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汪志
在傳統社會,腐敗——這個國家的“毒瘤”,參與者大有人在,真可謂“前腐后繼”。相應地,古代中華民族的反腐史,也是聲勢浩大,波瀾壯闊。
清朝皇帝嘉慶,其在位25年,也是他漫漫反腐路的25年,這期間,一大批貪官污吏被其揪出拔除。
自乾隆中后期,清朝的腐敗已經呈現集團化的趨勢,僅乾隆46年到49年,朝廷一連查出了五起貪污大案,都是“辦一案,牽一串;查一個,帶一窩”。一人敗露,則與他有關的關系網上的數十名乃至百十名官員就全部被揭發,因而在當時,常常是一人犯案,一省官僚體系隨之癱瘓。這些貪腐案件里,震動最大的就是甘肅冒賑大案,甘肅全省幾乎所有縣以上的官員都牽連在內。他們上下聯手,相互配合做假賬,把800多萬兩國庫銀吞入私囊。朝廷如果依照原本的《大清律》全部查處,那么,甘肅全省政府運作就會立刻癱瘓。不得已,乾隆皇帝定下了一條2萬兩的死亡線,即貪腐過2萬兩白銀的官員才會以死刑論處。但即使如此,這起案件中,前后被處死的“高官”仍有56名之多。
所以,嘉慶親政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反腐敗,他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關乎大清的生死存亡。于是,在乾隆去世的第二天,嘉慶就開始查處清王朝最大的貪官和坤,先免官職,接著抄家,將其估價8億兩白銀的巨額家產歸為國有。
以誅和珅為開端,嘉慶拉開了與反腐為敵的大幕。為樹政治新風。親政后的第二個月,嘉慶發布諭旨:今后皇帝出宮祭天及謁陵,隨行儀仗減半,皇后和嬪妃不必隨行,以減少出行費用。幾天后,他再次發布諭旨,禁止大臣們向他進貢古玩字畫。在當時,“字畫貪腐”已蔚然成風,而大臣們向皇帝進奉貢物以邀功論寵的不良風氣,則是在乾隆晚年迅速蔓延的。從乾隆六十大壽開始,各地大臣爭相向皇帝進貢奇珍異寶,名貴字畫,以博皇帝歡心。嘉慶直言不諱地說,大臣向皇帝進貢古玩,除了助長貪風,別無益處。這道諭旨發布不久,嘉慶就接到大臣的匯報,說上年底從葉爾羌采解入京的一塊特大塊玉石正在運送途中,因為道路難行,難以按規定時間抵達京城,請皇帝批準延期。嘉慶立即下了一道讓全國人都目瞪口呆的諭旨:“一接此諭,不論玉石行至何處,即行拋棄。”因為玉石雖美,但于民生無益。
殺了和珅,在全國11個總督當中,撤換了6個,嘉慶本以為清廷腐敗的勢頭就會應聲而止,可是腐敗形勢的發展遠遠超出嘉慶的意料。這陣反腐高潮過后,一切如舊。各路官員,從上到下,從大到小,仍無不在收禮送禮、賣官鬻爵。各地衙門仍然無處不懈怠昏庸,除了部門利益,對一切民間疾苦都漠不關心,官僚集團對腐敗已經不以為恥,反以為常。甚至就連嘉慶自己親手樹起來的廉政模范,時間稍長,也一個接一個地陷入腐敗之中。其中最典型者,莫過于當初率先揭發和珅的諫官廣興。
廣興因為揭發和珅,深得嘉慶信任,被委以掌管四川軍需的重任,他不辱使命,清正自持,掃除貪風,每年為國家節省數百萬兩白銀,嘉慶帝多次號召全國官員向他學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就任兵部侍郎之后不久,也逐漸陷入貪污的泥淖。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他就貪污了4萬兩之多。
當然,“一年4萬兩”在當時也并非什么拿得出手的貪腐“功績”。直隸省布政使司承辦司書王麗南,是直隸省財政廳的一個小小辦事員,按理說并沒有什么權力。可是從嘉慶元年起,數年之間,他居然總共貪污了31萬兩白銀。王麗南貪污的手段非常簡單,那就是私刻了從布政使(職務相當于今天的財政廳長)、處長直到科長的一整套公章,然后任意虛收冒支,把國庫銀兩大把大把裝入私囊。而這樣的做法,在近10年的時間里,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懷疑和調查。由此可見,當時大清王朝的監督體系已經破爛得形同虛設,甚至連湖北布政使司(相當于今天的財政廳)的一個銀匠,利用政府官員的糊涂馬虎,不斷私藏銀兩,幾年下來,居然也貪污了足足5000兩。
