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孝聽


六月,裹挾著零散的雨將鄉野撫成濃綠。雨歇后,風兒輕輕,吹來了一個果味的夏天。夏天吶,藏不住了。蘇州的這兩個村莊,也藏不住了。既然藏不住了,那不如就一起,踏著清甜的風,踩著初夏的綠,一頭扎進果味的夏天里去。
大王帶我來巡山 通安的這座山,藏的都是寶
一千多畝云泉茶田,帶來春天的第一縷曙光;楊梅、翠冠梨、藍莓、水蜜桃爭先恐后,從五月鬧到九月;忽如一夜秋風來,風吹麥浪,萬畝農田靜謐安詳;冬季來臨,上演水稻收割大戲……通安鎮旅游辦工作人員鄒萍向記者娓娓道來,她說自2017年底蘇州市開展全域旅游以來,樹山連同通安現代農業園,步入了鄉村微旅行的隊列,結合四季特色,開辟獨具風格的農文旅路線。
農事融合民俗文化 鄉村微旅行深入人心
去年植樹節種植的10余畝5千多棵桑葚,今年三月迎來了豐收;去年底,新顥旅游和樹山村委會從事農業旅游開發項目,啟動樹山蔬菜基地,供農家樂以及民宿住店客人采摘體驗。
鄒萍說:“近年來,樹山不止民宿和農家樂,新增了很多業態,蘇州圖書館樹山分管、 原木書坊、咖啡館、小吃、陶藝手工工作室等陸續入駐,樹山旅游聯盟把不同業態的商家集中在一起,讓彼此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為客人打造豐富的旅行體驗。以前來樹山,走走木棧道,欣賞自然風光,如今有了更多的選擇?!?/p>
今年端午期間,親子插秧、包粽子、縫錢包的體驗活動給很多家庭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鄒萍表示,城市里的孩子接觸農事機會較少,將傳統農事和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能給大家帶來更生動的體驗,例如通安鎮過年有制作年糕的習俗,現在可以將收割水稻、舂米和制作年糕串聯起來,增添樂趣。在樹山景區游客中心,記者看到了九連環展廳,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特色一覽無遺。
據介紹,未來通安鎮將針對農文旅規劃,把西部的水稻種植區,同心的果園,通安現代農業園串聯起來,并利用現有河道開辟水上項目,打造通安農文旅休閑區域。
此時樹山 不再是一畝三分地
樹人安心農場主、梨海棠農家樂老板陸娟婧是土生土長的樹山人,見證了樹山從無到有。她說:“2007年,這里看上去就是一個鄉村,2009年開始,陸續出現了一些農家樂,都是本村年紀大的村民開的,消費群體以60后、70后為主,那時候大家來樹山只是吃飯,頂多住一晚民宿,留不住人。”
2012年,陸娟婧從父母手里接手了一片櫻桃園,3天賣完了五六千斤,著實讓她大吃一驚,她發現了樹山已不再是原來的村莊。道路和房屋外立面的改造,讓樹山發生了很大變化,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入駐,整個樹山的氛圍顯得年輕態。
從起初自己種點櫻桃、藍莓小打小鬧,到1200畝地規劃了一年四季30幾種水果,聘請浙江農科院專家進行土壤改良,培育有機產品,開辟親子精細化采摘體驗,陸娟婧嘗到了越來越多的甜頭。她開始在莊園里養雞、養魚,疫情期間,一個月賣了2500只雞,冷鏈運輸主動提供上門服務,樹山其他業態的老板也紛紛推出農產品,已成功打響樹山品牌。
陸娟婧稱,樹山不再是從前的一畝三分地,年輕的從業者通過小紅書、抖音、微博等社交平臺宣傳各自的品牌,從住宿、餐飲、采摘、下午茶等提供管家式服務,城市里越來越多的人愿意下鄉,體驗另一種生活方式。
旅行小貼士
上午:樹山游客中心集合,發放活動物資,領取伴手禮;進入果園采摘(楊梅、翠冠梨)
中午:樹山農家樂雞湯餛飩
下午:手工刺繡體驗或陶藝制作
傍晚:樹山溫泉養生
備注:自駕導航“樹山游客中心”;公交:316路/319路/321路/338路/339路樹山首末站;有軌電車2號線通安站、樹山站。
來吧!去馮夢龍村,尋覓太空南瓜
仲夏六月,楊梅飄香,入口那滿滿一嘴酸甜的爆汁,是不少人記憶深處的“夏日初體驗”,馮夢龍村的東魁楊梅,掛滿枝頭,只看一眼,便垂涎欲滴。每逢周末,這里大巴和私家車云集,好生熱鬧。
據了解,馮夢龍村以生態農業為底色,以鄉賢文化樹特色,以“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黃埭鎮以馮夢龍村為核心,打造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的現實樣板,繪就千年“銀黃埭”的美麗新畫卷。
一米菜田,治愈整個夏季
楊梅、藍莓、梨、獼猴桃、黃桃、葡萄、冬棗……你能想到的水果,馮夢龍村建成林果、水稻、養殖三個“千畝基地”,能夠滿足四季水果需求,走進馮夢龍村林果基地,小心糖分過量預警。
除了水果采摘,新建的馮夢龍農耕文化園,以“游馮夢龍村,走進馮夢龍世界”為主題,真實還原了馮夢龍文學作品中的農耕文化和鄉村生活。
一米菜田,種植著各類有機蔬菜,甚至還有從太空南瓜,插秧、收割水稻、舂米,蔬菜采摘,現場制作米糕、蘿卜絲餅等蘇式糕點。記者在農耕園還看到了24節氣農耕廊以及牛拉水車,據介紹,這些區域的打造是為了讓城市里的孩子更好地了解傳統農耕文化,身臨其境,印象深刻。
有趣的是,這里還有一大片向日葵花海,夏日的傍晚,微風習習,村莊、駁岸、農舍,一派靜謐和諧的景象,一掃塵世間的浮躁。
花50塊,游覽馮夢龍故鄉
