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鳳儀


章致中導覽吳羊木先生書畫藝術
“這是我認為描繪長江三峽最好的作品。”章致中先生話音剛落,觀眾們紛紛舉起手機拍攝。掛在展廳中央的《巫峽千尋勁帆過》就是典型的意境之美。“畫出了長江水浩浩蕩蕩沖破艱難險阻,流向遠方的的磅礴氣勢,畫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力量。我們在這里看到這樣的場景,是蘇州人的福氣!”
近日,吳 ??木先生的弟子,吳門知名書畫家章致中先生應現代蘇州邀請為廣大觀眾在線導覽蘇州名城藝術館的年度大展《吳 ??木書畫作品展》。章致中先生通過抖音直播帶領觀眾線上云游吳門畫派著名畫家吳 ??木先生一生中各個時期的百余件作品,講述了吳 ??木先生的藝術歷程、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繪畫技巧和思想品格。直播活動受到近五千名觀眾的關注,大家在直播間留言互動,共同享受這場精神盛宴帶來的滋養。
承習傳統藝術之“技”
“《瀑山晴靄》這幅畫中,吳老師融合了明四家中三位畫家的的繪畫風格,有沈周的石頭、文徵明的樹和唐伯虎的山。”“《十月江南霜如雪》這幅畫的二分之一都是空白的,這就是中國畫構圖中的‘留白’。”這是章致中先生從吳 ??木先生山水畫的解讀中,為觀眾們賞析了吳 ??木先生學習明四家的畫作風格以及繪畫中運用的技巧和理論干貨。
除了“留白”,章致中先生還為觀眾們解讀了吳 ?木先生畫作中“變焦和逆光”、“荷葉皴”、“散點透視法”、用石綠染天等繪畫技巧。
“畫作中某些地方描繪得非常仔細,有些地方卻描繪得很松,這就相當于攝影技術中的‘變焦’。而‘逆光’則是畫面中的明暗對比。”章致中先生指著《千刃黃岳氣象新》生動地為讀者講解了吳 ??木先生的當代眼光與中國畫視野的融合之法,讓觀者能深入淺出地了解吳 ???木先生高超的繪畫技巧。
“山水畫里有一種技法叫‘荷葉皴’,是表現山水畫的一種特殊的技法,用來描繪出石質山峰的裂紋。”順著章致中先生所指,能清晰地看出吳 ??木先生畫的江南土質山脈有經雨水沖刷形成的肌理效果。
畫家在作畫的時候,要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所謂散點透視法就是有無數個焦點,用這種繪畫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中國山水的遼闊。“就像鳥兒從下往上飛所看到的很廣闊的景色,這里畫的是貴州山水,大家是否能看到‘蒼山如海’的畫面?”。章致中先生邊說邊和觀眾們互動。
“用石綠染天,遠山卻呈現為寶藍色,畫出了他心中之山,這是吳老師對中國畫、山水畫的貢獻。”章致中先生轉而對另一幅畫作點評道。
在書法導覽時,章致中先生給讀者解讀了吳 ??木先生隨意灑脫、氣勢超逸的書法作品。“特別是最后一筆,極見功力。”章致中先生邊說邊指,贊嘆吳 ???木先生的雄厚筆力。
“立象”以達“盡意”
“‘意’與‘象’是一對對立的范疇,中國傳統藝術歷來重‘意’不重‘形’,‘立象’是手段,而‘盡意’才是目的,吳老師深諳此道。吳老師在創作中強調山水畫的表現力,強化筆墨對景觀對象的意境塑造,拓展新的視覺空間,讓觀眾與作者內心的主觀思想感情達成共鳴。”章致中先生說。
吳 ??木先生在《竹溪歸牧》的創作中通過牛、小孩、竹子等元素的呼應,來追求畫面的立意與意境的營造,“牧童坐在牛背上,緩緩穿過幽深的竹林……”在章致中先生的描述下,一種放牧的悠閑感油然而生。
“《玉龍吟》中對‘松樹’這個意象的夸張描繪,傳遞出吳老師對香港回歸的喜悅;看著《古今月·天地秋》中的‘皓月當空’,愜意之情躍然紙上;《亂鴉揉碎夕陽天》 中‘烏鴉’和‘落日’的意象則是表現了山中文人對秋天來臨的傷感心境.....”
“吳老師重意境的營造,通過各種意象來描繪人當時的心境,這是畫家流露情緒的一種方法,令人耐人尋味。”章致中先生深有感慨。
開創繪畫新境界
“第三類畫”是最能代表吳 ??木先生,也是吳 ??木先生一生中最引以為豪的藝術成就,這種繪畫不古不今,開宗立派,自成一家。章致中先生將導覽的重點時段留給了吳 ???木先生獨特個性的“第三類畫”。
“‘第一類畫’是傳統畫,‘第二類畫’是現代畫,而‘第三類畫’是留給后世人欣賞和思考的,因為‘第三類畫’中有很多常人所無法理解的繪畫精神。董其昌的出現帶來了中國畫的分水嶺,董其昌之后的中國畫更向西學方面發展,作者描繪的不見得是常人所看到的自然界的山水,而是描繪了作者心中所想的山水。”
介紹完“第三類畫”的含義后,章致中先生便舉例《百尺飛泉水一灣》這幅畫詳細說明。“畫面往往會逆向思維,構圖出其不意,虛實相生。用黑墨畫綠水你見過嗎?”隨后在《興到為之冊頁——夕陽鐘聲》這幅“第三類畫”中,章致中先生再次感嘆了吳 ??木先生的意境高度,“吳老師色彩的運用很大膽,用酒紅色畫松樹桿及其山石,這是超越自然的。”
“傳承吳老師吳門畫派的藝術精神,探究吳老師吳門畫派的藝術密碼將是我和蘇州藝術家們一直努力的方向。”章致中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