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如果說城市主干道是城市的一條條血管,那么背街小巷就是深入間隙的“毛細血管”,它們關系著城市的整體形象、人居生存環境,也關系著群眾的日常生活質量。
中街路是古城區中心地帶一條全長1100米的道路,兩側連接了東百花巷、花駁岸、馬大箓巷、高師巷、曹家巷、西百花巷、王洗馬巷、包衙前、三茅觀巷、宋仙洲巷等大量相當于“毛細血管”的古街古巷,其內就保留著諸多古建古宅。隨著城市發展,這些狹窄的街巷內、道路旁,私家車、電瓶車亂停亂放成了普遍“通病”,而原本花草樹木掩映、生活井然有序的街巷就此因交通梗阻打亂了優美流暢的節奏。
近來,這些背街小巷悄然發生了變化。“最近門口的這條路變化真的蠻大的,明顯路口的那些亂停車輛沒有了,我們舒服多了哇。”家住三茅觀巷,居民柴淑敏敏銳地察覺到了附近街巷的變化,雙手稱贊。為了改善中街路網格轄區“五街十巷”的環境面貌、道路狀況,提升整體環境質量,姑蘇區金閶街道中街路網格化聯動工作站根據精細化整治與長效化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施以“微改造”三部曲補齊街巷功能短板,刷新街巷外表顏值,提升環境文化氛圍。
打通“堵塞”的交通
中街路與東百花巷交匯處,原本就不寬的巷口被人私自用水泥硬化劃分的停車位擠占。一旦發生火情,消防車將無法駛入,后果難以預計。針對這類問題,中街路網格化聯動工作站從6月12日起,組織執法力量進行集中整治,拆除私設停車位 50余處,為這些背街小巷打通“生命通道”。工作站同時聯合交警部門,結合居民的出行實際,在各路口設置150余個隔離樁,隔離樁由路口向街巷內延伸20-25米,樁距之間間隔2米,可有效遏制機動車、僵尸車違停等問題,更通過實現人車分流、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流,有效地緩解街巷交通擁堵,以此鞏固整治的成效,為后續的長效管理打下基礎。考慮到附近居民的安全出行需求,隔離樁更采用反光材質,并在確保消防通道暢通之余兼顧美觀,符合市容市貌要求,與古街古巷整體環境相適宜。
“下一步,還將通過設置禁停標識,不斷提醒車主有序停車,將道路還給民眾。” 中街路網格化聯動工作站專職副站長張鳴澤透露。
為街巷真實美顏
粉墻黛瓦掩映在綠植郁蔥中,也為古城街巷增添幾絲清幽。梅雨季節,總逃不過天氣悶熱難忍,王洗馬巷口,一群居民聚在一叢綠色下休憩,蒲扇輕搖,家長里短地聊著,天氣似乎也沒那么不舒服了。
自從街道開展背街小巷治理,小巷子仿佛被一鍵美顏。王洗馬巷居民周群指著一處綠化舉例,“這處綠化帶,原先是個衛生死角,夏季蚊蟲不得了,大家都不愿意在這里多逗留,經過時都加快步子趕緊過去,現在環境好了,周圍的人家都到這里來納涼、聊天。”
沿街的綠化帶時間一長就多有缺失,泥土裸露在外,不知不覺被扔進了許多雜物垃圾,個別車主還將車輛停進綠化帶中……類似問題影響著蘇州古城的市容形象。借助社區專有的為民服務項目,中街路網格化聯動工作站對中街路兩側各街巷口原有綠化帶做了修復,對缺失部分補種綠植,兩端增設綠化護欄。而為防止毀綠占綠的問題死灰復燃,工作站聯合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環衛保潔等多部門,不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維護修復效果。
在轉角塑起風景
“集中整治背街小巷的同時,下一步將通過設立景觀小品,力求在保留原有街巷特色、留住城市記憶的基礎上,對街巷市容面貌優化提升。”張鳴澤說道。
依托“聚力中街路·紅色巷管家”聯動黨支部項目,中街路網格化聯動工作站同步配套了微改造項目,設立街巷景觀小品,營造濃厚的街巷氛圍。景觀小品突出古城保護,提點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古城保護意識、消防安全意識,避免堵塞、占用消防車通道等不文明行為,人人養護家園、愛護古城。而為了配合古城街巷特色,景觀小品也在設計中融入了粉墻黛瓦、小橋流水、花窗漏影等姑蘇元素。
從交通擁堵、綠化缺失,總給人破落、老舊的印象,到如今轉角是風景,讓人愿意漫步、徜徉、稍作逗留,古城每一條街巷都承載著蘇州古城悠久厚重的文化歷史與昔日生活的珍貴記憶、絲絲痕跡。奏響“微改造”三部曲,聚焦背街小巷的治理關鍵點,金閶街道讓古街古巷在精細化治理中煥發出光彩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