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洋
本研究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當前學校體育人才培養存在模糊性與單一性,本研究認為利用超循環理論人才培養模式,利用教師、學生、課程、器械四個子系統的協調發展能夠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進而提出課程的優化設置、學生身體素養的培育和學生設身處地的參與體育場館建設從而加深對體育項目的認識的三大途徑來發展學生能力,從而使更多的專業體育人才可以更好地為我的體育事業服務。
1 學校體育的發展狀況
1.1學校體育發展的意義
目前,有學者研究發現,不同年齡段對體育認知不同。例如:小學階段面向主要為少年人群,對體育的認知較為懵懂,但有熱情。可以說從小就有對體育的熱愛,這為以后的人才培養也建立了天然的基礎條件;中學階段面向主要為青少年人,對體育有一定的認知。尤其在高中階段出現了體育特長生模塊,可見學校體育是未來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根基;而大學階段則主要是面向成年人,這類人群經常接觸體育鍛煉,對體育的認知也更加深刻,這個階段在參與體育課程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自己在體育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方面的了解,形成了未來自己的發展方向。基于此,學校體育的發展意在增加學生的身體素養能力,通過身體素養培養的方式來使我國國民體質的下降趨勢減緩,增強我國經濟和體育事業的發展。
1.2學校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學校體育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當下,學校體育面向人群雖然不斷增加,但是對其的培養方式過于單一,過于單一導致其體育的興趣提升慢,長期下來內外聯系脫鉤,喪失體育興趣,使學校體育人才的培養腳步變慢;此外;我國學校體育人才培養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學科成績多以考核為準,并且大多數學科考核成績存在較大的糊弄問題,致使學生在理論知識方面落后,實踐技能經驗少,按部就班,創新意識不強。
1.3 未來學校體育發展方向
針對于當前學校體育未來發展的趨勢,本研究提出基于超循環理論的培養模式,通過學校課程改革,推行學分制,導師制,社會實踐為主的方式來發展體育,這對彌補當前學校體育的重理論輕實踐形成補充,并對我國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啟示意義。
2 超循環理論的發展狀況
1971年德國生物物理學家艾根提出超循環理論(super circulation theory),最早超循環理論來源是由各種理論來分析生物信息的起源和進化。
2.1學校體育與超循環理論的交叉與應用
當今學校體育的發展是體育快速發展的重要分支,學校體育分為以下三個功能: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其身體的正常發育;提高運動素養,傳授必要的知識技能;培養體育興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質。而在艾根的超循環理論中研究將對學校體育有所交叉。其中,學校體育所面對的大多數為在校學生,且由于學校體育所收納的人群不同興趣不一,可應用超循環的發展曲線去動學校體育的發展。利用超循環理論的發展模式也能構建學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為定向學校體育人才的發展路徑奠定了基礎。最重要的是,學生體質的增強是奠定體育強國的基礎,學校體育是未來祖國體育發展的根基。因此,通過超循環理論與學校體育人才的交叉培養,提高學生必要的運動素養,傳授必要的知識技能,培養體育興趣,是超循環理論的優勢所在。
3 學校體育發展模式構建
學校體育發展模式構建是利用超循環理論進行人才的培養,基于學生不同的興趣與愛好結合超循環理論曲線構建出對于不同學生的培養方案。學校體育人才的培養模式是根據超循環理論發展曲線的路徑來構建的,催化循環子系統包括:教師、學生、課程、器械四個獨立發展運行的子系統模塊組成。其中,教師催化循環系統模塊通過課程要求的設置進入學校體育的催化循環系統再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去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通過提升學生體育興趣的有效提高,讓學生自我去發掘個人的體育興趣以及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習自主性。另外,課程安排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模塊,課程通過超循環理論的發展曲線制定符合學生發展的要素進而加強學校體育人群的素養,提高學校體育人才的質量。換言之。課程的安排是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學校通過課程的多樣化設置來加強對課程學習的內容多元化,開闊學生視野;器械的引進與設置是基于在學校的硬件資源下建立了適合的培養內容與項目,廣泛的調查學生的喜愛項目,開展相應的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內心學習主動性;最后,學生要積極通過理論知識學習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培養自我的體育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能力,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因此,學校體育人才利用超循環理論進行人才培養時,人才的培養質量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學校體育的人才只有不斷的擴大體育參與者和促進體育產業的發展才是體育專業人才的社會職責所在。所以,學校體育的人才培養只有通過超循環理論中的循環系統才能實現創造的社會價值最大化。最后,教師、學生、課程、器械四個獨立發展運行的子系統協調發展,通過相互協調與配合來提高人才培養的輸出質量,促進協調發展。
3.1超循環理論在人才培養方案的應用
3.1.1學校的硬件設施是人才培養的基本要素
學校作為學校體育人才培養的主戰場擁有足夠的硬件設施必不可少。通過對體育項目多樣性的認識,通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發揮自身的特長,同時進行專業教師的輔導,對拓展學生專業的體育知識技能的具有重大意義。硬件設施的完善對于學生而言意味著自我選擇專業方向的增多,對于學生的選擇性增強,對于社會項目的開拓具有創新性;此外,通過學生自我選擇意識的增強,能夠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與決定的習慣,這是高質量學生的必備條件之一;學生通過自我實踐養成自我思考,分辨的能力,對于步入以后的社會,有很好的融合性。因此,學校提供硬件設施和高質量的培養方案能夠有效的刺激學生發展獨立性與決斷性。因此,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學校完善多樣化的體育項目,促使學生在不斷學習的摸索中,制定屬于自己的思維決斷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自我的競爭力。
