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軻


摘 要:目前,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路橋工程數量和規模不斷增加,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公路網絡的基本完善,公路建設極大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了公路交通的優勢作用。然而,在路橋工程通車運營一段時間后,很容易產生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問題,甚至引發橋頭跳車病害。一旦出現此類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行車舒適性和安全。為此,本文結合具體工程案例,提出了加筋注漿法,以期有效解決橋頭跳車病害。
關鍵詞:橋梁工程;過渡段;加筋注漿法;橋頭跳車
中圖分類號:U445.55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從實現“全面小康”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戰略目標關鍵的開局時期。面對國際環境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十四五"期間交通運輸發展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公路交通是交通運輸體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將進一步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產業優化升級,是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然而,在我國公路事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對著諸多問題,尤其是橋梁路基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問題日益凸顯,甚至會產生“橋頭跳車”病害。加筋注漿法的應用,可有效解決橋頭跳車病害,提高工程施工質量。
1 工程概況
某公路工程是連接兩地的重要通道,全長71.36 km,分三期建設完成。在本項目當中涉及多座橋梁工程,為了有效防治過渡段不均勻沉降問題,抑制橋頭跳車病害產生,決定以公路項目A大橋0號臺為例,采用加筋注漿技術進行施工處治。
2 加筋注漿施工方案
經現場實地考察,決定采用加筋注漿法進行施工,施工方案如下:在橋頭路基30 m處,順著路基橫向利用錨管在坡上直接鉆孔插入,隨后作高壓注漿施工。錨管布設共3層,2 m為層間距,第1、2層錨管橫向間距均為1 m,第3層錨管橫向間距為1.5 m。
為了達到施工剛度及強度要求,可采取特質鋼制作錨管,48 mm為外徑,5 mm壁厚,前端可設為尖狀,管壁相隔30 cm鉆一注漿孔,φ8 mm。呈螺旋式布設注漿眼,在相同縱、橫截面上僅布設1個,按照施工要求長度進行錨管連接。一般來講,連接方法有2種,其一,在施工現場通過人工方式焊接;其二,通過機械設備方式進行連接,比如機器加工車絲扣連接法。基于經濟性原則,本工程以人工焊接法為主,呈梅花狀布設錨管。
通過加筋注漿法處理路橋過渡段后,路基內的填料和注入的漿液一起硬化,可形成性能良好的復合處治體,其強度和剛度可滿足規定。同時,在錨管錨固段和土體之間將生成一定粘結摩阻力,從而共同承擔外部荷載,達到有效減小不均勻沉降,提升過渡段的整體性能。
3 加筋注漿施工流程
3.1 注漿材料選擇
對于加筋注漿效果而言,漿液的選擇和配置極為關鍵。根據施工具體情況,決定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作為注漿材料,為了有效控制漿液凝固時間,可適當摻加一定量的緩凝劑。水灰比為0.75:1~1.5:1,速凝早強劑為0.8%~1.2%。注漿材料性質如表1所示。
3.2 注漿壓力
按照施工要求,注漿壓力可控制在0.2 MPa~0.6 MPa,在具體施工當中,可根據工程進度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但注漿壓力最大值不得大于1 MPa,避免破壞土體結構。
3.3 注漿半徑
在加筋注漿施工中注漿半徑是最關鍵的參數指標,注漿半徑不正確將會對孔位的布設間距和布設方式造成直接影響。因此,應綜合考慮注漿孔的孔徑大小、注漿設備、注漿壓力等多因素準確確定注漿半徑。根據注漿施工情況,可在1.5 m ~2 m之間確定注漿半徑。
3.4 施工流程
(1)施工場地清理。施工前,必須徹底清理干凈施工場地,并做好安全生產檢查工作及在指定位置設置警示牌等。按照設計要求,統一進行孔位編號,并做好相關記錄工作,為了保證鉆孔位置的準確性,可提前通過高精度儀器進行錨管鉆孔,并在3 cm以內控制孔位偏差。
(2)錨管施工。錨管施工前,精準定位錨管孔位,并統一編號,施工中詳細記錄所有錨管施工情況。通過氣動沖擊錘將錨管打入,并隨時檢查施工效果,一旦發現問題,需及時處理。
