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娟
摘 要:本文對在生物課堂的導入、總結、內容之間的起承轉合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利用一些原創(chuàng)詩詞來輔助課堂,進行了案例分享。其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重要概念、發(fā)展科學思維、激發(fā)探究欲望和提高課堂的人文意蘊。
關鍵詞:詩詞;建立感性認識;構建概念體系;發(fā)展理性思維
提到“詩意”好像都是語文課堂的專利,其實只要善加利用,也可以為我們生物課增光添彩。恰當合理的在生物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穿插一些富含詩情畫意的段落來輔助生物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概念體系、發(fā)展理性思維、激發(fā)合作探究欲望和提高學習質量。怎樣在生物課上運用詩意文段進行輔助教學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
【案例1】以詩詞為媒介,構建概念體系。
臨江仙.生產者
細雨短籬一葉莞,晚來天氣清空。
碳水光中兩相逢,萋萋千里草,盡歸有機中。
閑蟲時來銜吾籽,云雀急趕青蜂。
待得百芳逐西風,皆赴東流水,還入萬山紅。
《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動》一節(jié),能量流動的過程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能量流動的過程,即: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散失的過程,這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學生理解。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有的同行采取的教學策略是直接給出一條食物鏈,圍繞食物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講解,然后學生根據實例來構建模型。有的同行播放一段捕食關系的視頻動畫,輔以旁白描述過程。筆者認為這兩種方式雖然最終都會突破知識難點,但是學生被動的跟著老師走,并沒有多少思維含量在里面,而且就呈現(xiàn)方式而言,難度和美感都大打折扣。筆者創(chuàng)作了一首詞,以詞來激勵思考,鼓勵學生領略詩詞的魅力的同時,登上思維的更高處,體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快意。
【案例2】別具一格頒獎詞,建立感性認識。
8年!
8年抗戰(zhàn),他面對的是一株又一株冷冰冰的植物,沒有語言,沒有歡笑。有的只是無兒無女無妻室的寂寞;有的只是豌豆苗,三更雨,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而他卻樂觀篤定的向客人炫耀,“看,這些豌豆就是我的兒女。”
他,將8年來取得的研究成果,匯集成遺傳學的兩大定律,向世人宣告。然而他的創(chuàng)造性見解超越了那個時代,旁人實在跟不上他那天馬行空的思維。
世人皆庸他獨醒。
他,堅信自己的成果不同凡響,他說:“看吧,我的時代就要來到了。”終于在被埋沒了35年之后,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fā)現(xiàn)”了他的定律。
他,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遺傳學的發(fā)展離不開孟德爾的貢獻。模仿感動中國頒獎詞的形式來做課堂導入,即對孟德爾的生平做簡要概述,又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起到“一石擊破水中天”的效果。
孟德爾通過八年的的豌豆雜交試驗,提出遺傳學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奠定了遺傳學發(fā)展的基石。而摩爾根繼承了孟德爾所開創(chuàng)的遺傳學說,并將其發(fā)展成為現(xiàn)代經典遺傳學理論。遺傳學的傳承發(fā)展離不開兩大男神的杰出貢獻,復習課中一副對聯(lián)來起承轉合:
黃豌豆綠豌豆孟德爾詳察親與子
紅果蠅白果蠅摩爾根揭秘雄和雌
【案例3】以詩詞為載體,啟迪理性思維。
物質運輸
磷脂重疊一線屏,畫隔內外各不同。(細胞膜分隔內外,物質內外濃度不同,出現(xiàn)濃度差)
醇脂去留無所恃,鉀鈉須憑載體風。
若無逐浪隨波意,自將化能溯流東。(用逐浪隨波比喻順濃度梯度,那么本句寫的是逆濃度梯度,需要能量,是主動運輸)
截取畫屏三寸錦,吞吐萬象一胞中。(第一句用屏風比喻細胞膜,現(xiàn)在繼續(xù)使用,寫胞吞、胞吐)
充滿詩意且閃耀智慧光芒的課堂,會成為學生激情燃燒的廣場。這火花猶如鏈式反應的核裂變拓展了學生無盡的想象空間。適時的點撥,醍醐灌頂,更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和靈感,學生王騰在畢業(yè)留言中給我寫到:椽筆分五界,輕語話三圈。
【案例4】以詩詞為小結,課堂回味無窮。
添字調笑令·酶促
酶促,酶促,點滴奇效無數。
恰如一花對一株,酸堿強時炎處無。
無處,無處,散入人間百度。
酶的特性:高效性、專一性、酶的作用條件較溫和,即過酸、過堿或溫度過高,都會使酶失去活性。酶制劑及酶產品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這些專業(yè)術語通過詩詞的形式來表現(xiàn),極具美感,作為課堂小結來呈現(xiàn)也別具一格,使得生物課堂熠熠生輝。
馬卡連柯說:“教育是詩一樣的事業(yè)。”充滿詩意與理性的課堂也是一道美妙的風景,讓人賞心悅目,如沐春風。新課標是我們教育改革的春風,為我們廣大教師吹來了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方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發(fā)揮生物學科在培養(yǎng)與形成學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從而使學生熟練掌握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能夠真正的理解科學課的價值及其人文意蘊。愿這春風常在,課堂上的綠色常新!詩意長存!
參考文獻
[1]論文化與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J].張武升,肖慶順.? 教育研究. 2015(05)
[2]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J].田慧生.? 課程.教材.教法. 2015(01)
[3]教科書選用的運作機制及其改進[J].靳玉樂.? 課程.教材.教法.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