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群 劉申
摘 要:本文基于某高速公路項目,詳細分析了該項目的預制箱梁施工技術應用概況,該項目采用后張法進行施工,詳細分析該項目的臺座施工、工藝步驟及預應力體系設計,同時闡述了保證工程質量的策略,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借鑒。
關鍵詞:預制箱梁施工技術;高速公路;策略;應用概況
中圖分類號:U445.4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本文分析預制箱梁施工技術是基于具體的高速公路項目,建設項目的長度為35.663 km,合同段長度為8 km,該工程涉及立交項目建設工作,該項目為互通型且項目全長1 180 m。本文分析的項目預制箱梁的設立場所是加工廠附近。基于該項目,本文詳細分析了預制箱梁施工技術的應用。
1 預制箱梁施工技術的應用
1.1 后張法施工技術
后張法施工技術是作用于梁臺座的技術,該部分成為該技術核心部位,該部位的質量可以影響到整個工程的質量,影響到預制梁的技術應用效果。在預制廠內部,施工人員開展梁板預制工作,工作的開展有嚴格的要求,例如場地不可凹凸不平,面積具有一定規模不可太小,根據施工細則的要求做好承載力測量工作,選擇足夠指標的預制廠。施工工作開始前,施工人員要做好臺座設置工作,該部位的設計準則是具備合理性和可行性,反拱設計也需要合理,臺座的高度設計與梁底設計相適應,用混凝土進行澆筑時必須注意寬度設計的合理性。臺座澆筑工作結束后施工人員需要進行硬化操作,對混凝土進行下一階段的操作要保證工程的排水性能完善,排水工作至關重要,如果不重視就會產生水量損壞事件,不利于工程順利進行[1]。
1.2 預應力體系的應用方法
預應力體系設計具有高度嚴謹性、符合實際性和科學合理性等特點,在進行體系設計環節,設計人員需要依賴于前期制定的分布圖進行后期的設計工作。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相關人員充分考慮所有會發生的情況,例如施工問題、不良收縮問題、應力不當問題、損失現象問題等,考慮這些問題并且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做出及時的措施改進工程施工環節的不正確操作,確保工程質量提高和效率提高,確保構建出來的工程結構具有完整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穩定性[2]。針對工程建設中使用到的波紋管來說,該材料需要進行全面的檢查,在施工環境中,該材料需要具備一定的荷載能力,徑向剛度、形變參數、滲透性能指標等參數滿足規定的要求。一旦發現不確定性因素,就會影響工程施工進度。安裝波紋管環節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安裝的部位是鋼筋內,需要確保其定位精度,管理定位筋誤差分析環節,確保誤差值的各個方位都不超出閾值范圍。如果誤差值過大,定位將變得不精準,定位工作將毫無意義。定位筋的安裝涉及到接口結合問題,不同的接口間實現焊接,電焊產生的問題難以避免,此類問題會導致波紋管的外部損壞,會導致其不能發揮出自身價值與作用。所以,焊接工作要分外小心。焊接接口最好不要裸露于空氣中,必須將他們進行必要的處理,處理的方法是膠帶處理法和密封處理法等,確保接口不發生泄漏現象,確保其密封性能。要想做到在波紋管根部發生損壞的情況下,連接波紋管工作不會受阻,技術人員應該要做好該裝置裸露在外的長度的控制工作,控制在10 cm左右。當混凝土的齡期達到規定的標準后,技術人員應該要選取正確的設備對該混凝土進行張拉工作,張拉工序關系到混凝土的性能和質量,對整個工程的質量有很大的作用,需要引起相關人士的重視。不僅要進行張拉工序還需要進行測量工序,嚴格的一道道工序保障了工程質量。工序在執行過程中需要關注執行程度,如果張拉過度必須馬上停止該工序的執行,然后認真分析產生該現象的原因,從誤差的角度進行分析,根據誤差數據分析工程狀況。分析出來誤差產生的因素后就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理,處理的過程要及時,處理的方法是不斷調整法,調節各種參數的設置后,再進行下一輪的張拉工序。
2 預制箱梁施工技術控制工程質量方法
2.1 在施工準備階段控制工程質量方法
在施工準備階段,設置預制箱梁場和預制空心板梁場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具體的參數是長190 m,寬35 m,分為兩個區域存梁區域和作業區域。作業區域有多個臺座,分布方位是縱向。另外一個區域有三個存梁埂,設置大龍門用于起吊、澆筑、立模等工作。第二個部分即預制空心板梁場的具體參數為長152 m,寬30 m,與第一個部分的區域設置一樣,分為兩個區域,作業區域有8個臺座,分布方位是縱向,有三個存梁埂,設置大龍門用于起吊、澆筑、立模等工作。在施工準備階段還需要建設養護池、沉淀系統等,放置于加工區和存梁區之間。
2.2 在波紋管預埋階段控制工程質量方法
在波紋管預埋階段需要做好預埋工作,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要根據波紋管裝置的種類的變化進行不斷調整,在調整中控制工程質量。施工人員的工作職責是檢測工程實施的準確性和鋼筋網的放置準確性,定位工作完成后,技術人員進行下一個步驟,下一個步驟是電焊相應組織,做好波紋管預埋階段工程質量控制工作。
2.3 減少預制應力混凝土梁裂縫的產生
