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對人類以往的活動和發生的事情,以及對此類事情行為的記錄、探究和描述,是客觀存在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并用諸多材料描述,可以讓我們進行分析和探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軌跡。故此,歷史對于我國來說非常重要,特別是高中歷史,高中歷史是一個讓高中生通識教育的時段,學生對歷史的印象基本來源于此,本文主要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素養的培養進行探討分析。
關鍵詞:高中歷史;中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高中,也就是高級中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結束之后的教育機構,是邁入大學前最關鍵的學習時段,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針對學生進行啟發性教育。現階段,大部分學校和教師都將重心放在如何將學生的成績提高而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養。換句話說,在高中歷史中最關鍵的也并非學習成績,而是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素養培養的過程和結果。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成為了現代社會對學校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創新以及應用已經成為這個社會越來越明顯的特征,而在未來的人才市場中創新能力也將成為對人才能力進行衡量的一個主要準則,所以在進行現代化的素質教學時,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并且盡可能將現代化的素質教育應用于其中,這也是我國現代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向,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做好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使現代學生能夠滿足現代新世紀的發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樣能夠展現我國素質教育的特點。
一、創新能力素養
創新能力就是將獲得的歷史資料結合已經明確真實的歷史資料進行辨證和分析,對歷史資料的真實性進行證實,是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一種方式。在理解歷史的時候,不能光靠資料和想象,還得進行實踐證明。創新能力主要是分為兩個關鍵環節,首先是采集歷史數據,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例如查閱書籍、網絡搜索等,如果條件和環境允許,學生還可直接到現場去勘察;其次就是將已經采集到的歷史數據,通過分析和總結,并結合當時的時間、社會環境、作者的心態等進行揣摩,從而能加深刻的學習和思考歷史。
二、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素養培養中存在的矛盾
1、教師和學校對此不夠重視。現階段,主要是通過成績來評判和決定學生大學的去處,所以學校、教師包括家長都非常重視高考成績,甚至大部分家長都以學生高考為終極目標,只有成績優異才能考入好的大學,因此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養,而想要有優異的成績,還需要學生掌握如何正確學習方式以及怎樣提高學習綜合素養。針對現狀分析,大部分歷史教師就是將書籍中的內容傳輸給學生,然后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將這一段記下來,考試的時候寫上就可以,而學生真正對歷史有所理解嗎?不一定,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參與感和體驗感,學習興趣也會明顯降低,大部分教師都不會將重點放在學生創新能力素養的培養中。
2、教學一昧依賴歷史教材。現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在教學時都會將教學方向和大綱提前制定,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問題,但由于大部分教師對歷史教材有很高的依賴性。歷史,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不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想要獲取歷史數據和知識,還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例如,想要獲得史料就可以在網絡搜集、各類圖書,因為課堂中講的知識主要就是課本中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也沒有多大興趣,吸收的知識不夠豐富多彩,也不是高中教學的主要目標。
3、教師和學生之間配合不足。目前推崇新型教學方式,即摒棄傳統教學灌輸方式,以學生為主導性教學,但大部分教師還并未做到,在課堂中還是以教師為主導,而想要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就需要學生占據課堂的主導位置,而教師知識起引導作用。因此,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配合就非常重要,如今大部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角色比較混亂,也只是教師講、學生記,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靠記憶力去熟記,而并非真正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教學《洋務運動》的時候,教師僅局限于書本中的知識,沒有更深的知識擴展,學生就不會有切身實際、親身體會的感覺,對歷史也就沒有任何感覺。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素養
1、讓教師和學校對培養創新能力素養引起重視。首先,就需要學校領導了解高中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改善相關教學目標,進行各方面知識的宣傳,才能讓教師和學生都明確其中的重要性。此外,可多安排相關知識的講座學習,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和知識,并在歷史課堂中將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學習。
2、擴展教學模式。想要解決教師對教材的依賴性太高,首先需要教師自身多學習提升自己,多學習其他教學方式,全方位的擴展歷史知識。因為教材中的內容非常單一,所以學生不能很好進行創新能力,就需要教師通過多方面教學,例如借助多媒體播放紀錄片,或借助其他歷史資料,讓學生可以更好的進行創新能力,將實踐和學習融入到一起,更加深刻的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學習《南京條約》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和鴉片戰爭相關的電視片段,即侵略者在簽署南京條約時的囂張程度,一定要有聲有色,才能讓學生更真實、更深刻的了解這段歷史,通過將真實情景還原出來,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印象深刻,且能夠清晰的認識當時清政府的無能,對一個國家來說民族復興、科技進步是多么重要。此時,教師可以隨機提出問題,例如英國為什么會侵略中國?你能列舉出幾個侵略原因嗎?如此不僅能讓學生主動思考,還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僅能知道因為清政府的無能而導致英國侵略,還知道是為了將自己的鴉片銷售出去而讓自己利益最大化。隨后,教師讓學生將所了解、收集到的數據相結合進行總結,證實清政府戰敗的具體因素、自己得到了什么啟發?如此可以讓學生對歷史有自己的認識,并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課堂效率得到提高的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所提高。
