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其志 李建軍
面對大學生身體素質持續下降,職業院校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越具挑戰,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在總結體育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和不足的基礎上,探究高職院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從體育育人、強身健體、文化、終身鍛煉等方面提供見解和建議。
1前言
2020年5月9日,廣東省教育廳發布《中共廣東省教育廳黨組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中心小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通知》指出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按照“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總要求,下大力抓好學生的強身健體工作。客觀的評價過去十幾年的大學體育課程改革效果,需進一步的探索大學體育課程的發展方向,明確改革的目標、道路和動力,才能實現體育教育的價值,完成學生強身健體的最終目標。
2 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策略
2.1以體育人,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提交一份題為《體教融合不能忽視人格的塑造》中講到,圍繞體教融合的各類頂層設計,體制改革,機制創新,應當以人為本,在促進廣大青少年強身健體的同時,不能忽視人格的塑造。早在100年前,當時的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完全人格”概念,并指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因此我們要更新育人觀念,充分發揮“體育育人”的功能。其一,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將體育精神之精髓貫穿在課堂之中,使學生樹立樂觀、健康、高尚、堅強、理想的體育精神之像;其二,學校體育部門積極拓展和組織體育活動形式,豐富體育活動內容,讓學生在充滿挑戰、競爭、自由、民主、愉悅、合作、規則的體育活動氛圍中進行身體鍛煉。
2.2以體強體,全面落實“健康第一”的理念
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錯誤理解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過度強調學生主體,在課堂上對學生“放任不管”,導致學生沒有接受系統的體育技能學習,“放羊式”體育課程現象嚴重,教學的目標和效果無法實現。
因此,我們必須在減負增效上下功夫。一是積極發揮評價作用,把體育工作納入教育現代化評估指標體系、納入考試制度改革、納入督導評價內容;二是做好保障,開齊開足體育課、配齊配足體育教師、按照標準配備體育場館設施,同時落實好校方責任險等制度;三是改進體育教學,做到“教會”“勤練”“常賽”,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讓“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成為教育界的共識。
2.3以體增技,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在今年全國兩會提案中還指出“要建立涵蓋基礎體能、專項技能、專業競賽的社會化體育教學體系。扭轉學校體育課重體能,輕技能的趨勢?!备呗氃盒P鑼崿F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滿足社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職院校在設置體育課程教學目標時,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要充分的考慮該學生的職業需求、社會發展和學生的成長規律等,設置相應的特色課程和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將其運動技能與鍛煉習慣、崗位要求的身姿、動作和勞動強度聯系起來,讓學生掌握其就業方向較緊密的體育技能和體能。葛青等對我國202所大學體育課程大綱的內容設置進行分析,表示僅有個別大學開設了與學生未來職業有關的體育課程內容,這種現象應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大學體育主管領導和大學體育教師足夠的重視。
2.4發揚傳統體育文化,提升學生文化內涵
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核是基于儒家道家的思想進行發展和修繕的,其中包含的不止有對于身體的錘煉,還包含大量哲學的思辨。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是歷史底蘊和民族精神的明確體現,是各類文化實力的象征。
高職體育教學中,在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需求的同時,可以增加體育教學的深遠價值,充分發揮體育活動的健身性、娛樂性、文化性等功能。因此可以根據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增設一些多元化文化相關的的傳統體育項目,讓學生在掌握體育技能的同時,進一步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傳統體育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2.5提升學生體育興趣,培養終身體育意識
終身體育是近年來在世界各國被廣泛研究與實踐的一種體育思潮,因其具有豐富的人文性格與廣泛而豐富的實踐方式,逐漸成為眾多國家重要的社會體育發展方式。
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設置中要始終堅持以“終身體育”為指導,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督促學生掌握常規的體育技能,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提高學生的運動獨立性,強化學生體育鍛煉的內在動力,并引導學生養成長期的體育鍛煉習慣,使體育鍛煉成為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3 總結
復合型技能人才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是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競爭力的生力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所以高職院校應該與時俱進,培養出更多技能型的人才,最終實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推動高職院校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推動體育課程教學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地位。
(作者單位:廣州城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