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過去十年,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信息流動速度得到大幅提升,這一趨勢讓信息傳播從大眾變得小眾。但在用戶端,移動互聯網并沒有成為理想的公共對話平臺,更傾向于打造出一個個自說自話的空間,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再部落化”。可以預計,隨著網絡的速度進一步提升、覆蓋面的進一步擴大,更多人將跌入一個個“信息部落”,“部落”間的信息壁壘將越來越厚,這將給大眾傳播媒介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
關鍵詞:城市電視臺;“結構洞”;“信息部落”;傳統媒體;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G22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3-0249-02
一、前言
新聞傳播作為上層建筑,必然受到經濟基礎的決定性影響。在世界范圍內,過去兩百年,工業革命之后社會發生變化,新聞媒介從最早的報紙演變成今天的多媒體,其作用也從最早的商業信息功能,發展出社會政治功能,到今天更是深入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媒體輿論引導的手段也隨著觀念的變化、技術的提升越來越豐富,從說道理到講故事,從“播音腔”到“口說新聞”,從“聯播體”到“融媒體”。目前,媒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傳統電視獲取消息、消遣陪伴、學習知識、尋求娛樂等功能,正被細分到各種新媒體產品上。這當中,留給傳統媒體的空間還有什么?傳統媒體還能在人民群眾不斷產生的新需求中找到哪些新的機會?在城市化時期應運而生的各大城市臺,在今天“經濟國內大循環”的背景下,能有哪些新作為?這是新聞媒體求生存、謀發展的重要命題。
傳播行業與社會各行各業一樣,正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生產函數的三大要素,分別是資本、勞動力和效率。“去杠桿”意味著廉價資本、廉價勞動力供給正在消失,只能從提高效率入手,只能依靠創新驅動[1]。隨著5G時代的到來,創新的步伐日益加快。
二、媒體機構從“單一大眾傳播”向“若干小眾傳播集合”轉型
傳統媒介在過去數十年一直遵循起源于西方的大眾傳播理論,如魔彈論(皮下注射理論)、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既有政治傾向等,這些理論都基于傳統傳播生態進行觀察。傳統的大眾傳播生態,就是由一些巨大的信息節點(傳媒機構)向數量巨大的人群進行傳播。但在“再部落化”的今天,人以群分,每一個人就是一個媒介,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信息節點。今天的傳播理論,亟待與社會學理論加深融合,尋找破局智慧。本文根據人際網絡理論中的“結構洞理論”,探析當下作為傳統大眾媒體的城市電視臺的新定位,并分享過去數年在節目制作上的實踐經驗。
如今“學習強國”APP獲得廣泛傳播,但本質上它仍帶著堅固的信息壁壘,體制外的廣大人民群眾并不是它的用戶,他們甚至不了解很多流行的政治熱詞。在此形勢下,作為連接體制話語與其他領域受眾橋梁的大量“結構洞”是一片廣泛的市場。譬如熱衷海外淘寶的消費者們,可能對“一帶一路”相關情況很感興趣卻沒有得到的有效信息;又如一線城市大量的專車司機,對國家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探索存在大片認知空白。針對不同群體,占據信息話語壁壘的“結構洞”大有可為。這項工作需要培養一批跨界人才(“關鍵意見領袖”,可能是昔日的“跑線記者”),掌握話語體系間的“翻譯技巧”,能敏銳地感知到“共通點”并抓取。
反觀各城市臺如今打造的APP項目,依舊遵循舊的大眾傳播思維,在自己的平臺上硬銷城市發展、本土文化信息,這種做法傳播效率低,很難吸引人。在當今城市化大潮中,一、二線城市都有大量外來人口,他們不了解當地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文化對外來者而言,并無迫切需要,難以引起共鳴。本土文化與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的各行各業的人群,存在大量的“結構洞”,如何在一個城市的信息傳播生態中迅速占領并打造好若干個“結構洞”,是城市臺媒體融合發展的機遇。
“結構洞理論”強調人際網絡中存在的連接空白,可以為處于該位置的組織和個人帶來信息和其他資源上的優勢。1992年,美國社會學家羅納德·伯特(Ronald Burt)在《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一書中提出了“結構洞理論”,確切意思是指社會網絡間的空隙,如果兩個人際關系結構之間缺少直接的聯系,而必須通過第三者才能形成聯系,那么行動的第三者就在關系網絡中占據了一個“結構洞”。伯特認為個人在網絡中的位置,比關系的強弱更為重要,其在網絡中的位置決定了個人的信息、資源與權力。在伯特的“結構洞理論”中,其主要概念是機會、社會資本、信息和關系網絡。他認為:“群體之間的弱聯系就是市場的社會結構中的洞。這些‘社會結構洞’——或簡稱‘結構洞’——為那些其關系橫跨這些洞的個體創造了競爭優勢。”[2]這一缺口,為資源日益流失、經費日益困難的城市臺,在與資本打造的新媒體巨頭競爭的惡劣環境中,提供了以弱勝強的想象空間。
三、節目的“結構洞”轉型探索
過去像“早間新聞”“晚間新聞”那些起源于歐美單條播報范式的新聞節目,帶有濃重的大眾傳媒特色,其傳播邏輯就是我說的,你們都會聽、都要聽,于是我必須對各種信息有所涉獵,但這種面面俱到在傳統媒體中已經不重要。過去十年,新聞報道的深度明顯比廣度重要。