馮夢龍村和傳統農村不太一樣,這里不僅是農產品采摘勝地,也是蘇州新晉的文化名村,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事實上,馮夢龍村是明代杰出文學家、戲曲家和一代廉吏馮夢龍的故鄉,也是馮夢龍廉政文化思想的發源地。
如果你對歷史文化感興趣,可以花費10元乘坐觀光車,再花費40元請一位講解員,帶你參觀馮夢龍故居、馮夢龍紀念館、馮夢龍書院、賣油郎油坊等項目,零距離感受馮夢龍兒時的生活起居環境,瞻仰馮夢龍為民、為文、為官的廉政事跡,品讀馮夢龍作品的藏書,在賣油郎油坊里,觀看傳統文化活態保護的古法菜籽油榨油演示。
蘇州猶龍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沈亮亮表示,馮夢龍村圍繞高效、生態和文化的發展目標,打造了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圍繞馮夢龍為官、為民、為文的主要事跡和作品典故,緊抓全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和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的機遇,唱響馮夢龍文化品牌,打造了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它在給游客提供旅游休閑、文化體驗的同時,還活化了馮夢龍筆下故事情境,傳承馮夢龍清廉自守的精神,秀麗的鄉村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相映生輝。
穿越百年,馮夢龍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村”,新時代的美麗鄉村被賦予馮夢龍文化內涵,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觀光體驗。
旅行小貼士
上午:參觀馮夢龍故居、馮夢龍紀念館、馮夢龍書院、賣油郎油坊(1.5個小時左右)
下午:楊梅、藍莓、翠冠梨、蔬菜采摘
“咖啡香”遇見“稻花香”北太湖的這個村有點洋氣
北太湖,古運河,金望亭,稻花香。
有人說,如果望亭只能有一種色彩,那最貼切的一定是金黃色,是春風里油菜花海的金黃;是秋收時稻波穗浪的金黃,是北太湖日落下漫天晚霞的金黃。
沿著北太湖大道往前,一側是近七公里的濱湖風光,另一側是連綿的稻田與散落其間的村落,長洲苑濕地公園、稻香公園、油菜花海、順堤河風情棧道等景點串聯成一幅秀美的田園畫。
農村青年帶來新動力 打造豐富的休閑旅游業態
在北太湖迎湖村,稻花田綿延,在一排鄉野農舍之間,藏著一家咖啡館,取名“太湖邊”。這棟由民居改造的三層小樓,由本土青年村民著手打造,如今已成為迎湖村的網紅打卡點。當“咖啡香”遇見“稻花香”,迎湖村被貼上了洋氣的標簽。
村里的年輕人正為家鄉帶來新動力,新農人朱赟德子承父業,積極探索農業種植新模式,不斷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在他的努力下,“金香溢”大米成了江蘇省著名商標,稻田成了望亭的一道旅游風景線。
林亞萍是揚州大學植物營養學專業的碩士,2008年畢業后,她到望亭鎮新埂村蔬菜基地做了一名技術員,并于次年租下15畝土地創辦“大學生創業園草莓基地”,如今,“林莓莓”牌草莓在蘇州幾乎家喻戶曉,每年草莓季,總有人奔赴望亭,與“林莓莓”赴一場草莓之約。
安靜的鄉村熱鬧起來,每到節假日,總有很多城里人趕來賞花、采摘、吃湖鮮。據了解,2017年起,每年春天,這里會舉辦“油菜花季”文化旅游活動,離油菜花海不遠的地方有一處休閑農莊,占地約70畝,內設騎馬、射箭、真人CS、垂釣等項目,豐富的休閑旅游業態吸引了越來越多客人到訪。
稻香小鎮 夜間網紅打卡點與消費新地標
望亭鎮立足“農文旅創” ,打造“一帶兩翼”的自然景觀帶 ,“一帶”就是御亭路的綠化景觀,“兩翼”,就是在太湖邊分為南翼和北翼,打造一個集生態、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自然景觀帶。
南河港原先是迎湖村的一個自然村,后來被逐漸打造成為“食味南河港”——“稻香人家”農家樂主題街區。據了解,這條街上已開出農家樂14家,年營業額超3000萬元,是迎湖村夜晚最熱鬧的地方。用餐時間隨意走進一家店,生意都紅火得令人贊嘆,稻草扎肉、紅燒老鵝、清水河蝦、塘鯉魚燉蛋等都是倍受歡迎的農家菜。
除了農家樂,村里目前有6家民宿,今年4月,又一家高標準酒店開工,預計明年年底前建成。
伴隨著姑蘇八點半夜經濟行動,望亭鎮打造出“稻香小夜曲”夜間經濟品牌,“文化夜演”、“書畫夜展”、“運河夜市”“手作夜學”等活動相繼開展,將獨特的人文非遺、歷史民俗、自然資源與文旅經濟相融合,圍繞“食、購、娛、健、讀、展、游”打造文旅夜間經濟體系,營造“文化旅游、美學小鎮”沉浸式夜間綜合體驗,形成“商業模式新、產品形態多、公共服務好”的夜間消費業態樣本,將稻香小鎮逐步打造成夜間網紅打卡點與消費新地標。
旅行小貼士
第一天:中午:抵達望亭,入住特色民宿
下午:長洲苑野餐漫步,北太湖落日
晚上:望亭公園,夜色集市
第二天:上午:果園采摘櫻桃/桑葚
中午:太湖邊咖啡館/漁家樂午餐
下午: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