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陽 李宇霄
摘 要:市政建設中,道路綠化是一項重要內容,尤其是綠化樹種選擇和植物配置,能夠有效發展道路綠化,提高其建設質量,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通過合適手段,保障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對綠地樹種選擇和植物配置模式優化等進行了詳細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城市道路綠化;樹種選擇;植物配置模式;土壤分析
中圖分類號:U418.9 文獻標識碼:A
在城市綠地系統中,道路綠地是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城市景觀的關鍵因素,對于城市景觀面貌的塑造,起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擴寬了城市道路,治理廢氣污染和噪聲污染,是城市環保工作的重點。因此,必須選擇合適的樹種,有效配置群落,加強養護管理,構建合理的道路綠地景觀,增強城市景觀的觀賞性和實用性。
1 城市道路綠化植物配置原則
第一、群落穩定性原則。豐富植物種類,多選用生活類型的植株,將復合層次的植物多樣化搭配,按照科學比例,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合理配置各種類型的植物。根據植物的生態特性,使植物保持良好的生長態勢,把握綠化帶的位置、寬幅、長度等,確定速生樹種和緩生樹種的數量,便于后期的養護管理,增強整體群落的穩定性。
第二、生態適宜性原則。在配置道路綠化植物的時候,必須詳細把握地區的自然條件,發揮出道路景觀植物群落的生態功能。把握其生境特殊性,將土壤、溫度、水文等條件相互融合,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將植物種類與植物特性相互融合,保持植物的最佳狀態,促進植物的可持續化發展,增強最終的生態效益,使植物的維持在良好的生長態勢。
第三、觀賞性原則。道路綠化配置的時候,應將景觀色彩、季相、豎向層次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基于周圍生態環境,將不同因素協調在一起,保證其美觀性與生態性。選擇有季相變化的景觀,帶給行人更好的視覺體驗,防止審美疲勞,把握植物的韻律感,天際線處于高低起伏的狀態。以周圍環境為基礎,搭配樹色、質地和樹形等,增強景觀道路的整體性,營造出意境美和形式美。
2 城市道路綠化植物選擇
2.1 喬木的選擇
在行道樹帶,運用喬木最多,一般使用速生樹種,具有大冠幅高分支點,能夠筆直生長,起到良好的遮蔭效果,其中,懸鈴木、國槐等都可以使用的較多,利用率相對較高。應耐心修剪樹種,保持行道樹景觀的整齊,同時能夠減少病蟲害,抗逆性較強,能夠充分適應土壤、氣候、水文等自然條件。同時,行道樹必須具有干凈的氣味,極強的滯塵能力和分蘗能力,成活率較高,無毒少刺,避免對行人造成傷害。
2.2 灌木的選擇
灌木能夠分隔道路綠化效果,在各個分車帶廣泛種植。應選擇枝條整齊的品種,保證交通的順利通行,分析灌木的觀賞價值,選用的樹種需要體現出季相變化。根據實際情況,灌木應花期長、葉子密、枝條多、線條柔美,能夠通過簡便方式繁殖,在粗放管理方式下達到理想的適應性效果。
2.3 綠籬的選擇
綠籬規則整齊,耐修剪、抗病害,在較大面積中種植。相對來說,花朵要求較低,葉片比較濃密并且較小,能夠簡便移栽,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成型也比較快。另外,綠籬是低的分支點,表面比較密實。
2.4 草本的選擇
在綠化帶層次最底層,種植草本植物,種類和體量相對較小,能夠密集覆蓋在綠帶地表,密集性較強。另外,能夠整齊修整植物體態,將不同色彩植株進行有效搭配,具有良好的生長性,不會輕易枯萎。葉片不容易踐踏,生命力頑強,能夠快速生長,可塑性良好,耐旱、耐鹽堿、折損率低,適應性強并且管理簡便。
3 城市道路綠化建議
3.1 豐富道路植物種類,選擇合適的樹種
