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龍

摘 要:目前全國大部分軌道交通企業都采用基于經驗化的設備安全管理機制,即都在總結設備廠家、同行和自身經驗的基礎上,確定風險源,進而設計設備安全管理機制,具有片面性和滯后性的缺點。本文基于最新探索的設備安全管理分析模型,在全面梳理設備的物理結構、環境因素、作業因素的基礎上,確定風險源及相關等級,進而確定日常的安全作業與安全管理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內預防軌道交通設備的安全事故。
關鍵詞:軌道交通;設備管理;安全管理;風險源
中圖分類號:U231.92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軌道交通系統對設備運行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靠性有極高的要求[1],有時一個小部件或自然環境中的一個偶然因素,就可能導致安全事故。而設備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是風險源的確定。目前,國內的軌道交通企業的設備風險源,基本上都是基于經驗化總結,即大多來自廠家、同行和自身的經驗總結。這種安全管理方法并不是系統地梳理物理結構、全面地考慮各種安全隱患,沒有最大限度地將未來的不確定性隱患降到最低。對于新興的軌道交通運營企業來說,隨著老線路的設備設施開始老化,新線路設備設施的持續加入,如果不從系統的視角去分析設備特點和風險源,并制訂日常的安全預案,很可能在幾年后就會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救火式”安全管理局面。因此,為了全面、準確地掌握、控制設備運行中的各種危險因素,科學地加強設備維修管理,有效地提高設備完好率[2],筆者與南京地鐵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的同仁們在共同探索中提出了軌道交通企業的設備全面安全管理分析模型。
1 設備全面安全管理分析模型
設備全面安全管理分析模型(圖1)從設備的系統結構出發,分析環境、物理和人為三方面因素對設備安全的影響,從而確定設備風險源及其等級。該模型包含三個原因域(環境因素、物理因素、人為因素)和一個資源域(安全措施),構成了一個四維的分析模型。每一個單項的設備風險源,實質上都是由這三方面因素的某個或多個因素發生了問題所造成的后果。在確定風險源之后,結合設備故障情況分析原因,并同樣結合環境、物理和人為三方面要素來查找根本原因,最終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
2 系統的結構梳理
根據設備全面安全管理分析模型的結構,從環境、物理和作業三個角度出發,梳理地鐵設備系統的結構表,充分考慮所有可能造成安全隱患的因素,做到窮盡而不重復,在此基礎上,最終確定設備風險源。
2.1 梳理設備環境結構表
環境因素主要考慮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兩個方面。其中,自然環境包括太陽、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要素,人工環境則包含建筑、工作場所和運輸等因素[3]。梳理時,可采用頭腦風暴的方法,組織技術人員展開討論,全面考慮所有可能影響設備正常運行的環境因素,歸納總結,最終確定環境風險源。
2.2 梳理設備物理結構表
物理因素從設備的系統結構出發,分專業系統拆分,精細到具體的單個零部件或終端操作盒。同時,要考慮到控制中心、車站和車輛段的設備差異,窮盡包含所有的設備和使用終端。
2.3 梳理設備作業結構表
人為因素指所有的因人的行為、動作對設備安全運行產生影響的因素,可分為外界因素和作業因素。外界因素泛指外單位人員的行為對設備造成的安全影響,如:犯罪分子惡意破壞、乘客誤操作等。作業因素包含安裝、保養、數據和維修作業中涉及的所有行為、動作,具體細化到每一個動作。
設備物理結構表梳理完畢后,將三方面因素進行交叉考慮,結合設備安全管理分析模型的思路,每一個單項的設備風險源,實質上都是由這三方面因素的某個或多個因素造成的后果。以圖2攝像頭畫面異常故障為例,利用頭腦風暴和魚骨頭圖等方法,總結出地鐵設備系統的風險源數據庫。
3 故障及原因的梳理、分析
在確定了設備風險源之后,結合故障現象,可對故障原因進行梳理和分析,探討故障與風險源之間的關系,從而找到設備安全隱患的根本原因,對其制定預防和控制措施。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小組討論,頭腦風暴,進行故障現象的匯總,并同樣使用魚骨頭圖的方法對其進行分類。分類結束后,對故障現象逐一展開分析,查找根本原因。在該過程中,可運用MECE邏輯樹(系統結構表+原因體系表)、“連續追問五個為什么”和歸納法等工具勾勒出原因體系表。
4 探索解決方案
利用“連續追問五個為什么”的方法,對故障原因進行分析[4]。從作業環節追溯到管理環節,最終得出設備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利用“防呆法”和“遇巧法”,針對每一故障類型制定解決方案。
例如,視頻監控系統的行車攝像頭畫面異常故障中,梳理出的故障原因之一為“視頻BNC接頭制作質量不合格”。通過“連續追問五個為什么”分析根本原因,得出結論:
工具→烙鐵溫度不夠(為什么?)→殘留物不及時清理(為什么?)→沒有清理工具(為什么?)→沒有海綿(為什么?)→未申領(為什么?)→材料員不知道(為什么?)→操作員未提出(為什么?)→備件清單不完善(作業原因轉管理原因)→工藝修程不完善(根本原因)→修程決策機制(解決方案)。
通過以上方法,從環境、物理、作業三個角度出發,窮盡所有對設備造成影響的要素,查找到根本原因,從而推論出每一個單項風險源的控制措施。同時,對于影響范圍較大的安全隱患,應制定應急預案和處置流程(圖3)。
將前期分析的危險因素控制措施細化到流程,充分考慮設備安全管理模型中資源域里的人力、時間、技術、財務、政策和管理六個方面的資源配置。將“同心共保”的理念融入到安全管理流程中來,細化每個部門在單個流程中的步驟和行動,明確責任和工作內容,形成流程管理。通過設計優化流程縮短事故搶修的響應時間,提高應急處置效率,確保參與處置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名員工都能明確自身的職責和目標,達到事故影響最弱化、故障解決最快化的目標[5]。流程設計中的評估模塊主要包括績效和增值性分析,其作用是對各部門在流程中的行為構成評價,為績效考核等做出依據。
5 結論
結合設備安全管理分析模型,從環境、物理、作業三個方面分析風險源、查找故障原因,可以全面地梳理潛在故障點(物理模型),有效地總結出核心故障點,并針對其制定對應檢修方案、應急搶險預案和標準化維修操作流程,細化安全措施。由此,將傳統的“被動式維修”轉變為“預判式維修”,消除因設備問題造成的安全隱患。
由于是從設備的物理結構出發,并且結合考慮了“人、機、環、管”等因素,使得該安全管理機制具有前所未有的全面性和細致性,從而使得軌道交通企業能夠深入了解設備結構、人為作業和外界環境對設備系統的影響,可以前瞻性地做出一些判斷,從而排除設備隱患并杜絕事故發生。同時,因為該安全機制可以大大降低故障發生的頻次,使得維修成本(工時、材料等)可以得到相應的降低。
參考文獻:
[1]張飛軍.基于熵的公路路線設計安全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07.
[2]王菁,路勇.地鐵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的設計[J].鐵路計算機應用,2011,20(12):58-60.
[3]陳宏濤.地鐵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安全防護體系的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7,36(05):114-115.
[4]任川,陳宏濤.地鐵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信息安全防護的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7,36(02):126-127.
[5]侯堯,楊長軍.淺談AB PLC在寧波地鐵環境與設備監控系統中的應用[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5,33(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