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出現,信息傳播變得便捷、高效,傳統的媒體話語權被解構,人們對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廣播電臺作為主流媒體之一,面對當前媒介融合的大趨勢,最關鍵的就是要創新,才能經久不衰,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的現狀,探索廣播電臺節目編輯策劃的創新路徑,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持和借鑒。
關鍵詞: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7-0154-02
當前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新興媒體發展勢頭正猛,人們的閱讀習慣、接收信息的方式也正在發生變化,傳統的媒體發展模式正逐步被新媒體取代,傳統的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廣播電臺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為此,順應時代,對節目進行變革和創新是廣播電臺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路徑。
一、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創新的必要性(一)媒介融合,實現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
技術的發展帶來社會的變革,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衍生出新的媒介形式,傳統的紙質媒體開始向數字化轉型,單一的文字傳播被音頻、視頻等融合媒介逐步替代[1]。廣播電臺作為傳統的媒介形式,通過音頻的形式傳播信息,是伴隨式媒體。但喜馬拉雅FM等新型電臺出現后,傳統的廣播電臺市場占有量下降,受眾減少,對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進行創新,是實現資源整合、媒介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滿足受眾需求,實現創新發展是必然選擇
在追求精品的當下,人們也更加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聽覺信息,這是受眾對廣播電臺節目提出的新要求。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量過載,人們可以接收到的信息成千上萬,需要獨樹一幟的聲音抓住受眾的心理,契合時代的發展才能贏得市場[2]。為此,抓住受眾心理,滿足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是廣播電臺生存的必然選擇。
(三)持續發展,實現創新發展是歷史經驗
媒體的市場化已經打破了原來的媒體格局,不管是縱向對比還是橫向分析,事物的發展要經歷起步、上升、登頂、趨緩的過程,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停滯不前就是落后,落后就會被淘汰。在市場化環境下,廣播電臺節目也必然要經歷這些階段,廣播電臺節目想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經久不衰,創新是必然選擇。
二、廣播電臺新聞編輯與策劃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縱觀發展現狀,有品位、高質量的廣播電臺節目的受眾量仍是可觀的,內容老套、按部就班缺乏創新點的廣播電臺節目受眾量下滑嚴重。這說明“內容為王”依舊是媒體發展的真理。現階段,很多廣播電臺開始另辟蹊徑,如邀請明星助陣、追隨潮流等,但發展效果并沒有如預期一樣,究其原因在于內容要么是照本宣科,將文字信息音頻化,要么追隨潮流,沒有個性和特點。總的來說,在電臺節目的策劃和編輯上缺乏創新思維,節目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有待考究[3]。
(一)廣播電臺節目內容活力不夠
廣播電臺節目是當前僅次于報紙的媒介形式,自出現以來作為伴隨式的媒介受到大眾的廣泛歡迎。但新媒體的出現,視頻媒體的多樣性、靈活性和可重復性迅速擠占了大量的市場份額。而廣播電臺節目還停留在傳統媒體時代的發展模式下,觀念比較陳舊、內容比較刻板,無法吸引更多的受眾,甚至造成了固有粉絲的流失[4]。
(二)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人員應對能力欠缺
目前,很多廣播電臺還屬于事業單位,市場化轉型還不徹底,競爭上崗還不夠普遍,在電臺內部,話語權仍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擁有話語權、決定權的廣播電臺人往往在系統內工作多年,思想不夠開放、心態比較保守,很難實現大的跨越和突破。另外,部分年輕的廣播電臺節目編輯人員和策劃人員挖掘信息和整合資源的能力不足,容易走“跟風”的錯誤道路,缺乏充分的市場論證和調研,節目編排形式新穎,但內容空洞,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三)電臺節目效率較低
新媒體的最大特點是“快”,在新聞發生的第一時間或者說是正在發生時,網絡新聞就實現了同步報道。而廣播電臺由于播出時段的限制,在“新”上無法和網絡電臺或者其他媒體競爭。另外,廣播電臺記者的新聞敏感度和工作效率相對較低,廣播電臺在實時新聞類內容上毫無競爭力。
(四)廣播電臺節目的雙向互動能力較差
不管是文字類新聞還是視頻類節目,都通過客戶端、微博、公眾號等實現了與受眾的雙向交流。了解社會、了解受眾是制作出高質量節目的前提,尤其是作為媒體發展方向掌舵人的編輯和策劃人員,要想節目受歡迎,了解受眾,增強信息傳播的雙向性,加強與受眾的交流是必要的。
三、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創新應遵循的原則
(一)“以人為本”,尊重受眾的需求
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對新聞及其他信息接收渠道的可選擇性增加,文字、視頻、音頻,報紙、電視、廣播誰都不可能一家獨大。因此,廣播電臺節目的內容要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細分市場,鎖定目標受眾,有針對性地編排節目。例如早間節目,大多是晨練的老人和上班族收聽節目,因此可以根據自身的優勢,針對這兩個群體,選擇一種作為自己的目標受眾,打造有個性化的內容。
