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慢時代”悄然來臨,“慢媒體”隨之興起,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慢電視、慢新聞。這里所指新聞的“慢”不是純粹的時間概念,而是新聞的精致與細致、深度與廣度。慢新聞就是對新聞進行全面分析、全面報道,相對于快新聞,慢新聞甚至可以摒棄傳統意義上的時效性,挖掘報道一段時間甚至幾年前的“舊聞”里的新意和深意。2016年,《重慶晚報》打造的慢新聞APP正式上線,這款用“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匠人之心”打造的新聞產品APP,在慢中求新、慢中求深。次年年初,慢新聞成為上游新聞APP的一個重要頻道,專注于新媒體方面的深度報道。同時,《重慶晚報》在融媒體時代重新轉型定位,將慢新聞作為主打報道方向,相繼推出有影響力的“調查”“人物”“暖新聞”等欄目,更是給予慢新聞無可替代的地位。慢新聞在追求“慢”的同時,對于“新”要如何把握?本文試圖通過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碰撞,闡釋慢新聞產生的歷史背景、生存現狀與未來走向,進一步探討慢新聞如何在慢中求深、慢中求新,慢新聞在追求深度與厚度的同時如何保持新聞本身應有的時效性。
關鍵詞:慢新聞;快新聞;深度;速度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59-02
一、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碰撞
1920年,美國《時代》周刊創始人亨利·魯斯首次提出“慢新聞”這一概念。他根據時效性將新聞分為快新聞和慢新聞兩大類。快新聞注重時效,注重將某時某地發生的某事以最快的速度發布出來;慢新聞則是在相對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將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除了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還要將起因、經過、影響,甚至新聞背后的新聞一一呈現出來,強調新聞報道的廣度與思想的深度[1]。在如今自媒體全面崛起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報紙等傳統媒體面臨嚴峻挑戰,傳統媒體面對海量信息,開始尋找證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而慢新聞的出現恰恰證明了快捷、互動性強的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難以替代的優勢。
慢新聞的崛起,讓公眾耳目一新。想要更全面、更準確、更翔實地還原各重要新聞元素的細節報道,慢新聞無疑成為新的信息傳播環境中公眾最值得信賴的選擇。此外,慢新聞充分彰顯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新聞“慢”下來之后,公眾跳出那些魚龍混雜的海量信息,開始比較、鑒別、思考,從而獲得教益。在快時代背景下,由于新媒體的沖擊,部分傳統媒體地位開始動搖,新聞的娛樂化傾向越來越嚴重,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新聞內容偏軟。一些花邊新聞、名人軼事和一些刺激、煽情性新聞開始打擦邊球;其二,迎合讀者低級趣味。暴力、色情等內容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描述,各種新聞內容慢慢出現低俗化、趣味化、戲劇化傾向。放棄自己的優勢與新媒體比拼,這其實是傳統媒體的自亂陣腳。而慢新聞在慢中求深、慢中求新,以其難能可貴的思想深度與厚度保持自身應有的真實、責任、嚴肅和厚重的特性,在新聞界獨樹一幟。慢新聞以其特有的思想深度,從不同側面和整體上更深入細致地挖掘新聞事件的本質與聯系,在用事實說話的基礎上,也毫不隱諱自己的態度與觀點,用記者手記或者編者按等形式,告訴受眾更深刻的道理。記者在梳理新聞背后的真相和新聞蘊含的思想深度與厚度方面,必然會花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必然會犧牲時間來換取空間。這也是慢新聞之所以“慢”的必然和不可避免性。
二、慢新聞的慢中求深
慢新聞在慢中求深,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與前瞻性,保持其應有的擔當與責任、嚴肅與厚重的特征。而深度報道可以說是慢新聞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一)深度報道溯源
中國的深度報道濫觴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那個人們主要憑紙質媒體獲取新聞的時代,深度報道以其獨特的啟蒙理念和審美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和大眾的廣泛討論。到20世紀90年代初,《經濟日報》以一組“三角債”的追蹤報道為標志,將一度沉寂的深度報道再次拉回公眾視野。隨后,深度報道從傳統媒體逐漸擴散到全媒體領域,在新聞界形成一種成熟、穩定的報道形式與理念[2]。而深度報道的人文價值取向更是贏得了受眾的普遍認同。新聞報道的價值取向是傳播媒體在面對新聞事實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和立場,包括對新聞事件的取舍與態度、傾向。深度報道在選擇新聞事實時,將人確定為中心,針對人的生存發展、自由訴求等進行深入采訪,并探索人與社會更深層次的關系,獲取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所以,人文價值取向幾乎成為深度報道的基本判斷和必然選擇。
(二)深度報道的人文情懷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也不停轉型,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其實也是人的問題。深度報道如果回避人類生存、人文故事、人類情感,也就沒有了報道主體。無論是重大新聞事件,還是當前社會熱點,歸根結底體現的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故事,這些故事無不蘊含著人性的深刻內涵。深度報道只有圍繞人性這一主題“大做文章”,才能贏得公眾的認同,擁有長久的生命力。簡言之,深度報道以其獨有的視角、宏大的敘事筆觸以及充滿人情味的人文關懷,參與社會問題和社會熱點的討論,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從宏觀的角度表達新聞事件的發展、背景、進程、趨勢,觸動社會弊端,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反思、改進,從而促進社會的發展。