3、將新型教學方式落實。上述中提到,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配合不足,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位置,而學生知識一昧的聽,所以需要教師轉換教學觀念,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導,教師進行相關指引,具體方式可通過分組學習、翻轉課堂等方式,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同時主動積極的學習,通過分組讓學生自行討論,再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個代表總結,教師再進行最后的總結,對回答完整、準確的學生給予適當獎勵,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而在進行新型課堂的落實時,可以采用開放式的教學體系來與學生進行溝通,在與學生進行各個環節的交流時,教師可以將課堂的主體由自身轉變為學生,學生可以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在進行開放式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按照規定的內容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探究任務,并且采用歷史小論文的方式來展現自己學習的成果,一般在進行高中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情景。例如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在1949年4月23日,南京終于解放,國民政府的統治垮臺。蔣介石在退守臺灣后發出感慨:此次失敗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實在是我們自己打倒自己。在設置了這樣的背景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要求,寫出一篇對于國民黨敗退自己見解的小短文,在短文中闡述你認為在國民黨失敗背后的具體原因。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提升,并且還能夠展現學生在面對不同的問題和角度時的思考能力。
4、在課堂中增加創新能力內容。教師轉變了教學方式和思維的同時,還需要在課堂中增設相關緩解,讓學生在了解歷史只是的同時,對史料進行實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嘗試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通過采集數據來了解、掌握證據,獨立思考和點評。例如在學習《鴉片戰爭》的時候,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林則徐在虎門銷煙的整個過程,同時也要從史料中有自己的理解,認識到資產階級對自身利益的重視,明白林則徐對我國維護的毅力和愛國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進行創新能力后就能明白,國家發展的重要性,為什么國家不能落后。
5、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來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增強。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已經成為我國現代教學環境中一種十分有效的輔助教學手段,并且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并且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教學,在進行教學時,以圖像文字和聲音動畫能夠為學生建立更為良好的教學情景,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將無聲的課堂轉變為有聲且形象的教學環境,能夠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的培養。例如在進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不僅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直接展現課本內所具有的一些插畫和圖片,也可以在網絡上尋找一些其他的視頻材料或者圖片材料,使學生對于古代紡織和陶瓷業的輝煌成就有更為詳細且直觀的感受,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為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也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使學生的信息傳遞渠道得到增加,并且多媒體教學活動還能夠增大學生的視野,使課堂的教學容量進一步提高,這樣有助于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
6、歷史文字的幽默性
總的來說歷史是一門較為冰冷的學科,這是由于歷史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再進行歷史的記錄時,所有的文字都需要盡可能嚴謹,這樣才能為后人提供更為真實的歷史事件。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為了避免冷冰冰的文字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產生影響,就需要在進行歷史課程的講解時增加一絲的幽默情趣。例如易中天老師的品三國以及石悅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兒,都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幽默的歷史,應該是怎樣的,他們書中的各種歷史人物都十分真實,而所描繪的歷史事件也是十分客觀的,歷史在他們的口中十分嚴謹,并且不存在任何的虛假,但他們的表達方式十分幽默。所以高中教師也需要意識到自身的語言,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例如在進行各種歷史人物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告知學生,袁紹本身是一名帥哥,而袁紹的兒子也是帥哥,但朱元璋就是一個長相十分丑陋的皇帝。通過這種方式還能夠展現教師對歷史事件的另一番解讀,能夠展現一種創新性的體驗,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深入的歷史了解度。
總結
總而言之,想要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和學校共同協作,首先得采取相關宣傳工作,教師改變自身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內容,重視在課堂中創新能力的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其對歷史發展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參考文獻
[1]趙偉吉.高中歷史課堂創新性教學策略[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9):196-197.
[2]薛麗平.試論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14):92.
[3]尹婷.基于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20.
[4]周俊.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拓展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20.
[5]譚俊秋.高中歷史教學課堂小結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20.
[6]楊清存.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馬莉(1983-),女,回族,寧夏銀川,本科,中教二級,工作單位:寧夏銀川市景博學校,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