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版行業的發展將迎來更多、更嚴峻的挑戰。數字強基時代,對出版社編輯提出了更明確、更有針對性的升級迭代意識和融合行動的要求,確保出版社編輯業務能夠跟上時代發展,引領專業出版。
關鍵詞:數字;強基;產業;智變;編輯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21-0221-02
2017—2019年,人工智能技術已獲重大突破,2020年一場疫情封鎖了人與人的面對面交流溝通,促成了網絡傳播、交互的爆發式增長;疫情阻斷了國與國之間的訪問,暴露了科技競爭的嚴峻形勢。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為各行各業的融合創新孕育著機會,必將給傳統媒體帶來勢不可擋的業務變革。
一、編輯+數字:不單是油墨芳香的紙書,更要是可迭代升級的多媒體圖書
傳統圖書編輯通過與作者溝通,來保證書稿的“齊清定”。在現在融合出版物的需求下,繼續依靠作者提供視頻課、圖片庫、自媒體文章等數字內容往往不太現實,一是作者的版權意識越來越強,有更高的費用要求,大大增加了稿費成本,生產成本增加;二是多媒體對技術有要求,作者個人的制作能力和設備有限,到稿往往不符合要求;三是數字內容承載在哪個網絡也是問題,第三方平臺的穩定性總是讓人不踏實。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改革發展項目,使用國家財政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大力扶持圖書出版單位的數字化轉型,使得很多出版社建立起了自己的數字出版平臺。各出版社的數字出版部門在轉型中承擔起建設自己專業的知識服務平臺的任務,梳理自己的優勢數字資源庫,并實施一一對應的資源版權合同管理。
豐富的多媒體資源是專業編輯生產融合出版物的基礎。借助自身網絡平臺的支持,將數字資源以二維碼的方式印制在書中,形成紙質圖書和數字化資源的線上線下組合。另外,不同于紙書的一次性印成不可更改,數字資源的優勢還在于內容可以根據市場反饋進行調換和更新,只需保持二維碼的鏈接即可,內容可持續進行迭代和升級。紙書外表沒有變,內“芯”卻可以越來越強大。
適應變化的傳統出版形式與新媒體的融合,加強資源合作,是傳統出版行業實現互聯網化數字轉型的策略。通過數字資源營利是最終的發展方向,同紙書定價銷售一樣,要進入編印宣發和回款的正循環,這樣才能達成國家扶持數字出版的目標。編輯要拓展出版視野,增強融合出版意識,為紙書附加更高的價值,優化讀者的體驗,制作適應多媒體閱讀的新型出版產品,滿足個性化閱讀需求。
二、編輯+強基:挖掘一流作者,制作本專業強基教材系列
在我國,高校招生已普遍實施強基計劃,精準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逐步組建起基礎學科的拔尖創新人才梯隊,實現高校人才選拔培養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同心同向。
2019年底,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了《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簡稱《規劃》),教育部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簡稱《辦法》),《規劃》和《辦法》要求并強調,“教材編寫支持全國知名專家、學術領軍人物、學術水平高且教學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參加教材編寫工作”。
新時代對專業教材的出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考慮制作具有本社特色的專業強基教材系列。編輯在策劃國家級部委級規劃教材的過程中,要深入院校了解骨干課程,緊盯“雙一流”專業,重點關注名師名家參加本科教材的編寫,創作精品教材,為穩固專業基礎教育的品質而積極努力。
一名專業的圖書策劃編輯的作用不可小覷,要立志成為國家強基教材的策劃人,成為專業的出版經紀人。有的老師專注地投入到一本書中,持續地修訂增補,編輯要追求這樣的作者,用心的教材更具有生命力,可以為拔尖人才提供專業最好的老師編寫的最好的教材。如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作者去世30余年,其專業專著反而越來越熱銷,商務印書館重新修訂了這部書,加上了高清圖全彩印刷,以低定價策略設置了99.00元,開卷顯示年銷已達數萬冊。這是一個出版的典范,強基教材應該采用這樣的出版模式。
三、編輯+產業:專業出版契合當代產業,反映產業的先進性
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時代背景,每個時代都有產業熱點方向。我國復興傳統文化、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促進了相關學術研究熱潮的出現,出版了一系列民族文化、非遺傳承、文物典藏、傳統技藝等類型的專著。漢服潮、中式服裝、中國元素都成為了時裝品牌的設計熱點,對紡織服裝產業來講,自然留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
