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對圖書出版工作中編輯與作者的研究,首先,要明確編輯與作者對圖書出版工作的重要作用。然后,對圖書出版中的編輯與作者,可以通過處理好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系、構建高質量作者隊伍、建立編輯作者意識化的方式,為圖書出版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最后,對圖書出版工作,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出調整與完善,提高圖書出版在社會市場中的競爭力。
關鍵詞:圖書出版;編輯;作者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184-02
在圖書出版中,編輯、作者以及讀者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讀者是核心,編輯能夠從讀者中明確需求,從而明確選題,作者是該選題的主要落實者。由此可以看出,編輯與作者在圖書出版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為使圖書出版工作能夠順利展開,需要對編輯與作者給予更多關注與重視。因此,本文針對圖書出版工作中編輯與作者的相應內容進行闡述。
一、處理好編輯與作者之間關系
作者資源是出版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需要對作者的作品進行高質量的編輯加工,這樣才能確保最終出版的圖書質量。由此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發(fā)展,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都會影響圖書出版工作的有序開展。因此,編輯與作者彼此之間要保證相互信任,特別是編輯要能夠與作者交流與溝通。基于此,為促使圖書出版工作能夠有序開展,要處理好編輯與作者之間的關系。實際關系處理中,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
第一,編輯與作者彼此之間要增強信任感。通常情況下,編輯與讀者之間的交流與交往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在最開始,作者需要一個過程,熟悉與了解編輯。同時,編輯同樣也需要一個過程,了解與接觸讀者。作者需要始終相信,編輯可以對各項工作認真負責,能夠對稿件認真審閱與整理。[1]編輯也同樣要認真且坦誠,及時發(fā)現(xiàn)稿件中存在的問題,并將問題及時反饋給作者。與此同時,雙方的目標要保持一致,都將提升稿件質量作為主要目標,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為出版高質量圖書打下良好基礎。
第二,編輯要因人而異,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在圖書出版中,編輯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審稿能力,同時要科學合理地處理稿件。例如,在面對新手作者時,編輯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與耐心。針對稿件的內容、裝幀設計,以及其他環(huán)節(jié)細微的處理,都需要編輯具備足夠的耐心。編輯要加強對新手作者的引導,促進新手作者自身得到更好發(fā)展。在面對資深作者時,編輯需要加強對情感的運用,及時與作者溝通、交流,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稿件中的問題,使圖書出版質量得到保障。
二、構建高質量作者隊伍
在與個別作者構建良好關系之后,編輯需要以構建高質量作者隊伍作為重點與關鍵。高質量的作者隊伍,能夠使圖書出版資源得到充實與完善。在構建高質量作者隊伍時,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
第一,明確優(yōu)秀作者應具備的條件。作者是否合適對圖書選題工作的落實與開展會產生直接影響,優(yōu)秀且優(yōu)質的作者應該具備以下幾點條件:一是作者自身具備較強的專業(yè)能力與較高的專業(yè)水平,知識面較廣,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證稿件內容質量。而且通過廣泛的知識面,能夠更加清晰地表現(xiàn)出版文章內容,避免語序混亂等情況產生。[2]二是作者對讀者的需求應該有正確認識,作者只有了解讀者的需求,才能保證寫作的針對性,為后續(xù)圖書銷售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三是作者要具備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端正自身的工作態(tài)度,從而減少編輯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升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
