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煜

“廣義上的城市文化種類繁多,餐飲、體育、旅游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而美術館、博物館這類單純的文化設施對于城市來說,則有著不同的意義。”在劉佳看來,一座城市文化空間的不斷增多,對城市發展起到的積極作用是多方面的。
“美術館、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標配,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這些空間展現了城市形象,“質量與數量俱佳的文化空間,可以讓城市脫穎而出,也能從側面反映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他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蘇州能夠有這么多好的文化空間、文化團體,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蘇州市政府對文化的重視和大手筆投入。“這些投入也會反哺城市發展,當城市因文化變得更有魅力時,也會吸引更多投資者、游行者來到蘇城。
另一方面當然是對蘇城百姓帶來的積極影響。細心的市民應該發現,最近兩年蘇城的網紅打卡點在不斷變多,其中不乏很多好的文化空間。“在歐洲,美術館、博物館門口經常參觀者排起長龍,這也是人家上百年積累出來的。雖然很多蘇州人現在去這些空間或許只是打個卡、拍個照,但在時光的打磨下,有些一瞬間的熱鬧會被淡化。博物館、美術館真正想帶給大家的精神滋養,會慢慢體現出來。”
他直言,一個城市的文化空間、設施不斷增多,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國民的審美意識。“當空間多到一定程度,去看展、看演出就不再是一件特意而為之的事情,而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當人們經常在這些地方流連忘返,不僅是審美得到提升,心靈得到慰藉,也能夠讓人在城市文化氛圍中更好地享受生活,城市自然也會變得更美好。”
事實上,劉佳所在的國畫院也已成為了每座城市的文化標配。“在中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國畫院,成立于1960年的蘇州國畫院,至今已有60個年頭。”
一個甲子以來,蘇州國畫院不僅承擔起了研究、傳承蘇州中國畫事業的職能,也不斷為蘇城市民帶來高規格的專業展覽,提供好的美術教育,同時還通過創作專業作品來記錄下中國以及世界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比如這次抗疫,我們國畫院就創作了200多幅畫作來表現我們國家的抗疫成績以及各行各業人們為戰‘疫’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更重要的一點是,蘇州國畫院還肩負對創立于600年前,中國美術史上的高峰吳門畫派繪畫風格的研究、繼承、發展以及創新的任務。“這一目標雖然任務艱巨,但仰望明四家的同時,當代吳門繪畫需要這樣的信念和決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開創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