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以來,余杭區融媒體中心根據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加快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決策部署,加快資源整合,優化再造流程,深化技術合作,在著力打造“全省領先、國內一流”的縣級融媒體中心上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實踐,為余杭高質量可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支持。本文以余杭區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推進情況為研究樣本,著重探討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優化;頂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164-01
根據中央和浙江省、杭州市的相關要求,余杭區要在2019年底前完成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余杭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區融媒體中心建設,并將區融媒體中心建設列入2019年度全面深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點任務。作為任務主體,筆者所在的余杭廣電傳媒集團承擔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任務,并且在2019年的6月28日正式啟用。筆者作為總編輯,全程參與了建設過程,對于如何優化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有如下所思所得。
一、注重做好頂層設計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一項大工程,要確保工程推進,頂層設計十分重要。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圍繞“四個一”的頂層設計理念,建立了相對合理完善的體制機制。
(一)建設好一個指揮中心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功能就在于整合縣域范圍內各種形態的傳播媒介,建立多功能的信息傳播平臺,因此建設好一個指揮中心十分必要。在前期廣泛調研考察的基礎上,確定與浙江廣電集團開展技術合作,依托中國藍云技術平臺建設區融媒體指揮中心。于2019年4月正式啟動指揮中心空間、指揮系統平臺、移動客戶端等發布平臺建設。6月28日,區融媒體中心掛牌啟用,總面積600多平方米的融媒體指揮中心正式投入運行。
(二)整合好一批平臺資源
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主要就是要實現資源整合。中心啟用后,余杭區委宣傳部下屬的“余杭發布”雙微平臺、學習強國報送平臺、余杭雜志,余杭廣電傳媒集團下屬的廣播電視播出平臺、天天看余杭雙微平臺,余杭報業文化公司的內容生產平臺以及新上線的“看余杭”新聞客戶端、網站等各類平臺資源充分整合,人員集中辦公,基本形成了“傳播類型齊全、功能定位清晰”的融媒體傳播矩陣。
(三)運行好一套融合傳播機制
加快實施移動優先戰略,推進采編發流程再造,重點圍繞“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每日新聞會商機制、重大選題策劃機制,把新聞采編指揮高度、重大選題重大活動的采編發充分統一起來,改變了以往各平臺各搞一攤的做法,基本實現了“一體策劃、內容共享、協同生產”的新型生產模式。
(四)培育好一支融媒體人才隊伍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把人才培育作為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打造一支具備融媒體傳播專業技能的人才隊伍。中心先后邀請新華社、浙江衛視、浙江傳媒學院等10余名專家學者和業務骨干就融媒體產品創作等開展集中授課,共培訓500多人次,參加省市融媒體業務培訓20多人次,招引融媒體專業崗位人才29人。同時,與新藍網共建藍媒視頻研創基地、新媒體人才實訓基地,發起并承辦首屆長三角融媒技能大賽。
二、重點突出個性亮點
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建設推進過程中,一定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圍繞本地實際需求來重點突出個性亮點。
(一)立足于經濟體量拉高建設標準
近年來,余杭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和總量位居省市前列,媒介經濟較為發達,因此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要求也比較高,拉高建設標準是我們建設過程中的“個性化選項”。
浙江廣電集團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省級技術平臺規范要求》的起草單位之一,通過與浙江廣電集團的戰略合作,余杭區融媒體中心成為浙江廣電集團基于中國藍云技術平臺聚力打造的區域新型主流媒體重點樣板,[1]實現了“一流技術標準、一流基礎配套、一流生產功能”的建設目標。其中,平臺集成了涵蓋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等不同服務類型的30余項生產工具,配置移動APP生產、智能拆條等先進技術手段,功能開發的數量和種類在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均位居前列,為下一步打造“媒體+”現代融媒傳播生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二)按照本土需求來推進融合實踐
