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寄生蟲》導演奉俊昊憑借其敏銳的人性洞察力和深刻的人文關懷從底層小人物入手,借助隱喻性的敘事表達探討了階層分化日益嚴重,階層跨越愈發(fā)困難這一韓國乃至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影片諷刺與批判兼具,同情與無奈并存,在展現(xiàn)寄生蟲與寄主的階層對立中引導人們重新思考人性的善與惡。
關鍵詞:《寄生蟲》;人性;階層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103-02
韓國電影《寄生蟲》從2019年上映開始到今年3月口碑與票房一路高升,拿下戛納金棕櫚獎后又斬獲奧斯卡4項大獎,是亞洲電影史上首部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的電影。其導演奉俊昊在表達電影主題時十分擅長應用隱喻性的敘事表達,常常借助“獨特的富有針對性的符號或者事件在藝術文本中放大升華,抹去現(xiàn)實意味,加入戲劇感和荒誕性,在作品中把階級矛盾具象化,使之躍然于紙上或銀幕上。”[1]影片名為“寄生蟲”便是電影最大的隱喻。家庭貧困的基澤一家借助欺騙和借助誣陷他人得以進入樸社長家就職,一家四口擺脫了無業(yè)的困境,得到了生活來源,成為依附于上層社會的“寄生蟲”。然而在一場頗具諷刺的鬧劇之后,真實身份存在暴露危機的一家四口在經(jīng)歷恐懼、迷茫、失望后,基澤向自己的寄主樸社長一家舉起了長刀。影片將基澤一家作為底層社會的代表,樸社長一家作為上層社會的代表,通過兩者的對立與沖突揭示當代韓國乃至全球的社會問題,激發(fā)人們反思問題的癥結所在。
一、“寄生蟲”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不論是文學還是電影,底層的小人物都具有巨大的挖掘潛力,他們是現(xiàn)實世界真正的參與者,直面現(xiàn)實社會的諸多問題,亦是展現(xiàn)復雜人性的絕佳載體。影片中以基澤一家和前管家夫妻二人為代表的小人物被處理為上層社會的“寄生蟲”。
電影一開始,鏡頭通過一扇半邊窗戶定格在地平線上隨后緩緩下降,基澤一家半地下的生活展現(xiàn)在觀眾眼前,全家四口靠給比薩店折紙盒賺取微薄的生活費,因為貧窮不得不到處蹭網(wǎng),妹妹不得不放棄學業(yè)補習,一家人蝸居在不見陽光的半地下,還時不時面對醉漢在窗邊撒尿的窘境,他們是典型的窮人階層。這樣的生活在基宇同學送來象征財運和考運的石頭并將原先的英文家教介紹給基宇后出現(xiàn)了轉機,基婷憑借其藝術天賦為基宇偽造了一份學歷證明,于是基宇獲得了接觸上層社會的機會。
當基宇第一次走進那間寬大、明亮的豪華別墅時,影片特意將鏡頭放在了基宇向上走的臺階上,暗示“寄生蟲”找到了自己寄生的上層階層。在基宇順利通過樸夫人的面試、成功入職后,“寄生蟲”們貪婪、自私的本性開始顯露?;猛瑯涌總卧鞂W歷,背誦大段藝術資料騙得樸太太的信任;為了給爸爸基澤找到“寄生”的理由,基婷故意將內褲藏在車上誘使樸社長解雇司機;為了給媽媽找到“寄生”的理由,他們更是傾盡全家之力,憑借天衣無縫的計劃和高超的演技順利趕走了前管家。
影片中的一家人本來掙扎于底層,受盡生存的折磨,讓人嘆息,可一旦他們有了向上爬的機會,便貪婪地想要抓住更多,一個接一個地牢牢吸附在樸社長家從而得到更多的生存資源,為此他們可以不顧他人、不擇手段。前管家雯光為了躲債,將丈夫寄養(yǎng)在樸社長家4年之久,但在發(fā)現(xiàn)基澤一家真實身份時也立刻換了副嘴臉。
