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南生


蘋果公司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喬布斯去世后,給一個女人留下了數百億美元的巨額遺產,而這個女人想用來改變社會,以彌補喬布斯的缺陷。喬布斯有什么缺陷?這個女人是誰?她是如何彌補喬布斯的缺陷的?
喬布斯有什么缺陷
喬布斯被認為是計算機業界與娛樂業界的標志性人物,也被視為麥金塔計算機、iPod、iTunes、iPad、iPhone等知名數字產品的締造者。喬布斯憑借敏銳的嗅覺和過人的智慧,勇于變革,不斷創新,引領全球資訊科技和電子產品的潮流,把電腦和電子產品不斷變得簡約化、平民化,讓曾經是昂貴稀罕的電子產品變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這些風靡全球惠及億萬人的電子產品,深刻地改變了現代通信、娛樂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
比爾·蓋茨說:“很少有人對世界產生像喬布斯那樣的影響,這種影響將是長期的?!币苍S是天妒英才,喬布斯只活了56歲,因胰腺癌于2011年10月不幸去世。喬布斯故居,已被有關部門定為歷史性建筑。該城歷史遺跡委員會表示,“正是在這個地方,蘋果公司誕生了,50~100臺第一批蘋果電腦裝配起來。所有這些故事都屬于加利福尼亞州或是美國的文化遺產,都代表著重要的歷史貢獻”。筆者擔任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期間,曾訪問過喬布斯的舊居和公司。
但喬布斯還有國人不怎么了解的一面,即喬布斯的缺陷。一是對政治毫無興趣,甚至懶得和奧巴馬總統見面;二是對慈善沒有涉足,在世時也沒什么慈善捐助;三是不關心社會問題,幾乎沒有在公眾問題上發過聲;四是對同事來說,喬布斯從來不是一個慷慨分享的人。
例子一,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是中學同學,是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1976年,21歲的喬布斯與26歲的沃茲尼亞克在自家車房里裝好了第一臺電腦,同時成立了蘋果公司。但喬布斯有一次獨吞了沃茲尼亞克的獎金,這件事早已被外界所熟知。創辦蘋果的時候,喬布斯所持的股份竟是沃茲尼亞克的兩倍。
例子二,1980年蘋果上市時,個人資產2.5億美元的喬布斯食言,拒絕給創始團隊應得的股份,最后還是個人資產1.2億美元的沃茲尼亞克自掏腰包拿出1000萬美元送給這些早期員工。
例子三,公司運營過程中曾經虧損裁員,億萬富翁喬布斯竟然拒絕給員工任何裁員費。
例子四,喬布斯曾一度離開蘋果公司,在回歸蘋果之后,喬被爆出倒簽股票期權以獲取巨額利益的丑聞,甚至偽造了一場不存在的董事會,最后不得不繳納千萬美元罰金才達成和解。
彌補喬布斯缺陷的女人是誰
彌補喬布斯缺陷的女人是誰呢?是勞倫·鮑威爾,這個名字聽起來并不是那么熟悉。但如果加上夫姓喬布斯,你就立刻明白,她是喬布斯的遺孀。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勞倫以275億美元的個人資產排在全球女富豪榜第五位,而第三位則是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的前妻麥肯齊·貝佐斯,女首富則是沃爾瑪的女繼承人。
傳記作家艾薩克森在《史蒂夫·喬布斯傳》中描述:1989年喬布斯受邀去斯坦福商學院演講,認識了坐在第一排的金發美女勞倫。演講結束之后,心神蕩漾的喬布斯在停車場問自己,是去參加公司會議,還是邀請這位女士共進晚餐?喬布斯選擇了內心的呼喚,跑回去找到勞倫,放了公司高管鴿子,從而開始了這段戀情。交往2年后,兩人在加州優勝美地公園舉辦了婚禮。直至2011年喬布斯去世,勞倫陪伴了他22年時間,兩人生育了3名子女。