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多樣化的樹種,對植物種類結構進行調整。對于行道樹,栽植常綠高大喬木、花灌木和落葉喬木。調整現有種類,將景觀常綠樹木和彩色樹種相互搭配,擴寬植物的種類層次,更加科學合理的進行搭配,在橫向、縱向、整體等具有更加清晰的層次。在基調方面,可以使用油松、國槐、白皮松等適應性強、色彩鮮明的鄉土樹木,根據城市特色,打造能夠體現地域特點的道路景觀。并且,移植和采集的品種比較豐富,便捷化程度較高,能過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塑造出優秀的綠地景觀。應豐富灌木種類,優化整體結構,增加落葉灌木和觀花灌木的種類,使灌木應用種類不斷擴充,同時,巧妙搭配彩色樹種,使用常綠樹木,在秋冬季節能夠發揮出自身的獨特作用,體現出色彩變化和季節特征。必須根據樹種實際生長環境,選擇針對性的樹種,在綠地中良好生存,才能真正滿足道路綠化的適宜性、功能性與合理性,符合現代道路綠化景觀建設的標準。
3.2 加強防炫種植引導
種植遮蔭、滯塵、吸收有害氣體的植物,完善道路防護綠地的功能,采用多種手法進行建設,常常用到的樹種為小葉楊、圓柏、國槐、法桐、扶芳藤、臭椿、等,具有良好的耐貧瘡效果,科學建設道路防護綠地建設。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對植物修剪密度和高度進行確定,疏密有致,確定綠帶的不同位置,根據其功能的差異性,選擇針對性的綠色植物,科學合理的種植,防止出現栽植不當的現象,并且能夠遮擋車輛燈光。同時,在配置植物的時候,盡可能豐富結構層次,穩定發展植物群落,適當增加植物綠化量,使群落的生態效益得到有效發揮。完善空間結構,形成優美的風景線,與周邊環境相互協調,加強垂直綠化,體現出植物的色彩藝術性。
3.3 加大道路綠化改造力度,改善植物配置結構
在設計新建道路綠化過程中,將綠線管理放在一個重要位置,制定完善的規劃,遵循相應的設計規范,以此為要求,將喬、灌、草等復層結構相結合,使綠地層次能夠更加豐富,擴大綠化面積,使道路綠地率逐步增加,并提升綠地的使用效率。如果道路已經建設,寬度大于40 m,分車綠帶數量應相應增加,保障行人的正常通行,利用樹帶式種植方式,對現有樹池進行改造,同時選擇草本植物及花灌木植物進行搭配,使綠地的層次空間能夠相應增加,最終提升道路景觀綠化水平。對于特定的城市道路,應把握植物種類,分清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綠化分車帶、路側綠帶和行道樹綠帶,根據土壤、植物生長習性、水文、氣候等條件,選擇最佳的植物種類,保證植物能夠保持良好的生長態勢,突出道路景觀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提高最終的綠化景觀效果。
3.4 土壤改良與養護管理
分析道路綠地土壤的理化性質,根據其特點,對植物進行合理配置,在適應土壤特性的基礎上,能夠適當改良土壤,研究表明,使用落葉植物,能夠使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提升。同時,可以采取針對性的土壤改良措施,與植物搭配相互結合,營造良好的景觀效果,形成穩定的植物群落,保證植物的快速生長。另外,專業團隊應做好修剪、施肥、澆水等工作,細化分工相應職責,也可以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人們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從日常行為活動中真正愛綠,真正保護綠化景觀。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道路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中的重要內容,在塑造景觀面貌的時候,需要重視植物的選擇,基于實際情況,合理配置植物,起到良好的生態性和美觀性效果。應充分了解不同植物的特點,研究植物的生長習性,詳細把握氣候、土壤、水分等因素,熟練運用各類樹種,按照科學的設計模式,通過合適搭配,營造出良好的景觀。
參考文獻:
[1]崔瀟.以太原環湖東路道路景觀設計為例探討道路景觀的設計方法與思路[J].建設科技,2017,16(06):50-51.
[2]韓新英,曹勇.基于橫斷面形式的城市道路綠化模式分析[J].中國園藝文摘,2017,33(05):92-94.
[3]王獻,郭英,田朝陽.鄭州市道路綠化分析、評價及模式構建[J].中國園林,2017,33(05):80-85.
[4]武小鋼,楊秀云,邊俊,等.長治城市濕地公園濱岸區植物群落特征及其與土壤環境的關系[J].生態學報,2015,35(07):2048-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