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玉 成書麗
摘要:本文以河南廣播電視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探討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廣電媒體的輿論應對措施,旨在為主流媒體積極發揮輿論引導作用提供有效借鑒。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廣電媒體;網絡輿情;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165-02
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1],龐大的網民在“全員媒體”[2]時代,可以通過暢通便捷的信息傳播渠道,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接收者,并對事件持有話語權,很容易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引發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通過網絡圍繞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公共問題和社會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信念和價值觀”[3]。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并迅速蔓延全國,世衛組織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該事件隨即引發了大規模的網絡輿情。本文通過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網絡輿情走勢,總結其種類,以河南廣播電視臺的輿情應對為例,探討廣電媒體做好輿論引導工作的有效途徑,以期為主流媒體做好輿論引導提供借鑒。
一、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網絡輿情走勢
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暴發,武漢封城之后,全國各地相繼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全國人民居家隔離,其間,網絡成為大家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主要渠道。以網民搜索數據為基礎,以關鍵詞“新冠肺炎”為統計對象,百度經搜索頻次加權計算得出新冠肺炎疫情網絡搜索指數(見下圖)。
從上圖可以看出,2020年1月19日—1月29日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網絡輿情醞釀期;1月30日—2月9日為暴發期;從2月10日起,輿情進入衰退期,公眾的注意力逐漸從對確診病例等與疫情相關的主輿情轉移到治療效果、復工復產、局部疫情反彈等次生輿情上。
二、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網絡輿情種類及廣電媒體的應對
作為以前從未在人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毒株,新冠病毒本質的暴露需要一個過程;人類對它的認識同樣也是一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逐漸深化的過程。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因對新冠病毒本身了解有限,對疫情現狀、感染途徑、預防方法不甚了解及信息不對稱等,網絡上出現了謠言和虛假消息,加劇了群眾的恐慌情緒,不利于疫情防控。總體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網絡輿情主要有現狀類、防治類、監督類、民生類四種。河南廣播電視臺立即采用調整節目編排等多種措施,發布權威政策,傳遞主流聲音,普及科學防控常識,進行輿論監督,傳遞正能量,有力引導了輿論,彰顯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一)權威發布疫情信息,滿足公眾知情權。
“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4]。疫情初期,網絡上出現了關于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確診病例的不實傳言及質疑,如超級傳播者已出現、新冠病毒已變異的虛假傳言,引發了公眾的恐慌情緒。在2月12日的疫情數據通報中,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4840例(含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引發公眾疑問:確診病例暴增的原因是什么?這可歸為現狀類輿情。
作為與疫情暴發地湖北毗鄰的省份,河南與湖北生產生活交織重合部分多,人員來往頻繁,面臨著很嚴峻的防控局面。1月21日,河南省確認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1月25日,河南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遏制疫情蔓延。河南廣播電視臺迅速反應,通過廣播、電視、大象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抖音及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傳達上級的決策部署,讓公眾了解黨和政府保護群眾生命安全的堅定決心和強有力的措施;通過滾動播報廣播資訊、播出電視游走字幕、制作確診病例分布圖、推送文字消息等多種方式,發布國家衛健委、河南省衛健委的每日疫情通報,回應公眾關切;直播國家衛健委、河南省衛健委疫情期間的新聞發布會,并制作短視頻在新媒體平臺進行碎片化傳播,如《國家衛健委:目前暫未出現“超級傳播者”》等,讓謠言失去發酵的土壤。
