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大光
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民眾更關注自身的健康,增強體育鍛煉以提高免疫力,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增加、形式多樣化,人們的體育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民眾對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也愈發(fā)明確。我們去重新審視自己習以為常的體育生活方式,反思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也更能理解“儲存健康”所包含的深刻內涵。
體育運動是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對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影響也是迅速而巨大的,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對民眾的健康直至生命造成威脅,暴露出普遍現(xiàn)象即人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隨著工作生活壓力的提高而不斷縮減。此次疫情也為生活在新型冠狀病毒危機下居家自我隔離的人們提供了一次重新審視自己體育生活方式的機會。為提高自身免疫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增強體質,緩解長時間居家而產生的焦慮、迷茫、緊張、煩躁等負面情緒,民眾對自身的體育生活方式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1 危機前的體育生活方式
在人們參與體育鍛煉時,不當?shù)捏w育生活方式和從事不規(guī)律性的健身運動,不僅不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促進作用,還會提升疾病的患病率,同時也無法承擔緩解生活和工作壓力的角色,甚至還會造成運動損傷。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fā)對民眾來說無疑是一劑“彰顯劑”,將民眾以往生活中通常進行(或采用)的體育生活方式的弊端全部暴露了出來。
1.1 身體參與層面
線上與線下失衡,體育鍛煉行為不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從而造成運動損傷。另一方面,由于人們長期不參與體育鍛煉而帶來的脂肪堆積,一些居民便會產生恐慌,同時又激于對美好身材的向往,促使人們極速投身于體育鍛煉當中。由于民眾急于求成的心理,促使人們進行超出正常負荷的運動,采用非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導致運動性損傷。
1.2 生活意識層面
過于追求“錦標主義”、打卡、曬朋友圈,體育價值觀念異化?!芭恼?小時,鍛煉5分鐘”這類人群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他們沒有具體的鍛煉目標,盲目的進行運動、跟風,自覺性和自制力已然消失殆盡,這只會讓這些人離健康的體魄越來越遠。
1.3 制度建設層面
市場監(jiān)管機制缺失、體育器材不足、體育信息素養(yǎng)匱乏?,F(xiàn)今,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大爆發(fā)的背景下,防止新冠肺炎,我們必須要正視并改變我們以往不良的體育生活方式,相關的政府領導部門也要積極采取相對措施,優(yōu)化居民健身路徑,努力達成“全民健身”總目標。以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和免疫力,攜手、共同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zhàn)。
2 體育生活方式的積極改變
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的襲來,讓更多居民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本不應該忽略的健康問題及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因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民眾的體育生活方式發(fā)生較大的改變:加大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提高自身免疫力等。據(jù)相關調查了解,在SARS流行期間民眾也意識到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且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以提高免疫力,但隨著SARS危機的結束,時間久了,人們也就淡化了健康體育生活方式對我們的重要性。于是,形成了在此次新冠疫情爆發(fā)前人們存在的一系列不良的體育生活方式。
早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務院于1995年就頒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綱要》首先提出2010年的總體發(fā)展目標,就是“努力實現(xiàn)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yè)的協(xié)調發(fā)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自文件頒布實施以來,雖然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shù)有所增加,國民體質有所增強,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體育消費額等也逐步加大,但總有一部分國民在現(xiàn)實工作、生活的壓力面前無法做到行之有效的體育鍛煉。
體育運動促進健康,民眾認可度很高,但是人們常常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長期利益作出選擇,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正是由于這種民眾有限意志力下的時間偏好動態(tài)不一致,讓我們理解了人們?yōu)楹坞y以抵抗眼前的誘惑,常常向其屈服,難以實現(xiàn)最初的最優(yōu)化決策目標。
新型冠狀病毒的襲來使原本每天進行忙碌工作的人們被迫停下腳步駐足,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但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推動全面復工、復產大部分居民又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當中。體育生活方式的改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新型冠狀病毒的重壓下,會在形式上對居民體育生活方式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后新型冠狀時代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不會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也許待疫情散去后,大部分人的健康體育生活方式也會離人們遠去,剩下還在堅守的一部分人,其實也只是那些原本就自律的人。
不可否認的是,危機會改變中國,在歷史事件中我們所經歷的每一次危機也都或多或少的都能給中國帶來些許變化。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主要取決于以下方面因素:一是居民在新型冠狀病毒危機下所受的傷害程度。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對人體造成的傷害程度越大,給人體大腦中留下的印象就愈加深刻,危機對居民體育生活方式改變的可能性也就會越大。二是在新型冠狀病毒危機下居民對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及居民反思健康體育生活方式對疫情時期影響的深刻程度。越善于對危機進行反思與總結的民族,危機對其今后的影響也將越大,從危機中獲得的收益也就越多。因此,民眾的心里變化可能更多集中表現(xiàn)在疫情爆發(fā)初期的短暫恐慌,而后因相關部門防疫措施及時到位等因素以及并未造成大規(guī)模的感染,時間長了大多數(shù)民眾心里即產生了做好自我防護聽之任之的“佛”系心態(tài),這些地區(qū)的居民的體育生活方式產生較大的影響。
總之,習慣是經過多年的性格以及個人慢慢養(yǎng)成的,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要想在短時間完全改變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任何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習慣是根深蒂固地建立在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之上的,要想改掉它們,可能會給當事人帶來許多切膚之痛。對于任何地域的公民都是如此。經過對新型冠狀病毒危機居民體育生活方式拷問,民眾對危機下暴露出來的弊端做出改變,甚至對“儲存健康”付諸于實際行動,體育健身意識是人們對體育運動實踐的感受、經驗、知識等的集合,也是人們對體育運動的地位、功用、價值、現(xiàn)實狀況以及發(fā)展態(tài)勢的主觀認識。因此,要想民眾的體育生活方式能夠做到真正的改變,除了需要漫長時間的積累與整體公民健康意識的提高。還需要加強相關專業(yè)的體育人士對居民健康知識的普及和科學體育鍛煉的指導,加強民眾體育意識的形態(tài)建設,加強體育傳播渠道建設,提高居民生活意識層面的體育價值觀、建立完善的體育監(jiān)管機制、挖掘體育衍生價值、改變原有體育生活方式角色定位,才是推動民眾健康體育生活方式走向長久之計。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市鐵鋒區(qū)第一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