由于混凝土結構的預制梁在特定的溫度和環境影響下,會受到表面張力和其他應力作用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裂紋,而施工人員對于預制梁表面及內部出現的裂紋不進行及時的控制,那么便很容易造成裂紋擴大成細密的裂縫從而影響到混凝土預制梁的整體穩定性。施工人員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一步加強混凝土預制梁的裂縫控制:首先,可以通過對構成預制梁的混凝土材料及其他建筑材料進行性能檢測和質量審核,尤其要重點對混凝土的密度、成分比例以及入模溫度等因素進行嚴格的控制。混凝土預制梁產生的干縮裂縫和收縮裂縫等問題,與預制梁表面保護層的厚度是否達標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這就需要相關施工人員在養護的過程中提高重視;其次,要對預制梁的整體結構和全部建筑構件進行完善的質量檢測,要重點對臺座、預應力管道和支點等容易出現預應力損失或者產生裂縫的位置進行深度檢測。一方面要嚴密監控預制梁各部分結構的預應力變化和分布情況,一旦出現應力集中或者部分結構承受外部荷載過大的情況時,要通過對建筑構件的調整和預制梁各部分受力點的重新設置及時消除過于集中的應力,并且進一步提高預制梁受力的均勻性。另一方面針對建筑結構中出現的裂縫要及時進行修補,同時現場施工人員要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及具體的分布位置進行預存和記錄,以便在后期的工程養護和質量審核階段中進一步優化和解決。
2.4 嚴格把控混凝土澆筑質量
混凝土澆筑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高速公路建設工程項目中預制梁的施工質量和安全水平,施工人員在現場澆筑的過程中要結合混凝土材料的特點以及工程建設的具體要求,對混凝土澆筑施工的各環節工作進行有效的質量把控:首先,施工單位所采用的混凝土澆筑方法和制定的澆筑順序,是決定預制梁混凝土澆筑質量的關鍵因素。根據高速公路預制梁施工的特點,工作人員可按照空間分布位向運用水平分層灌注法或者縱向分段灌注法,對水平與垂直分布的預制梁結構進行灌注施工。同時,當預制梁整體結構較為平整并且穩定性較好時,還可以運用連續灌注法進一步提高混凝土澆筑的施工效率;其次,除了要嚴格控制澆筑的順序和使用的方法之外,在對混凝土材料進行攪拌和振搗的過程中,同樣也需要施工人員進一步落實規范化施工管理和加強質量控制。振搗施工的質量控制要點在于需要更好的保障混凝土材料振搗的均勻和速度的穩定,在振搗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振搗器與其他器材相碰撞,同時還要確保混凝土振搗和澆筑的速度始終均勻一致,這樣能夠有效避免出現混凝土結構內部成分起伏過大或者質量分布不均勻等問題。最后,針對部分具有特殊施工要求的預制梁采用分層澆筑法時,施工人員要控制好每一層澆筑的厚度應符合施工要求標準,同時可適當提高振搗的力度和密實度,這樣在確?;炷翝仓|量和分層澆筑效果的前提下,才能夠更有效的保障混凝土澆筑的均勻性和混凝土結構的強硬度。
2.5 提高技術人員的自身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
為了促進高速公路管理建設工作與預制箱梁施工工作結合的順利進行,施工企業首先要對技術人員進行規范培訓,提高他們的自身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要求他們了解安全知識,必須要充分認識到預制箱梁施工技術的重要性,認識到高速公路管理建設項目優化的重要性,建設工作需要從自身做起。施工企業的內部建立起了高效的管理制度并且人人都嚴格遵守制度,內部團隊人員都具有優秀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施工企業努力發展現代化技術,建立完善的現代化管理方法,企業需要對施工人員進行合理設置,按照職業需求與人才匹配程度分配人才到相應的職位上,強化技術的知識體系建設,強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能力,強化對高速公路項目投資理念培養工作,在認識到自身的缺陷的前提下,建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從招聘環節來說,嚴格招聘人員的素質指標,素質學歷底線和工作經驗要求,為企業招聘高素質人才和優秀職工,提升施工企業管理工作團隊的整體素質。從發展現有人才的角度來說,培養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需要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和技能考核,在技能培訓中加強他們的職業技能和道德素養,包括綜合素質、安全意識的建設、知識體系的系統化建設和預制箱梁施工技術管理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在施工工程的實際實踐過程中,會發生安全問題,如果提升技術人員的安全意識,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安全問題,避免陷入危險狀況。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預制箱梁施工技術就可以很好地應用在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工作中,提高工程質量,加快工程建設效率,獲得更高的社會效益。預制箱梁施工技術的應用包括后張法施工技術的應用和預應力體系的應用,預制箱梁施工技術控制工程質量方法有很多,包括在施工準備階段控制工程質量方法和在波紋管預埋階段控制工程質量方法,嚴格把控施工細節,包括原材料選擇環節、澆筑混凝土環節、波紋管預埋環節和養護環節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技術人員還需要不斷研發新的方法。
參考文獻:
[1]顏世濤,槐衍廷,許榮水,等.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在高速公路預制箱梁中的應用研究[J].混凝土,2019,354(04):143-145.
[2]柳青.高速公路后張法預制箱梁施工中預應力技術的應用[J].大科技,2019(0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