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敏
摘 要:校本教研對于全面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促進生物教師的主體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觀察并查閱了相關文獻的基礎之上,介紹了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的重要性,即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關鍵,一支主體性發展優良的生物教師隊伍是一個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提出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校本教研,并結合實際闡述了作者所在學校為了促進生物教師的主體性發展是如何開展校本教研的。
關鍵詞:校本教研;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
隨著課程改革實驗的不斷推進,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越來越多。因此,就需要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機制,構建一種以教師為教研主體,以學校為教研陣地的校本教研平臺。校本教研是推動教師主體性發展的原動力。面對課改的新形勢、新任務,迫切要求生物教師加強學習研究,實現教研創新和實踐反思,切實提升自我教研水平。
1.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的重要性
生物教師的主體性發展也就是生物教師的教學主觀能動性的發展。現今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學生的主體性的培養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然而,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首先要有主體性;要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首先要成為個性鮮明的人;要使學生成為創新人才,教師首先要成為創造型的教師。總之,一句話,生物教師的主體性發展是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關鍵。因此,努力促進生物教師的主體性發展就顯得至關重要。
2.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校本教研
2.1校本教研的定義
所謂校本教研,就是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
2.2我校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的校本教研模式創新
北京師范大學鄂爾多斯附屬學校是2007年6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和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聯合創辦的一所公辦學校,2016年調整為一所完全中學。建校十二年來,學校依托北師大教育資源,在北師大“人、愛、創新,做扎根的教育”辦學方向的引領下,努力打造一支“知行合一”的專業化教師隊伍,旨在辦好學生喜歡、家長信任、社會滿意的學校。學校領導班子始終堅持“促進教師主體性發展,實現學生主體性發展”這一重要理念,組織教師學習了許多有關校本教研的理論,并在校本教研模式創新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下面就將我校校本教研的幾種模式作一簡單介紹。
2.2.1采用聽課評課校本教研模式,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
我校采用“推門課”的形式,學校規定只要有時間,任何一位教師(包括校領導)可以去聽其他任意一位教師的課,不需要事先通知,聽課的同時要在聽課記錄上寫下你的聽評課意見。這樣,不但可以杜絕表演課、作秀課的出現,老師之間還可以互相監督,互相學習。
2.2.2采用典型引路,開展教學沙龍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
教學沙龍是校本教研的前衛模式,能營造出寬松自由的學術研究氛圍,讓大家在交談中探討“疑點”、“難點”、“焦點”。
我校每周二例會上都會安排一次教學沙龍活動,會上會推出本周內的1節精品課進行展示,或安排外出培訓的部分教師給大家傳達學習心得。這既是一次同一學科內教師的交流,也是跨學科教師的聚會。
2.2.3以活動為載體,開展課例分析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
我們認為校本教研的研究主題應該源于課堂,源于教師的教學現場,應該讓教師在參與校本教研的過程中及時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求得進步。依照本模式,我們依托每學期的優秀示范課、新教師匯報課、專家視導課、小組合作模式下的有效教學“競賽課”等教研活動進行了一系列校本教研。
2.2.4課題研究式校本教研模式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
每位生物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專業生物知識學習+自身大量實踐+不斷反思生物教學這幾個重要因素,而做課題研究是促進生物教師主體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北師大鄂爾多斯附屬學校,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研究課題。
2.2.5重視校本培訓,促進生物教師的主體性發展
我校領導班子特別注重校本培訓活動的開展,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根據老師們的需要請專家進校園,做精彩講座,或安排部分老師赴全國各地參加培訓,回來后將學習心得通過校本培訓的方式與全校老師分享。
3.總結
校本教研中充分體現了我校教師的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無論是教研組活動還是全校活動,老師們都能針對教學中遇到的某一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大家各抒己見,交流經驗,有一句話說的好,“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各自得到一個蘋果;而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相互交換后各自得到兩種思想”,這就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所在。總之,校本教研將推動著教師主體性發展駛入健康的快車道。
參考文獻
[1]仲廣群.新課程背景下教研方式的創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4(11):34-36
[2]魏玉奇.新課程呼喚校本教研創新[J].科教文匯,20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