勞倫1963年出生在新澤西州,3歲時,作為飛行員的父親因空難不幸去世,她隨母親和繼父一起生活。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后,勞倫進入華爾街,先后在美林和高盛工作。1989年,她來到斯坦福商學院上MBA,從而有了和喬布斯那段為人熟知的往事。
生完第一個孩子,勞倫創辦了一家健康食品公司,為硅谷富人提供大米黑豆沙拉等有機食品。她和喬布斯都熱衷素食,崇尚自然健康,連婚禮蛋糕都是素食的,勞倫甚至在自家后院自養蜜蜂。不過,喬布斯也吃魚,而勞倫則是純素食主義者。
喬布斯去世之后,勞倫所繼承的喬布斯遺產,主要來自所持的迪士尼和蘋果股份。在喬布斯去世的2011年,這些資產價值102億美元。在他去世的時候,喬布斯持有550萬股蘋果股票。
喬布斯更大的資產來自所持的迪士尼股份。在喬布斯收購皮克斯20年后,2006年迪士尼以全股票的方式斥資87億美元收購了皮克斯,喬布斯持有皮克斯50.1%的股份,因此獲得了迪士尼7.3%的股份,成為迪士尼的最大個人股東。不過,勞倫隨后減持了不少迪士尼股份,目前她只持有迪士尼4%的股份。
妻子如何彌補丈夫的缺陷
勞倫低調隱秘,極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也很少接受媒體采訪。《紐約時報》對勞倫的一篇專訪——《她在宇宙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讓勞倫再次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勞倫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和喬布斯一樣,對遺產如何使用不感興趣,會盡其所能有效分配喬布斯留給她的這些資產,以可持續的方式提升個人和社區地位。她還強調,個人積累數百萬人都無法企及的巨額財富是不合適和不公平的?!跋衤蹇朔评?、梅隆、福特那樣積累巨額財富,對社會是有害的。”
和其他億萬富翁不同,勞倫并沒有加入蓋茨和巴菲特等億萬富翁倡導的捐贈承諾,即公開承諾在有生之年捐出半數以上資產用于慈善。不過這個承諾也沒有法律責任,哪怕超級富豪反悔食言也不會有什么強制效應。勞倫這樣回應自己不簽捐贈承諾一事:“簽不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有什么意義?!倍鴦趥愃憩F出來的,恰好是喬布斯所欠缺的另一面。而在這些方面,勞倫都有著廣泛深入的涉足,完全彌補了喬布斯的缺陷。
一是創辦公益組織。勞倫剛來到斯坦福上學的時候,住在硅谷的貧民區東帕羅阿托,對這里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水平深有體會。雖然和硅谷富人區帕羅阿托只隔著一條高速公路,但東帕羅阿托卻是完全一副破落的樣子,房價更是天差地別。1997年,勞倫創辦了公益組織“高校之路”并擔任主席,為那些教育資源匱乏的貧困社區高中生提供課外輔導和培訓,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教育機會。高校之路最早在東帕羅阿托進行試點,隨后逐步擴大到舊金山、薩克拉門托、路易斯安那的新奧爾良、科羅拉多的丹佛以及華盛頓特區等地,參加這個項目的貧困學生最后90%都進了大學。高校之路給學生的配備電腦都是MacBook。但這些電腦并不是蘋果捐贈的,而是勞倫自己購買的。
二是有限公司注冊公益機構。2004年,勞倫創辦公益機構“艾默生團隊”,致力于推動社會變革,主要關注教育、移民、司法、種族、環保等美國社會問題。這個機構以她最愛的作家、美國超驗主義哲學家艾默生命名,目前有130多名雇員。勞倫為艾默生團隊籠絡了美國政商兩界的要人。花旗集團前高管克萊恩擔任管理合伙人,他是勞倫在華爾街工作時期就認識的好友。其他管理合伙人,還包括奧巴馬時期的美國教育部長鄧肯、教育部負責民權的副部長阿里、前能源部負責可再生能源的副部長卡斯納,等等。