3.1.2因材施教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
在以學校為主戰場的前提下,老師對學生的培養方案也起到重要作用,因材施教的培養方案對學生具有重大意義。因材施教是對于學生自我特征發展的重要元素,通過學生自主的形成體育愛好,從學生的內在聯系出發,積極的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對于學生終身體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在超循環模式下,老師具有重要的促進與推動作用。在這個循環系統中,老師占主導地位,對于學生的專業方向選擇具有決定權,基于此,學校應加強對老師的進行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進而形成因材施教模式。所以,因材施教是體育人才培養的關鍵一步,學校、教師和學生系統進行相互結合與相互催化來進行專業人才培養。
3.1.3前沿教學方法的獲取是學校體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因素
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獲取前沿教學方法是培養適應社會人才的關鍵。在信息化時代中,學校依然為學校體育的主戰場,學校通過教學方法的更新而知道應該定向的培養哪一類的體育人才,為體育事業搶的先機,也為學校搶的先機。體育前沿方法的變更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重要。
從方法來源進行闡述,學校及時得到科學的人才管理模式,進行教學模式的轉變,培養創新的意識,對于學生形成科學的體育發展觀。其次,對教學方法進行選取,信息化社會到來,不同的體育教學方法在不同的領域有著其獨特的價值所在。不同教學方法路徑的選取,決定著未來體育事業的發展。但在方法選取過程中,存在兩面性。一方面,順應本土化的發展趨勢則必然會促使學校體育人才培養的先進理念得到發揚,本土化的人才培養模式融洽對接,促進我國學校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反之,導致學校體育人才的培養質量下滑的情況。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前沿人才培養方法的采用,以此來對學生心理因素影響方面進行分析。對于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必然是要順應學生自身的心理發展規律,因時制宜的發展學生不同階段的心理素質。
綜上所述,前沿的人才培養方法的獲取與應用對學校體育人才的培養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3.2 學校體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分析
在學校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制定屬于自己的培養方案,因材施教,激發學生自主性進而促進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本研究從場館建設、學生身體素養形成以及課程設定進行分析。
3.2.1 體育場館的建設的重要性
在學校體育中想培養出體育人才必須要有多樣化的硬件設施。建設多樣化的體育場館能夠促使學生探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的體育項目,從而在硬件條件上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
其次,應讓學生積極參與場館建設工作,通過親身參與建設的方式能夠彌補學生對于學校體育項目與設施的認識不足,通過自身參與建設,彌補認識盲點,通過增強認識項目的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校體育建設工作中來。因此,學生參與體育場館建設能夠有效的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進而促進學生對多樣化項目的認識,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和項目視野發展具有促進意義。因此,建設一種學校與學生的良性互動模式,也能夠促進學校場館的建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育場館的建設活動,在實踐中解決存在的項目認識不清的問題并進行反思與總結,汲取經驗。
3.2.2 增強身體素養的必要性
身體素養一般是指人體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機能。身體素養能力的鍛煉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基本知識,是作為學生參與社會事務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而學校體育在身體素養培養方面的作用尤其重要,在學校中更夠有針對的發展身體素養,從而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進而增強學生的體育專業能力和技能。并且在提高身體素養的過程中,能夠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增強,進而形成終身體育學習的習慣。因此,增強身體素養是作為一個體育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和素養。
3.2.3 專業課程的制定與篩選
課程的制定與篩選對于人才輸出的綜合能力具有基礎性作用。合理的課程設置能促使學生自主參與鍛煉與學習,增強興趣,致使學生能夠熱愛體育,自主的學習體育知識。并且,在學生專業能力的形成過程中,應加強專業社會實踐課程的設置,增強專業技能的指導與教學。通過完善自身體育技能培養的方式,深化教學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技能的學習與對接,是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置最優路徑。
4 結語
本研究基于超循環理論從教師、學生、課程、器械四個獨立發展運行的子系統進行學校體育人才培養具有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價值。通過加強學生參與體育場館的建設,深化學生對于多元化體育項目的認識,具有啟發意義和教學意義;另外,通過身體素養能力的培養利于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能夠促使學生能夠終身的愛上體育,熱愛體育;最后,學校要制定專業化的理論課程設置和社會實踐課程的設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發展體育人才的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吉林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