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濤 李彥斌
本文首先闡述了高職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主要模式,其后基于就業要求對體育課程職業性設置思路及形式進行了明確,最后提出了一系列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設置模式創新策略及措施。
1 高職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主要模式
根據相關的實踐調查研究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在進行體育課程的設置和完善時并沒有遵循統一的標準和制度規范,課程模式多種多樣、項目類型差別較大,專業特征與就業崗位缺乏一定的匹配程度,高職體育課程服務于職業發展的目標并不明顯。據調查顯示,目前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通常為一年半到兩年,一年左右的院校大約為25%左右,一年半則為30%,兩年則占據40%左右,而兩年半課程的院校極少,三年的幾乎沒有,整體課時大約為110到140左右。教學開展模式通常為基礎課+選修課,但在我國教育部門所出臺的一系列工作條例中明確提出,高校的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程。同時,針對教學大綱及教學目標任務我們也可以看出,大多數院校的一年級課程通常為田徑類,可以根據院校發展的實際需求及學生的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開展實踐工作,而二年級則引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進行選修課程的開展,課程種類豐富多樣,但缺乏有效的針對性。尤其是一些具有職業特色的項目開展尚不健全,整體上呈現出囊括式的課程設計模式,針對職業院校的專業特征缺乏實用性和有效性,教學內容過于陳舊滯后,同時也沒有統一的考核評價標準,戶外活動的開展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2 基于就業要求的體育課程職業性設置思路及形式
2.1立足于職業特征,凸顯教學的職業性、使用性
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高職院校對于體育課程的設計必須充分立足于教學目標任務以及學生的專業特征、就業需求,結合院校發展的特征優勢充分凸顯出教學的職業化。具體而言,立足于就業要求,分析學生應當具備的職業體能,在專業培養的基礎上找到適合學生就業發展需求的運動項目訓練內容及方式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及工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職業體能的要求也具有差異化,課程的設置和完善必須凸顯出針對性和實用性,以崗位內容、專業技能為基礎導向,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及身體水平。
高職院校不同于普通的高等學校,其人才培養目標及職業特征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因此對學生對于后期的就業要求也大不相同。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實現學生的快速穩定就業發展,必須以其未來從事工作的體能需求作為主線,有針對性的對體育教學內容項目進行分類梳理,搭建起就業導向的職業體能運動保健課程、身體技能課程、興趣選修課程及綜合素養課程等等,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對職業疾病進行預防,以更為健康高效的生活方式進行就業創業,而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設置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職業發展及專業特征。
2.2立足于就業要求,明確課程設置的針對性
高職院校在進行體育課程的設置時還應當凸顯出其實踐性及職業傾向性。具體而言,學生在就業工作之后,身體活動的部位及運動大多是局部的、重復的,如果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會產生一系列的身體疾病,例如肌肉變形、萎縮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體育教師必須針對學生的崗位內容、職業技能有針對性地開展體能訓練活動,而在對課程進行設計和完善時則要凸顯出崗位的針對性,立足于其未來的實踐操作技能技巧,加強學生的就業素質培養。基于此,高職院校對于課程內容的設計必須立足于學生未來職業對于其身體技能可能造成的損害或是不良影響,結合就業需求逐漸實現學生就業發展與職業技術的同步創新,引導學生掌握能夠推動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體育項目活動類型,從而樹立起終身體育的意識。
3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設置模式創新策略及措施
3.1分析就業崗位的體能要求設置體育課程機制
在進行體育課程的設置和完善時,高職院校應當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對于專業年級的限制,充分立足于學生未來的工作過程以及體育活動的基本特征,搭建起健全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切實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個人體育的潛能、發展優勢以及未來職業的專項技能。而針對選修課選的設置則應當根據學生的體能素養、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項目類型、活動時間及指導教師。就業內容、崗位技能則必須分析學生對體能的基礎要求以及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設置差異化的課程項目。
3.2基于教學現狀及發展趨勢探究適用性的體育教學課程模式
3.2.1基于職業崗位特點明確學科專業體能素養
第一,對于辦公型的就業崗位而言,這類崗位的員工長時間坐辦公室,低頭含胸,從事大量的腦力活動,并且長時間注視電腦,造成頸前區供血不足,很可能會造成大腦的疲憊。例如文秘專業、管理專業、會計專業、計算機專業等等。基于這類專業的就業導向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在進行設置則應當盡可能加強學生的局部鍛煉,有意識的幫助其預防職業疾病,例如肩頸炎、腰椎疾病等等;第二,對于站立型的就業崗位而言,其工作的整體環境較為特別,相關的從業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體力,需要長時間的站立或是躬身,例如機械專業、機床制造、機電加工、電氣自動化專業等等。對于這類學生,高職院校在進行體育課程的設置時應當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系統性發展,鍛煉其下肢力量,可以開展攀巖、長跑等等項目活動;第三,對于運動型就業崗位而言,我們通常將其看作是混合型工種,沒有固定的勞動姿勢形態,也沒有明確的心理壓力。例如軟件開發、市場營銷、對外商務等等,體育教師應當有意識的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及心理素養,實現身心一體化發展,更好的應對工作需求。
3.2.2基于職業崗位要求明確身心體能要求
體育課程的設計必須充分立足于高職院校的發展需求,基于就業導向及崗位能力的基礎教學理念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提高其身體素養及心理素質。高職院校校必須立足于職業內容設置相應的課程機制,總結不同崗位對于學生體能的具體要求,以此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3.2.3基于就業目標任務及崗位職責優化完善設體育課程內容
根據上文我們可以看出,高職院校辦學宗旨在于為社會企業培養出更多的一線基層技術性人才,因此在進行體育課程的設計時必須充分根據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就業崗位深入了解學生應當具備的體能素養,從而有針對性的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任務。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特征采用差異化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不斷培養并提高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精神,使其掌握適應未來工作的鍛煉模式及鍛煉方法。與此同時,高職院校還應當注重課程教學的合理性、科學性、多樣性,學以致用,推動學生的創新發展。
3.3加大對體育校本課程教材的研發力度
一方面,立足于學生的專業特征及學科重心,基于體育專業知識的本質及內在邏輯要求科學合理的組織課程機制及體系;另一方面,基于就業導向及崗位職責通過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崗位工作能力。對于基礎教材而言,應當結合學生的體能素養、職業要求有針對性的開展適應性訓練,通常以田徑為主、以游戲活動為輔。而對于專項教材內容而言,則應當分析不同專業、不同崗位的體能要求,對原有的課程教材進行改革創新,有針對性的設置差異化項目活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體育專業教學改革應當分析就業崗位的體能要求設置體育課程機制,基于教學現狀及發展趨勢探究適用性的體育教學課程模式,加大對體育校本課程教材的研發力度。
(作者單位:咸寧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