艾默生團隊是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形式注冊,不必公布資金具體去向,可以進行秘密投資,可以介入政治事務,不用受到嚴格監管,但也享受不到免稅的待遇。
三是熱心教育改革。2015年9月,勞倫還投資5000萬美元創建了一個名叫XQ Institute的教育改革項目,旨在為美國的高中學生、教師和社區提供新的教育規劃、課程和相關技術,這個項目累計總投入達到1億美元,由上文提到的教育部副部長阿里負責。
四是積極投身政治活動。相比不問政治的喬布斯,勞倫非常積極主動投身美國政治,在氣候環保、非法移民、教育公平等問題上,勞倫的政治立場完全趨同自由派,和保守派政治利益代表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截然對立。勞倫也從不掩飾自己對特朗普的反感和厭惡,支持民主黨抨擊特朗普。
勞倫認同和支持奧巴馬的《夢想者法案》,即給從小隨父母偷渡美國的非法移民孩子合法身份。2012年,她個人出資邀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古根海姆拍攝了一部關于非法移民的紀錄片《現在就是夢》。影片完成后,勞倫在幕后與民主黨合作,促使這部紀錄片在美國參、眾兩院成功上映。
勞倫成為民主黨在硅谷的大金主。2016年大選,勞倫為希拉里的政治委員會捐贈了270萬美元,在硅谷做東舉辦希拉里籌款會,為后者籌集了400萬美元的資金。2018年中期選舉,勞倫向民主黨資助了100萬美元。2020年大選,勞倫先后支持加州黑人女參議員哈里斯和明尼蘇達女參議員科隆布查參選,在大選之后轉向支持奧巴馬的副總統拜登。
五是打造嚴肅媒體輿論矩陣。在2013年出資拍攝非法移民題材紀錄片之后,勞倫對嚴肅社會題材的影視劇產生了濃厚興趣。2015年奧斯卡最佳電影《聚焦》講述的是美國媒體揭露報道天主教性侵兒童丑聞的故事,這部類似紀錄片的電影背后就有來自艾默生團隊的資金。
艾默生團隊出資創建了一個新的紀錄片公司Concordia Studio,為那些拍攝嚴肅題材的紀錄片導演提供資金、建議和制作。在2019年的Sundance電影節上,Concordia一口氣參展了四部紀錄片,題材幾乎都是嚴肅的社會內容。Concordia在拉丁語中是“和諧”的意思,意在致敬艾默生的家鄉馬薩諸塞州Concord。
2017年7月,艾默生團隊收購了美國老牌雜志《大西洋月刊》的控股權。艾默生團隊近年來布局投資的媒體矩陣還包括新銳網絡媒體Axios和OZY Media、雜志Idea和Pop-up,以及致力于推動教育改革的《教育郵報》、關注刑事司法的非盈利媒體 ProPublica 等等。
由于勞倫的超級富豪身份,她還是保護國際基金會的董事,是斯坦福大學和美國教育董事會的成員,是美國智庫組織外交關系委員會的顧問,還和布隆伯格等億萬富豪創辦了氣候變化領導理事會。她是非傳統意義的慈善家,她創立的艾默生團隊與蓋茨基金會等慈善機構相比,更像是一個億萬富翁在幕后推動美國社會進行體制變革。
硅谷天使投資人榮康威說,艾默生團隊實際上是一個社會變革的加速器。《華盛頓郵報》講,艾默生團隊或許是你從未聽說的硅谷最具影響力的產品。勞倫所崇拜的艾默生說:“你的善良必須要有鋒芒,否則就等于零?!睘榱藢崿F自己改變社會的抱負,勞倫并不忌諱借助她從喬布斯處繼承來的巨額資產,積極主動介入美國政治。而她堅信,教育、貧困、健康、環保等社會問題是相互交織的,要推動進步,就不能只關注一個環節。
(作者系外交學院黨委原書記,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副會長,曾任中國駐津巴布韋大使、駐蘇里南大使、駐印度孟買總領事、駐美國舊金山大使銜總領事,應本刊邀請撰寫專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