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芳
《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個人物,他不僅出身世族(“四代列侯”),而且是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學霸(“前科探花”),后來更是被任命為揚州巡鹽御史。他,就是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
這巡鹽御史是個啥官呢?那可是朝廷派來巡查一地鹽政的監察御史啊!本意是中央派出去糾察地方鹽政領域貪腐的大員,后來卻如同現實版的“屠龍勇士變惡龍”,演變成了常備官職,自己也成了貪腐的主力。因為,一則巡鹽御史是監督鹽務官員的官,可以直接向皇帝匯報,可謂官小權力大;二則這個職位后來手中握有“鹽引”,鹽商們要想發財就需要鹽引,巡鹽御史自然成為無數富得流油的鹽商競相討好的香餑餑,因而成了公認的肥缺,甚至被稱為“天下賦稅過半的最有錢的衙門”。
而事實證明,越是這樣的肥缺,越容易成為“官商關系畸形病變”的多發部位,也就是“惡化營商環境”的廉政高風險地帶。所以,有人盤點,終明一代,巡鹽御史善終者寥寥無幾;而清朝著名的“兩淮鹽引案”,3任鹽政官員“前腐后繼”,接力參與其中,23年時間內,合計貪污681萬兩白銀。有人換算了一下,清朝最高級別的鹽政一年的工資(俸祿)加上福利(養廉銀)合計5000兩,681萬兩相當于一個鹽政1362年的工資。
至于如何操作,那簡直是太“爛俗”了——一是“有所為”,即主動伸手索賄。譬如乾隆的小舅子、高貴妃之弟高恒,一上任就召集鹽商開會,說匆忙上任,朝廷也沒給辦公費用,家里連個買柴米油鹽的錢都沒有。鹽商們心領神會,紛紛掏錢效勞,高恒一次性收入白銀3萬兩。此后,每逢節日,他都大宴鹽商,鹽商們紛紛出錢“孝敬”;即使非年非節,他也會以各種理由請客吃飯,鹽商們從不敢缺席。二是“有所不為”,也就是不提供本該提供的服務,迫使企業家交上“速度錢”。畢竟,兩淮鹽運使管轄著今天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江蘇六省的鹽政呢,萬一鹽運使不高興,借故不給哪個鹽商發鹽引,或者少發、遲發,那就會導致該鹽商的巨額損失了。
以此觀之,林如海獲任巡鹽御史后,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為愛女黛玉攢下巨額財產,讓她不僅衣食無憂,而且家底殷實享用不完。可從曹雪芹筆下的敘述來看,顯然沒有,否則黛玉也就不用寄人籬下過察言觀色的憋屈日子,更不用在第四十五回說自己“一文不名”了。
恰恰相反,有人分析,林如海很可能一直堅守底線,不同流合污,斷了“耗子”們的財路,最后“身染重疾”死在巡鹽御史任上。《紅樓夢》第十九回“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很可能并非無聊的閑筆。寶黛二人午休時閑聊,寶玉給黛玉講了個故事,說小耗子領命去偷香芋,卻又年小身弱,于是說:“我不學他們直偷。我只搖身一變,也變成個香芋,滾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聽不見,卻暗暗的用分身法搬運,漸漸的就搬運盡了。豈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最后得出的結論卻是:“你們沒見世面,只認得這果子是香芋,卻不知鹽課林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話說這位“鹽課林老爺”身處官商利益盤根錯節的核心,他既然沒有選擇收受好處并幫耗子們(或者和耗子們一起)偷梁換柱蠶食鹽政賦稅,那就是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有所不為”,不同流合污;“有所為”,認認真真履行監督職責。而今天的“林如海”們,有了法治的保障,更應該選擇后者,俯仰無愧于天地。
當下,越是經濟重啟復蘇的緊要關頭,越是要構建新型親清政商關系,為經濟保駕護航。而今日所說的“親清政商關系”,自然也包括了兩層含義——“親”就是法定職責必定履行,這是“有所為”;“清”則是非法利益一文不取,這就是“有所不為”。誠如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所言,不是僅憑清廉就可以成為好官,否則,擺一尊泥雕木塑的菩薩到大堂上去就行了,連水都不用喝一口,還要官員干什么?
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至于什么事“當為”,什么事“不當為”,卑之無甚高論,“心底無私天地寬”七字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