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丹

摘 ?要:在戲曲優質課的攝影中,利用科學的攝影技巧有效地將戲曲的藝術和精神面貌完美呈現出來,能夠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戲曲文化的作用。戲曲是一門藝術,在攝影過程中,要合理利用電視攝影的手法,有藝術性地記錄下完整的戲曲課堂。在拍攝技巧中,巧妙利用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等,同時在攝影中要運用鏡頭語言來表達,從而達到拍攝的最佳效果。本文旨在論述戲曲優質課中攝影技巧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戲曲藝術;攝像技巧;制作
中圖分類號:J404 文獻標識碼:A
戲曲記錄著歷史長河中古老的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之一。要想把戲曲的文化和精髓完美的釋放,對于戲曲優質課的攝影工作來說,不只是要反映出課堂戲曲教學的過程,而是要通過攝影錄制表達出戲曲教學者的戲曲藝術和展現戲曲文化的魅力,攝影者在進行課堂拍攝時,要通過拍攝技巧將課堂教學和戲曲藝術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只有以教學為指導,正確應用拍攝方法,合理使用拍攝技巧,才能完美的錄制出戲曲優質課,從而對提升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水平發揮積極作用。在戲曲課堂的拍攝中分為三個模塊:前期課程規劃,中期正式拍攝,后期制作。
1 前期課程規劃(見表1)
由于戲曲有著不一樣的歷史故事和時代背景,在前期課程規劃上,首先針對該課程的內容要提前進行設置和整理,確定課程內容方向,了解該課程的年代場景,提前與攝影者和老師進行充分溝通協商,提前準備好場景和燈光的布置。而攝影人員提前了解戲曲的基本常識尤為重要,戲曲不同于其他人物和生活化敘事故事類的拍攝,只有攝影者對戲曲作品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加上扎實的攝影基本功才是拍好戲曲的基礎。與此同時要了解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的過程,才能鋪捉到每一個細微的瞬間。要盡量使拍攝的視頻章節以10分鐘為一小節,且小節知識點內容豐富、活潑風趣、貼近學生,小節之間盡量做到每小節都是一個獨立體系,小節知識點相互獨立。通過戲曲展示、影視資料等方式來展示課程知識點,實現真實場景的再現,增強課程的生動性,通過添加符合課程主題的各種圖片、影視素材、老師出鏡講解、人物情景模擬、溫馨的談話場景來加深學生的記憶。
在課程名稱、知識點名稱上,課程編導會與老師進行共同研究探討,在不偏離課程知識點本質內容的基礎上,以課程所要呈現的藝術風格為主題思路,以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和抓人眼球為目標,更改課程名稱以及各小節名稱。
老師在拍攝前的準備工作要盡量做到以下三條:一是衣著得體,符合課程主題;二是語速適中,盡量生動活潑;三是面對鏡頭能根據所講知識點調節情緒。做好準備工作后,應提前對即將拍攝的課程進行大框架的劃分。時間和條件容許的情況下,應該對課堂的整體情節和情節轉換進行試課預演。戲曲不像其他課的錄制,載歌載舞、活靈活現是戲曲的精髓,比如武戲中武生、武旦的旋轉動作極為精彩,旋轉的舞蹈動作,面部表情的瞬間變化和情緒的延展都需要演員給足攝影師捕捉的時間,提前的預演,可以讓攝影師分析出演員的情感轉變的關鍵節點以便做好充足構圖準備[2]。
2 中期正式拍攝(見表1)
拍攝過程中,設備機位的安排是拍攝的重要組成部分,設備采用高清攝像機,配備合適鏡頭、三至四個機位、專業的影視燈具及收聲設備。根據實際需求可以提供無人機、軌道、提詞器等設備。
攝影師拍攝技巧有效的運用,可以更好的處理景別和鏡頭的轉換。在戲曲課堂攝像中景別可以分為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五種景別。在戲曲課堂中,教師在進行戲曲課堂講解時可以通過用近景和中景的方式進行拍攝,學生進行戲曲表演時需要用全景進行拍攝,這樣能夠凸顯戲曲的藝術性,在學生互動探討拍攝中需要重回中景和近景為主。
遠景:遠景在所有景別的范圍最大,一般用于呈現整體畫面,不能有效的突出個體特征,在戲曲課堂遠景的使用中,主要用于學生的戲曲表演、集體演奏中。