(二)及時科普防護知識,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初期,出現了關于疫情防治方法的不實傳言,這可歸結為防治類謠言。其中,有假借專家之口的傳言,如鐘南山院士建議鹽水漱口防病毒;有關于口罩使用的謠言,如帶呼吸閥的N95口罩無法防控病毒;還有關于藥物使用的謠言,如服用板藍根、雙黃連口服液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等。這些疫情防治方法擾亂視聽,不利于公眾正確防護。
在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傳播效果復雜化的互聯網時代,官方媒體應站在輿論的制高點,密集、精準、高效地發布科學防控知識,“澄清謬誤,明辨是非”[5],有效引導輿論,凝聚共識和力量。河南廣播電視臺推出特別節目《我們一起戰“疫”》,邀請權威防疫情專家為受眾答疑解惑,發布“不主張用雙黃連來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等觀點,配合國家衛健委的宣傳節奏,形成傳播合力,增強公眾自我防控、科學防控的意識。同時,創新形式,推出動畫短視頻、宣傳海報、公益廣告等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讓公眾能看懂、聽懂,實現預期的宣傳效果。專題節目《戰役日記》連線一線醫護工作人員,就“如何正確使用口罩”等公眾關心的問題進行解答,對專業內容進行通俗化表達,提示公眾不信謠、不傳謠。單元節目《復工復產提示》中,就生活、出行、就醫、生產中的防護工作,進行溫馨提示,引導公眾理性抗疫。
(三)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客觀公正呈現事實真相
全媒體“全息、全員、全效、全程”[2]的特點,注定了監督類信息很容易形成輿論場。疫情期間,出現的監督類輿情主要有兩類:一是對政府部門的監督,如山東壽光捐贈武漢的350噸蔬菜在商超中被賤賣、湖北紅十字會抗疫物資發放不力等,事件相關責任者迅速陷入輿論漩渦;二是對企業的監督,如鄭州二七路大商超市一棵白菜賣60多元,導致“生活物資不足”的恐慌心理在市民中產生。
面對監督類輿情,河南廣播電視臺首先迅速查明真相并向公眾公布。短視頻《壽光捐蔬菜,武漢紅會低價售賣?真相來了!》,通過特約通訊員了解到壽光此次捐贈的蔬菜由武漢市商務局組織相關商超集團低于市場價進行銷售,扣除相關費用后,所獲款項全部上繳紅十字會,專項用于疫情防治。該短視頻在抖音上點擊量超1200萬,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其次,督促相關部門進行整改。疫情期間,鄭州二七路大商超市一棵白菜賣60多元一事經報道后,相關部門迅速行動,約談大商超市負責人,并處以50萬元的行政處罰。這一切用時不到一天,快捷高效,有力地打擊了疫情期間哄抬菜價的行為,維護了市場秩序。
(四)傳遞正能量,喚起整個社會共鳴
為有效控制疫情,黨中央及時采取應急舉措,全國各地相繼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生產生活秩序受到沖擊,出現了與群眾生活相關的民生類輿情,如定點救助醫院物資缺乏、居家隔離的市民心情焦慮、獨居老人生活困難等。
河南廣播電視臺在積極組織協調愛心企業捐助的抗疫物資馳援湖北及防疫一線單位的同時,也報道本省愛心企業在物資、人力等方面支援湖北的義舉,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良傳統。《戰役日記》專題節目,將話筒和鏡頭對準志愿者、社區工作者,講述他們為居家隔離的市民進行心理疏導、為困難群體排憂解難的動人故事,體現了人文關懷。推出的抗疫歌曲《眾志》《我們能》《這時候》等,傳遞了中華民族共克時艱、抗疫必勝的信心,緩解人們的焦慮和恐懼情緒。
三、結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網絡輿情應對是我國新聞媒體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場現實檢驗和重大考驗。河南廣播電視臺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以大數據為依托,密切關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網絡輿情動態并科學研判,針對可能出現、已經出現的輿情熱點問題,分門歸類,精準施策,及時發聲,綜合文字、視頻、音頻、圖片、歌曲等多種形式,整合傳播渠道,在廣播電視及新媒體平臺密集發布,精準推送,科學傳播,讓受眾第一時間得到權威、透明的信息,有效平息了輿情,有力引導了輿論,大大提高了官方媒體的公信力,服務了黨和政府的疫情防控大局。
參考文獻:
[1] 吳濤. CNNIC報告:中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DB/OL].新浪科技,https:// tech.sina.com.cn/roll/2020-04-28/doc-iirczymi8762037.shtml,2020-04-28
[2] 禮平.疫情防控期間的“四全媒體”[DB/OL].人民網-輿情頻道,http://yuqing.people.com.cn/n1/ 2020/0623/c429781-31756882.html,2020-06-23.
[3] 曾潤喜.網絡輿情管控工作機制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9(18):34.
[4] 郭金超.李克強:權威發布跟不上,謠言就會滿天飛[DB/OL].中國新聞網,https://china.huanqiu. com/article/9CaKrnJOzRc,2015-08-17.
[5] 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輔助材料[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6.
作者簡介:趙學玉(1984—),女,河南社旗人,碩士,助理編輯,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成書麗(1985—),女,河南漯河人,碩士,編輯,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