筆者從2009年開始負責廣州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若干短視頻小欄目的制作。2016年起,筆者接手該臺王牌閱讀節目《書訊》,該節目在過去十多年來,以每期兩分鐘的時長介紹一本當期暢銷書及作家信息、銷售信息。然而,筆者接手后仔細分析發現,很多喜歡閱讀的人并不愛看電視,很多喜歡通過電視看社會新聞的觀眾也不愛閱讀。經過改良,筆者將欄目功能定位為“在書中為熱點時事話題尋找解決智慧”,不僅降低了日常采訪中與采訪對象溝通的成本、加快了優質信息在壁壘間的流動,更成功讓很多電視觀眾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加深了他們對一些領域、一些問題的專家學者及其研究成果的了解。從實踐經驗來看,這個小欄目某種程度上就是傳統電視社會新聞節目觀眾與書本讀者兩個領域的“結構洞”。一呼百應的大眾傳播時代正在消逝,大眾媒體正被重新定義,它也許不是一個面向人群大聲廣播的喇叭,而是不同信息領域間“結構洞”的集合體。
在廣州廣播電視臺,類似的實踐正在更廣泛的領域開展。同樣是讀書節目,廣州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FM96.2)的《我抒我讀》走的是另一路徑,打通了另一波人群。節目以市直機關工委基層員工為主要對象,每期邀請不同單位的先進員工上節目分享他們閱讀的書籍與收獲,并為這些節目定向配合地面活動,結合單位間團建、黨建的工作需求,發揮人際網絡的連通價值。
“打造結構洞的集合體”這種運營模式,正被多樣化地實踐。前《南方都市報》總編輯莊慎之先生,2017年離開體制內,打造百神傳媒公司,將當時最火熱的公眾號集聚到平臺上,并進一步培育、孵化新的“意見領袖”,打造人文自媒體集群。然而在運營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已有巨大流量的明星公眾號更傾向于將平臺看作自己的廣告宣傳及業務接單渠道,與此同時,剛起步或發展中的公眾號較難從平臺上獲得預期的資源及流量。如何發揮傳統媒體的政治站位優勢,統籌“意見領袖”,業界還在摸索。
四、“結構洞”如何產生價值
社會交際中的“結構洞”角色,通過深入各個層次的人群,獲得巨大的社交紅利——通過促成不同的合作,獲得不同人群的尊敬,為日后辦事存點“人情”與“面子”。但作為社會機構的傳媒,“人情”與“面子”如何變現,成為可以發工資、投資生產的金錢?這是目前最難解決的問題。在人際交往中,“結構洞”的利益更多體現為信任[3];而作為媒體機構,信任通過何種方式變現,向誰變現,都是模糊不清的問題。目前,傳統媒體機構的硬廣告收入急劇下滑,媒體服務,尤其為體制內機構提供媒體服務,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在這方面,城市電視臺跟一個廣告公司相比,業務能力的區別不大,最顯著的優勢就是信任。但顯然,僅有這一優勢遠遠不夠。
仔細咀嚼伯特關于“結構洞”的理解,他強調,占有“結構洞”多的競爭者,關系優勢就大,獲得較大經濟回報的機會就高。關系資源正是公營媒體機構目前仍然掌握著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如何高效變現,目前在城市臺層面尚未有成功案例。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間的競爭只局限于體制內,但在全媒體時代,媒體面對的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媒體人有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有沒有足夠的經營能力,是核心問題。清晰定位自身,量力而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將是城市媒體在選擇打造哪些“結構洞”這一戰略上必須深思熟慮的問題。
五、結語
信息是個奇怪的東西,哪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海量的信息仍未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反而制造了更多層面的信息不對稱。但只要有信息不對稱,就有媒體的生存空間。
只要一個城市的人口數量足夠多,想法足夠豐富,哪怕針眼那么大的想法,也有其利基市場。對于城市電視臺而言,其目前最大的優勢就是當地的政府資源。深挖新聞線上的資源,我們不僅可以繼續聚合產生新的優質信息,也能在機構與機構之間、政府與資本之間,發揮“中間人”的角色,帶動信息以外的資源流通。經濟工作中曾有一個要求,要通過補短板、挖潛力、增優勢,促進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那么,媒體轉型發展時,在促進流動這個關節上,以新聞信息為載體,以媒體、媒體人為職能部門、居民部門,打造更具想象力的“結構洞”,身體力行地參與一些社會活動,豐富自身的社會角色,將有更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白云.世界是紅的:看懂中國經濟格局的一本書[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7:155-160.
[2] 羅納德·伯特.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M].格致出版社,2008:62-64.
[3] 黃光國,胡先縉.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利游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230-235.
作者簡介:黃佳殷(1984—),男,廣東廣州人,碩士,記者,研究方向:傳播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