編輯要適應產業發展帶給專業的深度變化。編輯應策劃熱點主題,逐漸深入,細化專題,以完備的調研加上開卷銷售大數據的支持,尋找優質的作者。任何一個有深度的文化類選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沒有一個深入進行了十數載的田野調研和深耕細作的作者,出不來好作品。決定尋找好作品的編輯,一定可以尋見好作者。編與作之間心靈契合,才能碰撞出有持久影響力的好產品。
同時,編輯還要適應產業升級帶給專業的深度變化。“今天人工智能主要應用場景發展涉獵各個專業領域: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領域;智能安防領域;智能家居領域;電商零售領域;可穿戴設備領域等。”[1]編輯的思路必須跟上產業的智能升級,包括有關智能生產、智能制造、智能設備的高新技術教材的約稿與制作,應該及時跟蹤聯絡,通過產學研的方式制定出版計劃,保持與企業同步更新的節奏,使專業上的生產經營管理等課程保持修訂,保持先進性。
四、編輯+智變:在出版新媒體運營的狂飆之路上機智應變
古漢語中的智變,是機智而能應變。而現代意義的智變,是一個新的智能裂變技術,可用來形象地比喻電商時代,產品的運營要拉“近”到讀者的眼前;產品的功能要做“厚”,復合成為跨界與混搭的先驅,增加紙書的附加值。讀者往往更關注產品是不是更加優惠、更加快捷、更加有體驗感和互動感。新媒體出版運營的一路狂飆,最終要觸動受眾的手指,點開它。
這給圖書編輯部在生產流程、運營模式、管理體系方面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數字技術驅動下的業務轉型勢在必行。一位出版人這樣說:“很多傳統媒體不斷持續推進采編業務流程再造、推動技術平臺系統性升級、強化融媒體產品生產能力,實現向智能編輯部的躍遷。智能編輯部的新技術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出版者在信息收集、數據挖掘、文本處理、內容制作、版權監測等方面的工作效率。”[2]對此,“智變編輯部”一詞可能更合適,智能指向設備,應變更體現編輯人的智慧。
陳丹青的《局部》系列視頻非常讓人觸動,“看理想”大制作——音樂、外景、博物館,共3部44集,每集25分鐘左右,彈幕不斷,如一集就有3789人參與討論。這個視頻作品的出品人是梁文道(電視媒體人,理想國的合作作者),設計總監是陸智昌(書籍裝幀設計師),理想國劉瑞琳總編,可以看到這些圖書人向視頻出版的華麗轉型。
名家名師名館,制作成本不菲,這超出了傳統出版社的業務范疇,也沒有在電視臺首發,而是網絡直播,這個操作模式也許是“智變編輯部”可以思考的點。用心制作的熱銷產品往往具備強大的“帶貨”能力,傳統紙書渠道的方式亟須拓展,可以通過公眾號視頻號的帶貨、網紅的帶貨等可運營的軟廣方式,與優勢平臺強強合作,通過各種策略把專業的內容推送到更多人眼前。
五、編輯之品位:出版無涯,將書做得更精彩,更適于閱讀,更利于傳播
每位編輯都可以感受到數字時代的催逼,要相信曾經圖書部門的成長經歷是成長必然,只是更要認識到擴大學習領域、了解新出版業態的要求。
新型科技出版=紙書+強基名師+數字資源+產業應用場景+讀者閱讀場景。
新型出版要求出版社統籌安排、促進各部門之間有更多連接——編輯部門與數字部門合作實現紙書內容與數字資源對接,編輯部門與出版部門溝通實現數字資源的承印配合,編輯部門與發行部門交換宣傳渠道建議等。
新型出版對編輯提出了要求,編輯作為圖書內容的策劃人,始終是出版物的核心組織者、出品人、項目經理人,要找到圖書的賣點,調度各部門達成一致認知,彼此配搭,各負其責,才能就一本(最好是一個系列)融合圖書發揮出更高的出版效率。數字新業務將激發出編輯的潛力,通過強調升級迭代意識促進編輯的角色轉型,始終對內容保持熱情,形成融合產品的開發意識,策劃產品的全媒體宣傳設計等。編輯的品位+融合力,決定了新型圖書的品質。
六、結語
編輯應激勵自己常去關注和了解這個變化迅猛的世界。馬斯克將芯片植入人腦,這是人工智能芯片發展的高端技術,而這會給出版帶來什么變化?早想一步,早做一步,會成就什么新鮮事?人工智能行業發展日益成熟,必將深入各個領域,比如實時語音翻譯行業、情景感知計算行業、視頻內容自動識別行業等。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將使作者的自媒體創作更加簡便易行(如剪映的視頻剪輯功能),出版的編校也將是全媒體形式的,出版的審核可能更加嚴格(如查重系統)。人類正在經歷智變,在機器智能時代,人的潛能將被激發出來,迎接更有智變力的考驗。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有學養、有專業追求的好作者以及筆耕不輟的好老師,都是優質圖書的底蘊。除了培養自己的專業見識與學術修養,編輯還需要持續增進對新型出版業態的了解,勤于思考,配合快速發展的融合出版手段,將優秀作者的作品做得更精彩、更適于閱讀、更利于傳播。
參考文獻:
[1] 谷建陽. AI人工智能:發展簡史+技術案例+商業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前言.
[2] 李鵬.“封面新聞”智能編輯部的構建之路[J].新聞與寫作,2019(5):87-89.
作者簡介:金昊(1972—),女,吉林平臺人,碩士,副編審,研究方向:服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