(三)慢中求深的社會效果
《重慶晚報》慢新聞的“人物”“調查”“暖新聞”等欄目,最終無不體現的是人的故事、人的生存、人的情感。每個欄目下的新聞故事,都是從個體的人和事出發,透視變革中的社會發展歷程,進而關注人物命運,弘揚社會正能量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除“人物”“暖新聞”等具有顯著的人文特征外,慢新聞的“調查”也是圍繞“人”展開的,這類報道在弘揚社會正義、維護公眾利益方面,體現了傳統媒體典型的社會責任感和監督職能。新聞調查需要公正客觀準確的專業精神,為批判注入理性的光芒[3],記者和編輯在新聞事實面前必須尊崇理性、客觀、專業的原則,這種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應該體現為建設性的立場。正是由于新聞人的理性和建設性立場,慢新聞的深度報道才能夠贏得公眾的認同。《重慶晚報》的慢新聞《一個人的動物園》,跟很多調查類監督報道的愛恨與是非判斷不同,整篇稿件呈現的是一個復雜的視野與思考。記者從動物的視角出發,也從人的掙扎和生存出發,提供給讀者多個角度的思考與感受,最終體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這篇報道很典型地詮釋了慢新聞慢中求深的社會效果。
三、慢新聞的慢中求新
慢新聞將筆觸指向受眾關心的社會、民生問題的深度報道,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廣泛的讀者認同。慢新聞在追求深度的同時,是不是就可以放棄時效性呢?新聞的深度與速度哪一個更重要,一直是新聞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但不可否認,時效性是新聞的生命,任何拋棄時效性來談新聞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慢新聞既然是新聞,也同樣需要尊崇新聞這一最基本的特征。面對新興媒體的異軍突起,傳統媒體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蠶食,報紙依靠搶發消息而期望在這場競爭中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完全放棄時效性也無異于自殺。事實證明,傳統媒體出奇制勝的法寶就是將深度報道與時效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慢新聞的“慢”與“新”同時并重,在“慢”中求“新”,在“新”中求“深”,將深度與速度完美結合。
(一)慢新聞為何要“快”
對于深度報道,很多人認為可以忽略時效性。在新興媒體不斷崛起的今天,傳統媒體必須要走出這個誤區。如果為了報道的深度、廣度,不惜花十幾天甚至更多時間慢慢打磨,等到你的聲音發出來的時候,讀者的關注點、興奮點早已經轉移,這樣的報道即使再深刻,最終也難以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在大量的熱點問題報道中,“馬后炮”式的反思往往費力不討好,也難逃“炒冷飯”的嫌疑,所以,深度報道一定要與最近的熱點事件、突發事件掛鉤,力爭第一時間見諸報端,這其實就是新聞時效性與思想性高度統一的基本要求。
(二)慢新聞如何“快”起來
慢新聞要實現深度與速度的高度統一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需要前方記者和后方編輯的統一協調,周到的謀劃,深入的采訪,后期資源的整合。記者需要提前介入,及時采訪,密切監控事件發展動態,搶占報道的制高點。對于一些已發事件,可以根據發展趨勢做出研判,走在動態新聞的前面,獲取第一手的新聞資源,并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料進行整合,爭取第一時間發稿。對于突發新聞,需要整體協調,調動團隊力量拼搶時間,注重前后方的聯動,有效整合資源。《重慶晚報》的《從活不過3天到生存700天》是一篇將深度與速度結合得很不錯的慢新聞。記者從偶然的途徑得知一位老人決定捐獻妻子遺體的新聞線索,遺體捐獻原本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捐獻者被醫生“宣判”活不過3天,最終卻活了700多天,這就有文章可做。記者隨即采訪了當事人以及相關的醫生、鄰居等,同時,后方編輯整合關于生命、器官捐獻的相關資料,前后不到兩天時間,該新聞就見諸報端,成為晚報的獨家報道,并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
(三)不讓新聞輕易流失
一般情況下,新聞報道特別是多角度、有深度的報道要做到第一時間見報的確不易。因此,深度報道要實現快速化,除了走出新聞理念的固有誤區,還需要有熟練的采編技巧,更需要一種不屈的精神支撐,敢于挑戰看似不可能戰勝的困難,不讓新聞從手中消失。傳統媒體在向融媒體轉型的過程中,應改變以往關起門來做深度、拍著腦袋想觀點的做法,轉變工作作風,真正落實“三貼近”的原則,寫出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深度報道。
四、結語
自慢新聞APP上線和晚報重新定位后,慢新聞就肩負著新媒體融合和提高傳統媒體影響力與公信力的雙重任務。慢新聞在慢中求深、慢中求新的過程中凝聚了許許多多新聞人的汗水與心血。“慢”是慢新聞的靈魂,“新”是慢新聞的生命。慢新聞在“把產品做到極致”的同時,不忘新聞人求新、求快的初心,以最快的速度為讀者奉上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新聞大餐。
參考文獻:
[1] 羅玉,鄭曉東.后真相時代慢新聞研究[J].科技新聞傳播,2018,10(11):56-57.
[2] 周海燕,調查性報道采訪與寫作[M].新華出版社,2003:28.
[3] 郭增榕.深度報道——獨家新聞的一個秘訣[J].新聞戰線,2006(12):32.
作者簡介:陳志剛(1969—),男,四川鄰水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