(二)“內容為王”,增強節目的競爭力
創新雖然是廣播電臺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創新的前提是“尊重內容”,有思想、有內涵的內容依舊是媒體制勝的法寶。例如,“澎湃新聞”“梨視頻”等新發展起來的媒體依靠的不僅僅是傳播的形式,更多的是因為內容的不可復制性,能夠為受眾提供新的思考問題的視角和思路。廣播電臺節目同樣可以通過聲音的形式向受眾傳達有內涵的內容,提升自身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存在。
四、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創新對策
(一)提高思想認識,實現意識創新
好的電臺節目離不開好的編輯和策劃團隊,因此改變人是實現廣播電臺節目創新的第一步。為此首要一點是實現編輯思維的轉變,用新的思維和視角去創新節目編制。市場化已經成為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編輯人員要具備市場化思維,具備能夠洞悉社會的能力。首先,編輯要了解受眾,要滿足大眾的節目需求和標準,樹立節目創新意識,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新聞編輯創新能力。其次,在節目策劃和編輯過程中要劃分市場,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受眾制定不同的傳播策略,主要實現路徑就是內容的風格和語言表達方面。其次,要全方位、立體化地編排內容,不僅是視頻和文字能夠實現媒介融合,廣播電臺的聲音內容也是如此。可以通過開發客戶端、開設微博和公眾號等,改變傳播途徑。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打造的“云聽”APP,在保留傳統廣播電臺的基礎上,開設了精品節目,可以聽書、聽講座、聽音樂等多樣化的內容,受眾的可選擇范圍增大,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受眾,擴大影響范圍。除此之外,廣播電臺的編輯深入基層,在一線搜集更多的新聞素材,激發創作靈感,在鍛煉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自身的新聞敏感度,有效挖掘當前社會上的新聞事實以及線索,以此為受眾帶來更有價值的內容[5]。
(二)引進技術,實現深度融合
技術是時代發展的助推器。廣播電臺節目編排同樣需要技術的支撐。例如,音樂電臺可以引進雙軌道音頻,實現立體音效,為受眾帶來不一樣的聽覺體驗。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技術成為關鍵,廣播電臺的編輯人員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和編輯策劃能力,要借鑒同行業的先進做法,積極學習先進的編輯技巧、現代化的媒體和信息技術手段以及創新性的編輯理念等,只有自身的本領增強了、知識豐富了,才能實現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編輯的節目才會受歡迎,創新才能取得成功,廣播電臺節目才能夠實現新的突破。
(三)情感交流,實現雙向互動
知識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綜合素質也隨之得到了提升,在開放化、自由化的新媒體環境下,人們表達的愿望強烈,并且開放交流已經成為媒體的新常態。在這種趨勢下,廣播電臺節目實現與受眾的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廣播電臺新聞編輯與策劃創新的過程中,編輯人員要積極與社會新聞、欄目受眾進行交流和互動,最常見最便利的渠道是利用微博、微信等實現與受眾的交流,可以在微博成立“超話”,也可以建立微信群引導受眾參與到節目編輯與策劃中,從交流和互動中了解受眾的需求,為制作廣播節目提供更多的思路。另外,豐富新穎的線下互動也應該成為廣播電臺的一種創新,如讀書節目可以組織線下讀書會,邀請作者現場與粉絲互動;音樂節目可以組織線下音樂聚會,邀請音樂愛好者參加選拔;新聞時事類節目則可以開設征稿活動,擴大粉絲群體等。總之,要深入群眾,注重情感交流,打牢基礎。
(四)重視宣傳,注重節目推廣
廣告的作用就是廣而告之。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臺是沒有針對自身的宣傳的。但當前新媒體盛行,有內涵的內容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廣播電臺同樣需要有內涵的內容。市場競爭的原則就是優勝劣汰,廣播電臺編輯策劃要有市場化眼光,要利用新媒體加大對自身節目的宣傳,才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電臺節目,從而提升影響力。
五、結語
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的廣播電臺發展環境被瓦解,新的發展趨勢正逐步明朗,盡管有挑戰,但更多的是機遇。廣播電臺要更好地把握時代發展趨勢,充分了解媒體環境給廣播電臺節目帶來的影響,把握創新的關鍵,注重對高品質內容的挖掘和制作,提升編輯的技巧和技術含量,在創新中彌補不足,在發展中實現創新。
參考文獻:
[1] 郭莉娜.媒介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臺新聞編輯策劃創新探討[J].新聞文化建設,2020(04):67-68.
[2] 于芳.試論新媒體環境下廣播節目編輯與策劃創新[J].新聞傳播,2020(06):92-93.
[3] 王文君.廣播電臺編輯創新舉措分析[J].記者搖籃,2020(02):72-73.
[4] 崔美花.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創新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9(09):90-92.
[5] 林麗.論廣播電臺節目編輯與策劃創新[J].傳媒論壇,2019(11):55-56.
作者簡介:王瑾(1973—),女,河北保定人,本科,編輯,研究方向:廣播新聞節目采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