他們是貧窮的、貪婪的、自私的,與此同時也是短見的、露怯的、自尊的。影片前半段當所有事情都按照一家人的計劃順利進行時,他們一起吃烤肉、喝酒,甚至在樸社長一家外出野營時,鳩占鵲巢,只想著好好享受這依靠欺騙維持的美好“寄生”生活。在小兒子多頌嗅出他們身上共有的代表著貧窮的氣味時,開心的基澤將其稱為“幸福的煩惱”;然而當前管家發(fā)現(xiàn)了基澤一家人的真實身份時,他們陷入了被動;當樸社長將他們揮之不去的氣味稱之為“坐地鐵時的味”“抹布煮沸的味”時,他們感覺被冒犯了;當大雨淹沒了他們真正的家時,他們恐慌了、迷茫了,當最終事情的發(fā)展走向脫離計劃,不再受他們控制時,他們不知所措了。
影片前半段看似春風得意的“寄生”生活,實則不堪一擊,他們只看到眼前短暫的“幸?!保瑓s意識不到依靠“寄生”的方式是不可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他們值得同情嗎?當然值得,生活在底層,每日掙扎在溫飽線不是他們可以選擇的,他們沒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甚至還會顯露出善良的一面;然而他們也是可恨的、可悲的,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生活激發(fā)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自私、貪婪的本性成為他們一家家破人亡的導火索。
二、“寄主”們——集體無意識的冷漠
進入樸家工作的基澤一家,基宇得到了多蕙的喜歡,本來調皮的多頌在基婷的教導下變得禮貌聽話,基澤的開車技術得到樸社長的肯定,忠淑也將家里的瑣事打理得井井有條,總之,樸社長一家對基澤一家的業(yè)務能力是比較滿意的。然而兩家畢竟屬于不同的階層,長久相處總能發(fā)現(xiàn)彼此間的不同,這種由生活環(huán)境帶來的烙印已經(jīng)內化在他們身上,成為他們的集體無意識,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表現(xiàn)出來。
基宇一家和前管家丈夫因為常年居住在黑暗潮濕的半地下,身上沾染了一股氣味,對于樸家人來說這種氣味是陌生甚至不好聞的,他們本能地排斥這種味道,這是他們上層社會面對“異味”時無意識的表現(xiàn)。起初這種氣味只有小兒子多頌聞出來了,后來樸社長也察覺到了基澤身上的氣味,而在大雨淹沒地下室的那一晚,無家可回的基澤一家只能睡在體育館,因為身上沾滿污水又無處洗澡,使這種氣味越發(fā)明顯,在后座的樸夫人也下意識地捏住了鼻子,打開了車窗,這些舉動無疑觸碰了基澤的自尊心。在影片最后,當多頌被嚇暈,樸社長不顧躺在血泊中的基婷要基澤開車未果向其索要車鑰匙時,車鑰匙壓在了前管家丈夫的身下,前去拿鑰匙的樸社長再次聞到了這股刺鼻的氣味,鏡頭特意突出了樸社長捏住鼻子這一舉動,這嫌棄的動作成為壓倒基澤自尊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作為上層精英代表的樸社長十分反感傭人們的越界行為,誤以為前司機在自己的車上與女性做愛,氣憤地說道:“為什么要逾越界限?要做在自己的前座就好?!辈⒄J為解雇司機不需要提到車內做愛,因為這是降低格調的事;當基澤像嘮家常似地詢問樸社長是否很愛樸夫人時,樸社長選擇以笑聲緩解自己的憤怒,因為在樸社長看來,這種涉及個人隱私問題無疑是逾越了界限,在多頌的生日派對上基澤再次提及私人情感問題時,樸社長直接拒絕回答并說道:“反正今天算加班,你就當作是工作好嗎?”對于樸社長來說,不論是之前的傭人還是現(xiàn)在基澤一家,只要逾越了界限就會被解雇,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長久獲得高薪。