全景:全景在戲曲課堂拍攝中主要用于對課堂全貌進行拍攝,用全景的鏡頭來體現課堂戲曲教學的環境、學生戲曲實踐活動等,全景主要是體現課堂氛圍、情景、揭示事物之間的關系。在戲曲課堂拍攝的開頭部分、中間實踐活動和總結部分可以有效地利用全景來進行拍攝。
中景:中景的拍攝主要側重于人物的拍攝,體現人物膝蓋以上部分或者局部場面。中景相比于全景,大范圍地拉近了鏡頭,在戲曲課堂中,拍攝教師對戲曲的講解和學生對戲曲理論的理解中運用,這樣凸顯講話內容,讓戲曲文化更加清晰的展現在視頻中。中景主要是用來拍攝戲曲課堂主體人物時用的拍攝景別,體現教師或者學生的戲曲理念和動作刻畫。
近景:近景主要是刻畫人物胸部以上部位或者描述物體細節畫面,近景手法相對于中景來說,所拍攝的畫面更加細化和縮小,注重單一的內容描述,近景主要是用來表現戲曲課堂中戲曲人物面部的變化和細節展示。這是課堂錄制中最常用的一種景別。
特寫:是人物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細部的畫面,是對事物細小部位的放大,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強化觀眾對所表現的形象的認知和感受,加深記憶。如板書內容、師生的面部表情和形態等。
針對這門課程建議采取以下幾條作為選擇拍攝地點的標準:一是輕松溫馨場景;二是寬敞明亮,以暖色為主,無回音;三是周圍環境安靜,無噪音干擾;四是隨時調動老師情緒,使其保持一個愉快的教學。
總之,無論是拍攝全景、局部還是拍攝表演者特寫,構圖美才能夠彰顯主題,突出主題層次。掌握住課程的靈魂和節奏感,在按動快門的瞬間,凸顯出演員在舞臺上動人姿態與感人神態,這些都源于攝影者對戲曲文化的積累[4]。通過攝影鏡頭烘托出人物豐富的表情、劇情的層次,使畫面均衡,才能夠完美的詮釋戲曲舞臺表演藝術的基本特征,這也也是舞臺攝影師必須達到的。
3 后期制作(見表1)
制作一部優秀的、高質量的課堂教學紀錄片,除前期拍攝時要注意拍攝質量外,后期制作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在后期制作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學科及教學內容、教學特色,利用線性和非線性編輯各自的編輯特點,對前期已經拍攝好的教學錄像進行視頻編輯。就剪輯而言,由于課件的不同,內容不同,剪輯師必須要分門別類的進行剪輯,一個優質的戲曲課,后期制作是一道工作程序,都要經過前期拍攝和后期編輯兩道工序才能完全的詮釋,剪輯者切勿一個模板處理。音頻加工除把明顯存問題的畫面的聲音剪切掉之外,還可使用特技技巧等手段對畫面、字母、片頭等內容進行藝術加工,使教學錄像更具有可視性和藝術欣賞性。
所以,一個優質的戲曲課要對劇情、戲曲場次、音樂、鑼鼓點進行合理的熏染和精簡,對戲曲中動作和武打需要結合不同的鏡頭拍攝角度巧妙運用。戲曲情感的烘托要極具特殊性,全劇風格、色調要相一致,電視強調“生活美”而戲曲強調“形式美”,所以劇情和場次的裁剪需恰到好處,主線保持清晰。后期制作要畫面清晰、色調明朗、節奏順暢、視覺效果突出,以豐富畫面表現力和感染力。(下附課程錄制服務配置明細)
4 結語
在戲曲優質課的攝影中,攝影工作者通過現代的拍攝技術和技巧與戲曲課堂相互滲透,將戲曲理念融入到拍攝中,通過富有感染力的拍攝錄制,能夠充分體現戲曲的魅力。優質戲曲課的錄制可以讓戲曲文化展現在更多人的視野中,從廣義的角度起著振興戲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吉雅靜.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地方戲曲的傳承與發展[J].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7(02):137.
[2] 孫靜.戲曲進課堂的唱段選擇與教學實踐[J].北方音樂,2019(05):199-200.
[3] 商樹利,柯云燕.“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探索性實踐芻議[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34):137-140.
[4] 鄭文杰.我看戲曲進課堂——如何學習和傳承戲曲音樂的感想[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