自從嘉慶親政開始,黃河幾乎年年決口。每年朝廷下拔相當于全國財政收入四分之一的巨額財政經費用于治河,可是成效甚微。那些治河的官員們,每天公然在河督衙門里喝酒唱戲,一桌酒席,居然所費千兩。治河經費,大多被挪為私款落進了這些官員的腰包。至于在治河的工程上,不偷工減料、按質完成變成了最大的新鮮:應該用麻料的地方,摻雜了大量沙土;應該建造秸垛填石,秸垛建好了,卻根本不往里放石頭。自然,洪水一來,堤壩便處處決口。
此外,嘉慶年間,各地還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大量“編外衙役”充斥基層。各縣級部門借口人力不足,大量招聘“臨時衙役”,不占編制,不開工資,利用他們處處設卡,到處收費,以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這些編外衙役的數量,往往超過正式在編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比如在直隸省正定縣,“編外衙役”多達九百多名,而在浙江省的仁和、錢塘等縣,這種衙役居然高達一千五六百人。這些“臨時衙役”們,在鄉村,他們橫行鄉里,巧立名目,一遍遍向農民收取各項稅費,如果誰不交,就關入私牢,嚴刑拷打;在城市,他們勒索小商小販,經常鬧出人命案子,官司有的甚至一直打到嘉慶面前。
從乾隆晚期開始,有些地方就出現了“財政虧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常常入不敷出,有些不得不負債經營。到了嘉慶年間,這已經成了各地的普遍現象,幾乎每省每縣,都出現了財政虧空。為了維持政府運轉,為了給官員開支,各地政府不得不四處借債,有的甚至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與之相對的,卻是各路官員中飽私囊,用貪腐的贓款把自己喂得肥頭大耳。這其中的諷刺意味,不言自明。
面對如此嚴峻的腐敗形勢,嘉慶決定廣開言路,臣民皆可進言。嘉慶四年(1799),有一個叫洪亮吉的翰林院編修,一口氣寫了幾千字上書,指責大清官吏或“模棱兩可”,或“鉆營投機”,或“苛且偷安”,并將矛頭直指正在大力反腐的嘉慶,并批評他上朝遲,退朝后與俳優在一起玩耍,并未真正將全部心思用于國家政事。
嘉慶讀完,怒發沖冠。洪亮吉膽敢將大清官吏中的“十有其九”斥為貪官,更是把矛頭直指自己,說是皇帝本人治腐不力。于是,他下旨把洪亮吉抓入天牢。刑部審洪亮吉時,準備動用大刑,嘉慶及時派太監送來諭旨:“對讀書人不可動刑。”可刑部仍以誹謗罪置洪吉亮于死地。對此,嘉慶躊躇再三,本來是自己提倡廣開言路,如果真殺了洪亮吉,天下人會怎么議論自己呢?
于是,嘉慶將洪亮吉發配充軍去伊犁。恰巧,伊犁將軍正好進京,為討好嘉慶,便諂媚進言,自己愿制造個意外事故弄死洪亮吉。嘉慶勃然大怒,將其言抄送全國,并派人保護洪亮吉。流亡一年后,嘉慶五年(1800)5月26日,嘉慶親自給洪亮吉寫赦免令:“實無違礙之句,仍有愛君之誠……實足啟沃朕心。”可見,嘉慶還是肯定了洪亮吉的反腐諫言。
嘉慶在位25年,其反腐行動一直沒有中斷。只是到了嘉慶后期,政治腐敗,政府懦弱無能,官員顢頇愚蠢,加之經濟衰退、社會混亂、民生凋敝,這些都是整個大清體制造成的問題,豈能單靠“打老虎”反貪就能解決?和其他皇帝不一樣的是,別人是“靡不有始,鮮克有終”,而嘉慶帝從來沒有出現“倦勤”的情況,他的耐性、毅力,古今無二,天下無雙,一直到臨死前,他還是保持這樣的敬業精神,沒有出現過任何懈怠,其反腐精神,還是值得后世嘉許。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囿于他的階級認知和階級局限,其漫漫反腐路最終只能無功折返,而當時一系列事實也充分印證了這一點。嘉慶反腐的失敗是必然的,這是由封建統治者與人民脫離的性質所決定的。因此,要想真正完成好“打蒼蠅”“打老虎”,一個從人民中來、為人民服務的領導核心必不可少,一套嚴格完備、積極有效的管控體制不可或缺,而人民也必須被充分發動起來,充分參與到監督貪污腐敗的行動中去。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張掖市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