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安全向來是公眾最關心的一個話題,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突發事件一旦發生,信息以鏈接、轉載、分享等方式迅速蔓延,對政府形成輿論壓力。在這種新形勢下,政府應開始考慮調整其角色定位,努力實現由消極的控制者向積極的溝通者的角色轉變,從而轉“危”為“機”。本文試以“山東疫苗案”中的危機傳播為例,研究網絡時代我國政府在危機傳播中應該運用的對策。
關鍵詞:公共安全危機;政府形象;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072-01
一、事件回顧
2015年4月,山東濟南警方破獲一起重大非法疫苗案——“山東疫苗案”。嫌疑人自2010年開始,在沒有遵循嚴格的存儲條件下,將非法購買的25種二類疫苗銷往全國24個省份,涉案金額高達5.7億元。至2016年4月25日,有45家藥品經營企業涉嫌其中。并且,此次疫苗案件涉及省份多,性質極為惡劣,也存在疫苗質量監管和使用不善的問題,暴露出一些干部在處理問題時不作為的問題,監管機制出現了較大的疏漏。
2016年10月21日,最高檢新聞發言人介紹,最高檢已對此案進行督辦,通過各地檢察機關的第一時間偵查取證,最終批準逮捕涉嫌非法經營等犯罪嫌疑人297人、起訴68人以及立案偵查涉及的職務犯罪100人。
二、“山東疫苗案”的危機傳播分析
史蒂文·芬克提出危機的生命周期包括4個階段,即危機潛伏期、危機突發期、危機蔓延期以及危機的解決恢復期。本文試以危機的四階段理論來分析“山東疫苗案”中政府的危機傳播模式。
(一)危機潛伏期
此次案件的案發時間和首次曝光時間有較長的跨度。其實,早在2015年4月,山東警方在破獲“山東疫苗案”后就已經向全國其他20多個地級市發出協查函。而到2016年2月2日,濟南公安食品藥品環境偵查支隊才公布一條涉案信息,這是截止到危機爆發前發布的唯一一條官方信息。此后,央廣網發布以《濟南查獲大宗失效人用二類疫苗案,涉國內24個省市有疾控人員參與》為題的報道。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關于此次危機爆發前的官方報道。
危機潛伏期是危機最容易被處理的階段,但也是最不易被發現的階段。雖然疫苗案件的最終結果沒有造成重大的安全事故,但因為事件涉及公共安全領域,政府理應第一時間進行說明通報,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恐慌和日后的謠言。
(二)危機突發期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聞客戶端發布了《上億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響人命,山東廣發協查函》的報道,這一報道不僅迅速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而且迅速引爆輿論。報道通過圖像等方式記錄了案件的情況,并且采訪了國內醫學專家進行詳細的解惑。該專家直斥“這是在殺人”。此后,其他主流媒體也轉載了該報道,而且許多自媒體如親子類、醫藥衛生類等都廣泛推送,并附上了相關解釋,以及表達對這一事件的憤慨。
危機突發期是4個階段中時間最短但感覺最長的階段,它對人們的心理造成的沖擊也是最嚴重的。[1]
政府部門作出的處理有:
第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一是協助調查;二是處理相關責任單位。
第二,公安部門和檢察機關。截至2016年3月22日,山東省37名非法疫苗涉案人員被控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檢察院對這起案件也十分重視,將這一案件作為掛牌督辦案件來處理,并且也對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偵查監督部門提出了要求,要對這一案件做好辦理工作。
(三)危機蔓延期
這一事件發生后,立即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通過百度指數發現,在2016年3月22日,這一事件的影響達到頂峰,之后開始下降,2016年3月28日之后趨于平緩。
因此,可以認為22日到28日是危機的蔓延期。危機蔓延期是一個較長的階段。3月22日最高檢掛牌督辦,23日國務院總理對案件作出重要批示,第二日,即3月24日,包括公安部、國家衛計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內的三部委聯合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對“山東疫苗案”的調查情況進行了說明,通報了目前的情況。同時,世界衛生組織也發布了相關聲明,指出涉案疫苗幾乎沒有毒性反應。
(四)危機解決恢復期
這一階段是從危機的影響中解脫出來的階段,但仍須保持警惕,因為危機可能去而復來,政府要根據現實的危機問題,充分利用媒體,針對公眾的輿論熱點,對外及時發布各種消息。消除危機事件中的危機隱患,努力重塑形象。
2016年3月28日之后,此次案件進入了危機的平復期。此前媒體的高關注度以及公眾的熱情都相較之前有了明顯降低。而政府在處理此次案件時,也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來應對這一事件,及時通報案件處理結果,并且對外公布與之相關的信息。
這一事件的結果是,2016年4月13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山東濟南非法經營疫苗系列案件處理情況匯報,決定先行對一批責任人實施問責;通過《國務院關于修改<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決定》,強化制度監管。
三、應對危機的對策分析
在如今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期,輿論引導者應切實把握和運用新媒體傳播規律,營造良好的輿論生態。涉及公共安全領域的危機應對應從政府和媒體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政府
在危機傳播過程的前期,政府相關部門對涉案疫苗的安全性回應缺失,信息回應、回應態度敷衍。這種消息回復的滯后性引發了群眾的恐慌,使大量未經證實的流言進入輿論場。在危機傳播過程的后期,政府各部門采取了積極行動,及時對外通報案件進展。
(二)媒體
在“山東疫苗案”的危機傳播過程中,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從該事件的興起、發展和解決過程中皆有參與,是危機傳播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但是,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在整個危機傳播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并不一致。
主流媒體以案情為核心進行傳播,以中立、正面報道為主,彰顯了理性。報道具有持續性,貫穿整個危機傳播過程始末;自媒體的傳播內容以受眾為核心,傳播情緒負面化,較為主觀,甚至還傳播片面消息,夸大言辭,傳播如《疫苗之殤》等易引發公眾爆點的文章,引發群眾恐慌。
四、結語
在關注傳統的新聞媒體輿論場之外,我們也要關注民間輿論場。因為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其碎片化和趨利的特點使事件在短時間內具有了強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因而政府在處理此類公共安全危機的過程中應該首先建立一種預警機制,關注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提高對可能發生的危機事件的預警能力,避免危機的形成,一旦形成也能迅速作出反應,保證信息公開透明化,第一時間消除公眾恐慌。其次,政府也要注意互聯網環境下如何引導網絡輿論,利用視頻、論壇等媒介進行互動,安撫公眾情緒,特別是盡可能讓網絡媒體發揮作用,在危機發生后,及時安撫公眾情緒,削弱對社會以及公眾的傷害。[2]也可制作網絡專題,利用新媒體傳播的速度優勢幫助公眾了解事件過程,從而消除網絡流言所造成的危機傳播過程中的二次傷害。
綜上所述,政府在應對公共安全危機時,一方面自身應加強預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媒體的特性統籌兩個輿論場。但如何形成一種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希望本文對“山東疫苗案”的分析,能給政府解決公共安全領域的危機帶來啟示。
參考文獻:
[1] 姜誠.淺析政府危機傳播模式——以上海“11·15”特大火災中的政府危機處理為例[J].新聞世界,2011(8):312-313.
[2] 鄒欣媛.新媒體環境下政府的危機傳播模式探析[J].新聞世界,2010(5):118-119.
作者簡介:魏喬波(1993—),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