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慶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在其王牌電視新聞欄目《天天630》中新增了一個特別版塊《630公開課“云課堂”》。節目以經典詩詞為載體,聚焦少年兒童中的古詩詞愛好者,為宅家的孩子們提供學古詩、秀風采的舞臺。節目形式新穎、風格活潑、篇幅短小,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古詩詞之美。實現了“以新聞方式打開詩詞類節目”的初衷,既豐富了現有詩詞文化節目的樣態,也為電視新聞報道開拓了新的領域。
關鍵詞:詩詞類節目;《630公開課“云課堂”》;宅家;去門檻化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089-02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市民切換“居家”模式,電視媒體在移動優先、人需優先的社交傳播語境下強勢回歸。CSM(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發布的《用戶媒介消費與使用預期調查報告》顯示,有72.6%的用戶表示疫期增加了對電視媒介的使用。CSM收視率監測結果也印證了這一疫情驅動收視增長的變化。基于全國59城市收視率調查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均電視收視時長比過去半年平均增加84分鐘,增幅達到66.7%。
“宅生活”催生了一系列“宅需求”,公眾的媒介偏好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由于全體家庭成員減少外出及聚集性活動,“客廳流量”增大,電視大屏的重要性凸顯。一方面,對疫情信息的權威發布、對群眾關切的及時回應,使其成為用戶依賴的主要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范圍停工停學、居家隔離所帶來的觀眾閑暇時間明顯增加,也讓家庭場景下、老少皆宜的電視內容產品成為“剛需”。對于平時使用電視較少的15~24歲的年輕觀眾而言,CSM的收視調查數據表明,疫情期間這部分觀眾的收視增幅高達118.7%,翻了一番還多,居各年齡組之首;平時工作繁忙的25~54歲上班族群,其收視增幅也平均高達約85%;4~14歲少兒的收視增幅則達到70%。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慶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在其王牌電視新聞欄目《天天630》中新增了一個特別版塊《630公開課“云課堂”》。節目以經典詩詞為載體,以“每天幾分鐘,打卡古詩詞,一起長知識”為定位,聚焦少年兒童中的古詩詞愛好者,為宅家的孩子們提供學古詩、秀風采的舞臺。節目形式新穎、風格活潑、篇幅短小,切中“闔家共賞”的受眾文娛需求,不僅在小朋友中間實力圈粉,也深受成年觀眾的喜愛。
一、詩詞類節目的電視版圖
在電視熒幕上,詩詞類節目起步較晚。古典詩詞與現代傳媒的“聯姻”,最成功的樣本當屬《中國詩詞大會》。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開播,作為一檔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節目,它引入知識競答環節,創新了傳統詩詞的電視表達,成為當年的現象級綜藝。《中國詩詞大會》系列節目成功的關鍵,就是將趣味、知識、故事藝術性地融進電視敘事結構中,既實現了電視媒體社會文化的功能重塑與回歸,也詮釋了電視媒體的文化功能與技術(藝術)呈現如何完美結合[1]。2018年,又一檔詩詞類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登陸央視。《經典詠流傳》將中國傳統詩詞和現代流行音樂結合起來,用“和詩以歌”的形式讓傳統文化在當下煥發生機,開創了詩詞類文化節目的新紀元[2]。
梳理近年來熱播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華好詩詞》《唐詩風云會》等詩詞類文化節目,不難發現,無論是引入競答環節,還是融入音樂元素,總體上都借鑒了綜藝節目的成功經驗。強調娛樂性、可看性,一改以往文化宣傳“高高在上”式的說教和傳統詩詞“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令觀眾耳目一新。不過,相較于上述綜藝型詩詞節目,《天天630》作為深耕民生新聞近20年的電視新聞欄目,利用自身優勢,探索了一條以新聞方式打開詩詞類節目的新路徑。
二、淡化競技色彩,不設參與門檻
綜藝型詩詞節目的成功有賴于演播室環節的精心設計與精彩呈現。為了達到預期效果,參與者都是精心選拔而來,有深厚的古詩詞功底。選手們“過關斬將”、高手之間“王者對決”,層層淘汰的競技性讓觀眾大呼過癮。
而《630公開課“云課堂”》淡化競技色彩,以廣大少年兒童為參與主體,不設門檻。秉承關注身邊人、報道身邊事的民生新聞理念,《630公開課“云課堂”》將鏡頭對準了年齡12歲以下的古詩詞愛好者,為他們提供學古詩、秀風采的舞臺。無論是實力不俗的詩詞小達人,還是牙牙學語的學齡前兒童,都可以參與節目征集。
參與者的這種“草根性”拉近了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如果說綜藝型詩詞節目的收視快感來自對高手“獵奇式”的圍觀,觀眾對選手總體上是“仰視”與“贊嘆”,那么,帶有鮮明“草根”色彩的《630公開課“云課堂”》帶給觀眾的則是一種“平視”體驗。這些來自身邊同齡人的故事,有助于引導更多小朋友親近古詩詞,也能讓成年人重溫經典,重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三、豐富報道手段,講好萌娃故事
去門檻化的設置,讓《630公開課“云課堂”》的參與者大多不是詩詞界的“佼佼者”,而只是普普通通的學習者、愛好者。他們對古詩詞的了解,無論深度還是廣度,都相對有限。節目關注他們的興趣養成,而非一味進行成果展示;展現他們的學習過程,而非一味考察知識儲備;挖掘他們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與周圍人的互動,而非單純盯著詩詞做文章。一句話,就是將著眼點從“賽”轉變到了“人”。
