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治理理論在西方發達國家興起,其目的在于通過促進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之間的協作互動來彌補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的不足。作為一種改革新思路,治理理論為我國政府治理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導,但其應用須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通過鞏固民主政治基礎,轉變政府角色職責,培育完善法治社會,為經濟和社會提供一個健康發展的制度環境。
關鍵詞:治理理論;政府治理;應用啟示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治理”成為西方政治學界、行政學界和管理學界討論的熱點,其作為一種改革新思路,為我國政府治理創新提供了理論指導。但“治理理論”作為一種西方學術研究和政治實踐結合而產生的理論,如何應用于中國政府治理的改革中,也是學術界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作為一種發展中的理論,治理理論本身也還存在著許多局限性。因此,在引進治理理論這一西方產物時,需要結合現實國情,對實際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做到治理理論的中國化應用。
1.治理理論的內涵
治理理論的主要創始人詹姆斯·羅西瑙在其著作《沒有政府的治理》和《21世紀的治理》等文章中明確指出治理是活動中的管理,由共同的目標推動。全球治理委員會將“治理”定義為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共同管理事務的方式。格里·斯托克認為“治理”有多種概念和理解,并指出到目前為止主要有五種關于“治理”的觀點。中國學者俞可平將“公民社會”引入“治理”的概念中,他認為“治理”最本質的特征是公民社會就社會公共事務與政府達成的合作管理,其目的在于通過建立制度關系制衡政府權力,督促政府正確使用權力進行公共事務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公共利益。
綜上所述,本文對“治理”的定義為:治理是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國際組織等治理主體為實現對公共事務的管理所采取的協商、談判、洽談等互動的、民主的模式。
2.治理理論的局限
治理理論依托于發達的公民社會,先進的網絡技術水平,成熟的市場運行機制以及完善的科層制度得以發展和實踐,而這些先決條件在中國尚不具備或者并不完善,因此,治理理論在中國的實踐依然還存在許多局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我國的民主政治相對薄弱。由于中國政府的管理實踐長期遵循著韋伯的科層制以及政治行政一元論,政府習慣于采取政治的方式來對待行政,將自己視為公共事務管理的唯一核心,較少采用合作、互動的方式。同時,自上而下的集權和管理模式容易產生角色錯位問題,表現為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缺乏透明性和回應性,部門和人員的責任不清且難以履行,其他主體難以對政府的管理行為進行有效的制約。
在現代的中國,公民社會尚不成熟,缺少與政府共同治理的基礎。一是中國絕大多數的民間組織是由政府授權并受到政府直接或間接的領導,其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較弱,無法真正實現與政府的平等合作或博弈。二是在官本位思想的文化習慣下,公民缺失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無法形成公民社會參與社會治理。在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較多地采取一種忍讓的態度,讓政府為其做主而不是與政府合作協商解決。
中國的社會組織發展滯后。一是我國社會組織數量較少,人均擁有量不足。據研究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5000左右擁有一個社會組織,而美國平均250人左右就擁有一個社會組織,在日本更是平均700左右人就擁有一個社會組織。二是社會組織的自我組織、自我建設能力有待加強。社會組織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資金的捐贈,絕大多數社會組織內部尚未形成組織紀律、建設細則等。三是缺乏資金募集、財務監管、登記注冊、經營管理、公民監督、第三方評估等社會組織保障機制。
3.治理理論的啟示
目前我國無論是政府的管理模式還是公民社會的發展情況都與治理理論的要求有著明顯的差距,因此我國運用治理理論達到善治必定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的動態過程。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創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一是轉變觀念,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樹立民主自由、共同治理的理念,將行動范圍嚴格限定在制訂規則、實施監督、創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提供有利于社會穩定的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之中,實現由“經濟建設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根本轉變。二是改變以往大包大攬社會事務的做法,向人民下放權力,培養人民的責任意識,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一方面精簡機構和人員,因事設人,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另一方面要向企業下放權力,讓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積極發展社會組織。治理理論強調公民社會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公民社會則是以社會組織為主要載體的,因此構建公民社會首先就要積極培植和完善發展各種獨立性強的社會組織,從而實現多主體共同治理。一是加大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力度,通過專業化教育和培訓提高社會組織成員的理論和實踐素質和修養,同時鼓勵社會組織挖掘自身獨特性,壯大組織隊伍,提高組織競爭力。二是出臺相應社會組織規范,明確社會組織的工作職責和法人身份,完善以社會組織為核心的治理結構,鼓勵社會組織要和政府脫鉤。
發揮市場機制在經濟運行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一是努力為市場機制運作營造良好的、穩定的制度環境,并與市場保持和諧關系,共同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二是維護市場秩序,使市場機制在穩定、規范的市場秩序中發揮最大效用,降低市場交易成本。三是致力于提供市場自身無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民生問題,為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奠定條件和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晨.治理理論視角下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研究[J].價值工程,2016,35(23):67-69.
[2]關揚,龐雅莉.公共治理:新時期政府管理的新視角[J].稅務與經濟,2014(02):36-39.
[3]薛瀾,張帆.治理理論與中國政府職能重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2(04):6-15.
[4]吳新.政府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徑分析——基于治理理論視角[J].理論月刊,2009(02):74-76+136.
[5]趙艷玲.治理理論與我國政府管理創新[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07(01):54-57.
作者簡介:朱昆陽(1997-)男,漢族,福建泉州人,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公共政策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