第二,保證作者挑選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作者挑選工作,對保證圖書質量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者挑選工作的開展,需要編輯給予更多關注與重視。在作者的挑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問題:一是對學術類圖書,要盡量選擇該領域的權威專家編寫或主持編寫,也可以請優(yōu)秀的中青年學者編寫;對科普類圖書,要盡量選用科普作家編寫或者院士編寫;對養(yǎng)生保健類圖書,要盡量選擇營養(yǎng)師編寫或者醫(yī)生編寫。二是不可單純追求“高”或者“名”,而是要結合實際書稿需求與要求,選擇責任感較強并且經驗豐富的作者開展相應的編寫工作。先進技術會受到更多中青年作者的關注與使用。
第三,加強作者網絡構建。作者要構建屬于自己的作者網絡,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編輯需要收集與整理作者的相關資料信息,例如在某個領域中誰是具備權威的作者、誰的文字功底較強以及誰的影響力較大等。而且編輯要積極主動參與相應學術會議以及不同的學術活動。在不同的會議與活動中,要主動收集與抓取信息,及時尋找作者以及潛在作者。在此之前,需要做好會議前準備工作,熟悉參與會議與活動的人員。在會議與活動結束后,要積極主動與作者以及潛在作者溝通與交流。只有這樣,編輯才能與作者構建良好的關系,通過感情的培養(yǎng),為后續(xù)策劃選題工作以及組織書稿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第四,不斷增強編輯的作者意識。實質上編輯的作者意識,主要是指編輯具備較強的為作者服務的意識。在構建高素質作者隊伍時,如果作者缺乏相應的服務意識與作者意識,那么該作者隊伍的凝聚力就會較弱,對圖書出版工作的開展會產生很大影響。要增強編輯的作者意識,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一是編輯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與修養(yǎng),積極尋找與作者的共同語言。同時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知識與能力。對各項工作的開展,要保證有計劃與目的。在與作者溝通時,要學會傾聽,適當發(fā)表自身意見與建議,而不是在作者的闡述中隨意插話或者喧賓奪主。二是編輯要保證維護作者的權益,平衡好利益關系。要盡量保證公平與公正,同時做到誠實守信,使作者的合法權益能夠得到維護。比如,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要能夠自覺履行與遵守合同內容。與此同時,維護作者的傳播權、改編權與署名權等。
三、建立編輯作者意識化
編輯作者意識化,并不是指作者意識,而是指編輯能夠在工作的開展中,從作者的角度研究與分析書稿以及問題,并且能夠積極主動參與書稿創(chuàng)作,為作者提供更多便利與幫助。在幫助編輯建立作者意識化的過程中,要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作者化意識的主要表現(xiàn)。一是保證策劃階段與組稿階段的作者化意識。編輯不一定是在某個領域中的專家或者學者,但是必須要保證自身具備較高的知識水平與能力。尤其是在策劃選題中,要確保掌握知識的全面性。這樣在組稿過程中,編輯與作者才能對話,通過有效的溝通明確書稿的主要內容。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旦面對困難,編輯要在盡量給予幫助。二是在審稿過程中,編輯要保證能夠從編輯自身的角度分析與研究稿件。與此同時,還要能從作者的角度分析稿件內容,從而針對稿件內容提出更可取的意見,使得書稿質量得到提升。
第二,明確作者化意識建立方式。在作者化意識的建立中,需要做好市場調研工作。科普圖書編輯需要到圖書市場中開展調研工作。在這一過程中,及時與書店中的工作人員溝通交流,了解讀者反饋的意見內容,從而完善圖書出版內容。圖書在一定程度上屬于精神文化產品,在經過一定的加工與處理之后,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然后被讀者閱讀。在此期間,編輯要具備較強的選擇能力與信息甄別能力。只有明確作者實際需求情況,才能保證在編輯加工工作的開展中,選擇有效的信息內容。編輯要及時向專家學習,因為專家水平普遍較高,而且思維更加靈活。通過向專家的學習,編輯可以總結更多工作經驗,為后續(xù)工作的開展打下良好基礎。
四、結語
在圖書出版工作的開展中,編輯與作者是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這一過程中,編輯與作者需要具有良好的關系,彼此之間能夠相互理解與幫助,從而確保圖書出版質量。
參考文獻:
[1] 廖艷.新形勢下策劃編輯如何進行科普圖書的出版工作[J].傳媒論壇,2019,2(24):125-126.
[2] 魏光潔.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圖書出版策略的幾點探討[J].記者搖籃,2019(12):21-22.
作者簡介:林郁(1981—),女,四川宜賓人,碩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主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