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光明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使得經濟遭受重創,全球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本文從新基建、新型城市化、生育政策等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構建內需體系,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讓國內需求持續升級和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以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
關鍵詞:內循環;新基建;新型城市化;生育政策
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疊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使得全球經濟遭受重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是負4.9%,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因此,如何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讓國內需求持續升級和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暢通國內大循環,本文認為需要著力于從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力推進“新基建”建設,打造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新基建”不同于傳統的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它是支撐未來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新型基礎設施,既包括5G通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動汽車、充電樁等新興領域的基礎設施,還包括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創新型基礎設施。
“新基建”是構建實施國內經濟內循環戰略的有力抓手,要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基建”建設。因此,未來“新基建”應該要注重以下幾點:一是要注重建設領域。在進行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碼頭、橋梁、隧道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興的基礎設施比如5G、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充電樁、自動駕駛等新型基建,為新經濟的發展提供便利,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二是要補齊社會經濟發展的短板。既要注重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社會效益,多建一些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疾病防控、體育健身等公益性項目的基礎設施,補齊民生短板;三是注重建設的區域。在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可以適度超前建設新基建,龐大的人口基數可以攤低建設成本,這有利于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培育起新興產業;四是注重放開新基建的市場準入。要擴大投資主體,對國有、民間資本一視同仁,發揮好國有資本公益性特點和民間資本體制機制靈活的長處。
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推進以城市群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
2000年以來我國城市化在加速發展,到2019年末城鎮常住人口8.48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但是,空間城市化并沒有相應產生人口城市化,我國有2億農民工戶籍依然在農村,導致2019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因此,我國今后的城市化的一個重點在于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給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提供便利條件,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養老等諸多問題,讓他們自愿遷移戶口到城市。只有當農民工實現真正的城市化以后,全家安心居住在城市,他們的消費能力和層次才會得到提升。當2億多農民工全部實現人的城市化以后,我國國內的消費能力就會大幅度提升,從而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
另一方面,我國已經進入城市化中后期,今后人口和產業的城市集聚將更明顯。但是,我國存在人為干預推進小型城鎮化的現象,這是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經驗以及市場化配置資源相違背的。這是因為各行各業需要聚集才會形成在規模效應,特別是在城市化中后期,人口和產業主要向大城市群集聚。我國近年的發展也表明了這一點,沿海發達大城市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形成龐大而又發達的都市群。即使在中西部地區,人口也主要是向成都、武漢、鄭州等大城市集聚,而一些中小城市常年出現人口流出,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人口負增長。
因此,我國未來的城市化布局應該以城市群為主體。城市群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是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動力,是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在推進以城市群為主導的新型城市化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尊重產業和人口向發達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不要人為限制大城市發展,強制把所謂的低端產業和低端就業進行外遷。因為產業和人口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是全球各個國家城市化的普遍趨勢,是市場經濟作用下的普遍規律,中國的城市發展也不會例外;二是以常住人口作為城鎮用地的供給標準,讓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特別是住宅用地掛鉤。對人口增長的大城市及城市群要加大土地供應,滿足新增人口的居住要求,以減輕房價上漲的壓力,讓城市變得更為宜居、更具有發展后勁。
三、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我國在2015年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權利,不再受“單獨二孩”政策的限制。但是我國出生人口并未像一些人口專家所預測的那樣大幅度增長,出生人口在2016年到達1786萬人的頂峰之后便一路下滑,2019年更是下降到1465萬人,創最近幾十年出生人口最低記錄。當前出生人口仍處于快速下滑期,預計10年后將降至1100萬以內。與此同時,我國老齡化速度卻呈現出加速態勢,2019年65歲及以上人口為12.6%,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20%,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出生人口的下降和老齡人口的大幅增加,導致我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呈現出倒金字塔結構,整個社會就會喪失活力,經濟增速必然下降。因此,必須盡快放寬計劃生育政策,鼓勵更多家庭生育二胎,允許生育三胎的政策。
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可以擴大內需和增加有效供給,是加強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抓手,在實施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樹立起人是最寶貴的資源而不是負擔的觀念。當前社會,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人是可以創造出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是社會商品和服務的巨大需求者。只有龐大的人口才會創造出巨額的財富和社會需求,從而確保國家強盛發達。二是要構建生育支持體系,大力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經濟環境,解決有孩家庭在住房、托兒、育兒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讓更多的人想生、敢生,確保我國未來的生育率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
參考文獻:
[1]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為主構建新發展格局[N].本報評論員.人民日報. 2020-08-27 (002)
[2]“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現實邏輯與實現路徑[J]. 郭晴.求索.2020(06)
[3]建國內國際雙循環 塑經濟發展新格局[J].付萬軍.中國金融家.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