無論是本能地排斥異味還是反感傭人逾越界限都是上層社會的集體無意識。“所謂集體無意識,簡單來說就是人類的行為行動都是受到其家族世世代代流傳的生活經(jīng)歷的經(jīng)驗積累所建構而成的,是一種心理群體現(xiàn)象……在方方面面都影響著我們在社會中的為人處世。”[2]在樸社長這些上層人士看來,傭人只是幫助他們處理生活工作瑣事的工具,只要好用就行,不需要與其進行過多的感情交流也無須對其解釋過多,這是上層社會長期以來主動與下層社會保持距離的下意識,他們表面單純,好像被基澤一家騙得團團轉,實則對待與他們不在同一階層的人時無疑是冷漠的,而這種冷漠像一把刀深深插在下層人們的自尊心上,同時也頗具諷刺地成為樸社長被殺的間接原因。
三、“寄生蟲”毀滅“寄主”——跨越階層的悖論
“沒有一個社會是‘無階級的’,或者不分層的。”[3]也就是說每個社會都會依據(jù)社會資源的多寡將社會進行分層,貧窮與富有就像一把標尺將人分割開來。一邊是上層社會時刻保持距離,努力維護界限不讓自己的權益、資源遭到挑戰(zhàn)和稀釋;一邊是底層人民只能得到越來越少的社會資源,跨越階層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二者處于社會的兩端,是互不交叉的平行線,但奉俊昊安排他們相遇,“借用二元對立的敘事策略來產(chǎn)生情節(jié)落差與戲劇張力,進而深化主題。”[4]
對于基澤一家來說,他們不是游手好閑之徒,爸爸當過司機,開過蛋糕店,媽媽是女子鏈球項目的獲勝者,基宇努力備考,基婷有很高的藝術天賦,設計的名片,樸社長都稱贊高級有設計感??删褪沁@樣,他們依舊沒有在社會上找到實現(xiàn)自己價值的地方,他們固然貪婪、自私,但就像忠淑說的那樣:“如果我有錢,我會比他們還善良?!薄板X像熨斗,能把人熨平,沒有一絲褶皺。”歸根結底,貧窮是人性的鏡子。
在影片前半段中,基澤一家順利進入樸社長家,他們看到了上層人是如何生活的,并產(chǎn)生了自己也可以融入上層生活的錯覺,在樸社長一家外出時,基宇躺在寬敞的大草坪上沐浴陽光,想象自己未來與多蕙一起結婚,基婷躺在浴缸里享受泡澡,一家坐在客廳悠閑得喝著威士忌,望著外面的大雨而不用擔憂家是否會被淹沒??墒钱斏矸菔艿酵{時,謊言要被拆穿時,他們只能落荒而逃。逃回去的基澤一家面對的是漫過胸口的雨水、無家可歸的窘境、身份被拆穿的忐忑,在再次回到樸社長家的別墅時,望著真正上層社會的人們不需要提前安排,反復訓練就可以坦然自若時,基宇問道:“我適合這里嗎?”他們終于明白即使自己一家各有所長,社會階層終究是難以跨越的,自己小心經(jīng)營卻始終處于社會的底層,他們只不過是一只只“寄生”在上層社會的“寄生蟲”。
影片最后,基宇幻想自己終于賺到了很多錢買下了那幢別墅,父親可以堂堂正正地從地下室走出來,然而在“一個警衛(wèi)職缺,都有500個大學畢業(yè)生應征的時代,”這是導演替基宇留下的縹緲微弱的希望。
四、結語
奉俊昊在電影《寄生蟲》中以“寄生蟲”為隱喻,通過安排底層基澤一家和上層樸社長一家戲劇性的相遇,展現(xiàn)出下層人們的貪婪與不幸、上層社會的冷漠,進而折射社會階層難以調和的矛盾,并以其特有的人文關懷讓影片在殘酷中透露出一絲希望。
參考文獻:
[1] 葉南希.“他者”的困境與掙扎[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 張子揚.《寄生蟲》里的集體無意識表現(xiàn)[J].藝海,2020(03):12.
[3] 李強.社會分層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
[4] 李冰.奉俊昊電影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馮顏(1995—),女,江蘇宿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