(3)壓力注漿。完成上述施工作業后,即可進行注漿施工。第一,首先,要保證注漿材料配合比設計的準確定,準確計量水泥結合料和速凝早強劑等材料,保證誤差在5%以內。其次,通過高速攪拌機進行均勻攪拌,攪拌時間可控制在2 min以上。隨后,通過泵送方式注入注漿錨管,漿液從開始加水攪拌和使用完的時間嚴控在水泥初凝時間以內。為了提升加筋注漿效果,可按照配合比要求加入適量速凝早強劑。第二,向土體內打入錨管之后,可通過泵送方式注入一定量的清水,不宜過多,以便將孔底殘渣進行稀釋,隨后清除。注漿時,采取“上—下、內側—外側”的順序進行壓力注漿。同一排鉆孔時,可利用隔點注漿法進行施工,同步施工的2個注漿孔施工時間需控制在2 h以內,距離小于5 m。若注漿壓力增大,且達到設計要求后,可維持10 min。若注漿效率減小,注漿量在1 L /min以下,10 min內壓力不再減小,或降低幅度在5%以內,便可止漿。應采取止漿塞進行處理,保證滿足孔徑和注漿壓力要求。
4 加筋注漿處治效果檢測分析
通過檢驗加筋注漿技術加固效果,對改進設計方法和完善施工工藝具有重大意義。為此,應采取試驗檢測法進行加筋注漿法技術測定。針對本工程實際情況,決定采用面波波速和經緯儀測量法進行試驗檢測分析。
4.1 波速法檢測
面波也被稱為瑞雷波,是確定巖石力學參數的重要方式。相比其他地震波法,瑞雷波波速法淺層分辨率高,可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波長,能夠勘察測定厘米級的裂縫,且不會因各地層的速度關系制約,操作方便。根據工程實際情況,本文決定采用波速法進行加筋注漿效果測定,主要測定路橋過渡段不同深度測點的波速變化規律,從而真實評價加筋注漿效果。本試驗當中,在相同測點部位分別對加筋注漿前后第7d的情況進行測定,所得結果如下表2所示。
第一,面波波速大小和路基深度成正比,伴隨路基深度的不斷加大,波速也隨之提升。
第二,加筋注漿施工后,大幅提升了路基的波速。比如路基為1 m深時,處治前后的波速平均值分別為127 m/s、372 m/s,由此可見,處治后,波速大幅提升。
第三,通過加筋注漿處治之后,路基各層平均波速均有大幅提升,表明漿液可充分填充孔隙,具有顯著的處治效果。
4.2 沉降觀測
過渡段最易產生的問題的就是不均勻沉降,為了有效控制沉降變形,本工程通過水準儀進行沉降觀測。試驗時,可將2個水準基點設置到橋臺處,并將觀測點設于路面頂面。將起點定位橋臺背,每隔2 m進行一個測點設置,20 m為觀測長度。為了保證觀測數據的精準度,也應將觀測點設于路線兩肩和中線處。共獲取3組數據,即A組(A1~11)、B組(B1~11)、C組(C1~11),共對測點進行了為期180d的跟蹤觀測,所得結果如下:
(1)A組(A1~11):0d時,沉降量為0,30d時,沉降量為0.31 mm~0.70 mm;90d時,沉降量為1.52 mm~2.12 mm;180d時,沉降量為3.14 mm~4.25 mm。
(2)B組(B1~11):0d時,沉降量為0,30d時,沉降量為0.23 mm~0.75 mm;90d時,沉降量為1.61 mm~2.14 mm;180 d時,沉降量為1.97 mm~4.25 mm。
(3)C組(C1~11):0d時,沉降量為0,30d時,沉降量為0.24 mm~0.76 mm;90d時,沉降量為1.81 mm~2.17 mm;180d時,沉降量為1.91 mm~4.22 mm。
根據上述檢測結果,選取路基橫向3個檢測數據的平均值順著路線走向獲取了路基沉降情況,即不同時間條件下距橋臺距離的沉降量情況。所得結果如下:
(1)30d時:與橋臺相距0 m,沉降量為1.21 mm;與橋臺相距5 m,沉降量為1.53 mm;與橋臺相距10 m,沉降量為1.10 mm;與橋臺相距15 m,沉降量為1.14 mm;與橋臺相距20 m,沉降量為1.14 mm。
(2)90d時:與橋臺相距0 m,沉降量為1.81 mm;與橋臺相距5 m,沉降量為2.24 mm;與橋臺相距10 m,沉降量為1.91 mm;與橋臺相距15 m,沉降量為1.85 mm;與橋臺相距20 m,沉降量為1.85 mm。
(3)180d時:與橋臺相距0 m,沉降量為3.07 mm;與橋臺相距5 m,沉降量為4.25 mm;與橋臺相距10m,沉降量為2.56 mm;與橋臺相距15 m,沉降量為2.58 mm;與橋臺相距20 m,沉降量為2.58 mm。
通過上述分析,在與橋臺相距5 m左右時,30d、90d、180d條件下,均為路基最大沉降點集中處,在與橋臺相距10 m之外,路基沉降基本趨于穩定。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橋梁過渡段常見病害,橋頭跳車不僅會影響行車舒適性,甚至會引發安全交通事故,將成為路橋工程建設的一大弊端。為了保證路橋工程建設質量,確保車輛行駛安全,必須及時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有效處治路橋過渡段出現的病害問題。加筋注漿法具有施工簡單、成本低、適用性強等優勢,將其用于路橋過渡段橋頭跳車病害處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趙玉國.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施工病害及主要應對措施分析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29):62-63.
[2]谷世平,程玉泉,王鐵法.路橋過渡段復合軟基處理技術[J].公路,2018,63(11):164-167.
[3]葉斯波拉提·葉買.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J].中國公路,2017(15):100-101.
[4]翟曉丹,宋亞攀,雷少華.淺析路橋過渡段路面施工技術[J].技術與市場,2017,24(02):33-34.
[5]趙鳳英.公路工程路橋過渡段施工質量控制要點[J].河南建材,2018(0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