全國縣級媒體融合尚在起步探索階段,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同、媒體發展水平和傳播實力不同,沒有現成模式可循。[2]在具體推進中,我們融媒體內容生產平臺基本形成了“內容匯聚、策劃生產、指揮調試、分發互動”等四大系統業務模塊。在日常運行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在信息處理上融合一體,資源共享,集中匯聚;在生產流程上統一調度,綜合指揮管理;在分發傳播上實現了高效分發,實時互動傳播。例如,一個新聞題材從報題、策劃到產品設計、同步采集,到協同共享、多端編輯,再到移動優先、梯次分發,從而形成高效運作的生產模式。
三、最大限度凸顯成果
建設是為了更好地使用,我們把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作為融媒體中心建設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在創新實踐中,目前已經很好地凸顯了建設成果。
(一)輿論引導有新加強
在余杭區融媒體中心啟用后,我們圍繞中心,加強策劃,精心實施,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集中推送“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良渚古城申遺”“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等重大主題報道和新聞行動19組(次),重點宣傳展示余杭加快“三個全域”建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快速發展的余杭素材、余杭實踐、余杭精彩。在持續鞏固和提升傳統媒體影響力的同時,新媒體移動端的傳播數據實現了質的飛躍。例如,由中心參與的“良渚申遺”新聞報道全網閱讀數據超百億,中心下屬新媒體微信閱讀量“10萬+”報道共5條,超5萬的報道共22條。
(二)對外宣傳有新突破
新的融媒體技術平臺為新聞外宣產品創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截至2019年10月,余杭區融媒體中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新聞20條,其中《新聞聯播》欄目播出6條,在中國之聲播出21條,在浙江衛視、浙江之聲、新藍網用稿量均居全省前列;多條微信推文被新華社、人民日報轉載轉發。各項指標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多項指標位居全省前列。此外,不斷拓展外宣渠道,與新華社合作推送短視頻,“愛心尋蛙記”等多件作品閱讀量超百萬;與央視網合作推送短視頻“70年70城”,全網傳播量超百萬;與浙江衛視兩次合作推出融媒體新聞行動“一起翱翔”,相關微信閱讀量均實現“10萬+”。學習強國平臺送稿總量在杭州市市直機關和區縣市排名暫列第一。
(三)融媒產品有新拓展
我們積極探索融媒體傳播規律,把融媒體直播和短視頻創作兩大產品作為開發重點,集中優勢資源,形成強勢傳播效應。中心啟用以來,已在新藍網、“看余杭”客戶端發起融媒體新聞直播28場,場均瀏覽量在7000以上,其中,“開學啦”主題課直播僅直播期間在線3.5萬網友收看,“抗擊臺風‘利奇馬’”新聞直播快速反應,一天3場直播、8路記者連線,實時報道全區防臺抗臺最新動態和各地迎戰風雨的暖心故事。短視頻創作更加精細化,融合策劃、多端發布,影響力不斷增強。遇重大活動短視頻優先創作已成常態,“良渚24小時”等一批主題鮮明、創意度高的短視頻作品獲國家和省級媒體同行點贊。
(四)產品質量有新提升
在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創新實踐中,一大批融媒體采編人員的專業素養得到快速提升,融媒體產品創作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有不少融媒體專業骨干多次參與省市媒體重大主題報道。在近期舉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杭州市慶祝第20個記者節暨表彰大會上,區融媒體中心選送的“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系列報道獲杭州市2019年度創新重大主題報道策劃獎,“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被世界認可”獲2019年度杭州市重大主題報道一等獎,另有兩件作品獲三等獎。
四、結語
在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重頂層設計,要緊緊圍繞本地的實際需求來優化建設方案、凸顯個性亮點,從而確保效果的最大化呈現,讓融媒體中心能真正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成為推進本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 陳仲明.與省聯手共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探索[J].視聽縱橫,2019(03):4-5.
[2] 李瀟.縣級融媒體的發展策略探索[J].傳媒論壇,2019(22):79.
作者簡介:馮旭東(1976—),男,浙江杭州人,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研究生,中級記者職稱,研究方向:縣域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