以詩詞為窗口,講好萌娃故事,這是節目不同以往的特質。通過對詩詞的學習,展現新時代少年兒童的生活、學習狀態,在傳遞傳統文化之美的同時,也傳遞出孩子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面貌。
鏡頭前,每一個孩子都是閃光的主角。他們性格各異,興趣、稟賦也各不相同。為了盡可能展現出每一個人的特點,節目組秉承“走轉改”的新聞報道理念,忠實客觀記錄,講述了一個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故事與瞬間:哥哥認真背詩,妹妹花式搗亂;哥哥客串教學,弟弟雞同鴨講;媽媽就地取材,自制服裝為兒子助陣……記者走近一個個家庭,記錄下孩子們學詩、讀詩的過程和收獲,也記錄下了這些家庭平凡而溫情的時刻。
除了客觀記錄外,欄目組還巧妙設置環節,將采訪對象置于真實的生活場景和任務模式下。例如,鼓勵孩子們通過音樂、舞蹈、繪畫、朗誦等多種方式,演繹古詩詞之美;允許小朋友組隊參加節目,和自己的同學、朋友、親人一起學古詩、展風采;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其中,為孩子加油打氣、出謀劃策甚至親身示范……真實的生活場景、豐富的人際互動,讓報道更加鮮活、更有細節、更接地氣,也更見溫度。
四、創新呈現方式,線上線下聯動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長們停工停產,小朋友則是“停課不停學”。為宅家市民提供一份老少皆宜的“傳統文化大餐”,是《630公開課“云課堂”》的初衷。有別于傳統意義上一本正經的電視講堂,它不是單向的知識傳授、詩詞賞析,而是趣味化的電視互動課堂。
傳統的電視講堂以主講人為核心,而《630公開課“云課堂”》采用了“詩歌推薦人+專家群+小學員”的模式,三者互為補充、有機統一?!短焯?30》的知名主播輪流擔任“詩歌推薦人”,通過唯美、走心的朗誦,帶領觀眾走進古詩詞的世界,感受傳統文化的音律之美?!皩<胰骸庇砷L期從事語文教學的一線教師、高校相關研究人員構成,主打趣味解讀,普及不為人知的古詩詞知識,如特殊名詞、作者趣事等,讓觀眾不僅看熱鬧,還能長知識?!靶W員”則從普通觀眾中征集而來,主要是小學和幼兒園階段的古詩詞愛好者,他們可通過線上、線下兩種方式參與節目。線上傳送小視頻,完成節目布置的“家庭作業”;線下電話報名,記者采訪“家庭作業”完成情況。
電視課堂與傳統線下課堂最大的區別就是,教師是在沒有學生互動的情況下唱“獨角戲”,缺乏反饋,學生與學生之間也缺乏交流。而《630公開課“云課堂”》以學生為主角,引入打卡式學習的概念,鼓勵小學員每天跟著節目打卡學古詩,并曬出自己的學習成果,主播和專家以點評、答疑等方式及時反饋,營造出真實的課堂感和濃厚的學習氛圍。為了增強小朋友之間的互動,節目組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云考試”環節。在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發起多人視頻通話,邀請小學員們在線答題、比拼切磋,以網絡公開課的形式將“云課堂”的理念貫穿始終。
五、不一樣的“云課堂”,不一樣的古詩詞之旅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孕育了燦爛輝煌的詩詞文化。但長期以來,由于傳播渠道單一、傳播方式固化,詩詞藝術在逐字逐句的解說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號。傳統詩詞的傳承和普及面臨不少挑戰。
可喜的是,隨著詩詞類文化節目的推陳出新,一大批優質節目涌現,電視熒屏迎來了“文化熱”。在詩詞類節目的文化版圖上,綜藝型節目表現亮眼,成為當前的主流。借鑒同類節目的成功經驗,《630公開課“云課堂”》立足于新聞特色,走出了一條以新聞方式打開詩詞類節目的新路徑,為豐富詩詞類節目的文化版圖作出了有益嘗試。
它篇幅短小,每天幾分鐘,可利用碎片化時間觀看,符合當前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碎片化的信息傳播特點;它不設門檻,不是為少數人而設的擂臺,而是面向所有孩子的舞臺,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它沒有枯燥的知識講解,而是代之以有趣有料的解讀,極大地激發了受眾的興趣;它創新呈現方式,通過視頻征集、線下采訪、在線互動等,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它傳播古詩詞之美,更透過古詩詞這扇窗口,讓人看到新時代少年兒童的真善美。
節目播出期間,觀眾參與熱情高漲,各界好評不斷。應當看到,這與節目立足于特殊時期的受眾需求、在理念和形式上尋求突破創新有直接關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多地延遲開學,停課期間,學生普遍在家接受“線上教育”?!?30公開課“云課堂”》聚焦傳統詩詞,與中小學詩詞教育理念高度契合,成為孩子們宅家生活的陪伴和停課不停學的助力。而“古詩詞+萌娃”的搭配,無疑對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有不小的吸引力。
六、結語
《630公開課“云課堂”》立足于新聞特色,秉承“走轉改”理念,以觀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古詩詞之美——不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還有蘊藏其間的文化自信。欄目組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創新傳統文化的電視呈現,既豐富了現有詩詞文化節目的樣態,也為電視新聞報道開拓了新的領域。疫情期間,“云溝通”成為常態,而在“后疫情”時代、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電視媒體如何加強節目創新?《630公開課“云課堂”》的探索與嘗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高貴武,胡蝶.電視媒體的文化傳承與技術(藝術)呈現——解析《中國詩詞大會》成功之道[J].新聞與寫作,2017(03):73.
[2] 蔣澆.《經典詠流傳》:詩詞類文化節目的創新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1):27.
作者簡介:何露露(1985—),女,安徽馬鞍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