市場需求”——2019中國報業轉型發展報告[J].編輯之友,2020(2):63-64.
作者簡介:湯華臻(1989—),女,湖南株洲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言論寫作與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