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摘 要:堅守教育初心,方能換來最本真的教育效果,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而思政課教師,更是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課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有時并不是那些所謂的客觀因素所致,而是思政人缺乏一盞真正照亮自己前行的心燈,我們應該不忘教育初心,用幸福課堂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和啟迪孩子們去深度學習,去主動思考和探索自己的人生,讓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真正的成長。
關鍵詞:教育初心;幸福教育;思政人
一、不忘教育初心,做有溫度的思政人
1.初心,在智慧中綻放
江蘇省某中學的史老師,是一名有著三十年黨齡的資深思政課教師。上屆高三他班上有個男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與人溝通,上課基本都在睡覺,屢教不改,在班級散發出滿滿的負能量。史老師意識到說教對這孩子無濟于事,所以一直在細心觀察,尋找有效方法。有一天他們班開一節《生活與哲學》公開課《價值的創造與實現》,這個男孩的書法很不錯,史老師就請他寫了一副作品“無奮斗,不青春”,并讓本班所有同學都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最后請這位男孩把這幅作品作為禮物遞交給了前來聽課的校長。當這位男孩遞交作品的時候,史老師深情地說:“我希望同學們在最關鍵的高三階段、在人生最美的年華,要有‘直掛云帆濟滄海’的信心、要有‘吹盡狂沙始到金’的恒心、要用心、用情,用極致的努力為青春獻禮!”那一刻,小男孩鄭重地點點頭,此后的課堂,再也沒見過他昏昏欲睡的模樣。
2.初心,在關愛中秉持
筆者也是一名思政教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高考前的日子,筆者幾乎是全程陪伴,有些孩子很脆弱,和她們交流,還沒說話就開始哭泣了。這樣的小女孩,真的讓人很心疼,于是摸摸她的頭,輕輕擁著她,先做好安慰工作,然后陪伴她們分析問題,尋找對策。不知不覺畢業季如約而至,最后一次整理完教室,宣布放學,好多小女孩走到講臺說:“老師,抱一下!”那個最調皮的男孩對我說:“老師,您一直就像干媽一樣關心我,謝謝您!我走了,真走了,您保重!”那一刻想笑著說:“我有那么老嗎?不許喊干媽,喊姐姐。”但眼淚奪眶而出,一直就知道,你們的一生,我只送一程;不忍言別,但車已到站;我原路返回,你遠走高飛。孩子們,請帶著老師的牽掛與祝福,帶著夢想再出發。
3.初心,在奉獻中傳承
在已經畢業的學生當中,有個小姑娘叫倪雪瑤,目前就讀于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她經常去敬老院做義工,放暑假后在南京少年宮做志愿者,免費教孩子們手語。她立志做一名有溫度的思政課老師!我覺得她每一個微笑、每一個善意的舉動,都折射出教育的初心和溫度。是啊,我們的初心在智慧中綻放、在關愛中秉持、在奉獻中傳承!教育的溫度就在校園的某個角落,就在新時代中國的某個地方,就在一代又一代教育人的傳承之中。
二、立足立德樹人,做有信仰的思政人
春風化雨,德育為先。德育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如何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候,讓德育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們思政人不懈探索的課題。同時這也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相互協調,形成教育合力。
1.社會良好氛圍是德育的土壤
中國是文明古國,素以“禮儀之邦”享譽于世,中國傳統文化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屬于禮儀文化。在講述文化生活第六課《我們的中華文化》相關內容時,有一位老師介紹了某城市發布的“文明有禮二十四條”,分為文明用餐、清潔衛生、公共場所、安全出行、愛我家園、熱情待客六個部分。“餐桌舉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見文明。”“文明有禮二十四條”中有兩條是關于“文明用筷”的,分別是“長者先動筷”和“夾菜用公筷”。課后,很多學生加入了文明“筷”行動,在餐桌上體驗尊敬長輩、使用公筷的就餐快樂。
2.學校深耕細作是德育的滋養
一直以來,學校都在深耕德育課程,以活動為載體,將德育之花處處開放,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行動中涵養美德。上海市Y中學數十年堅持開設小公民實踐課程,學生所提的建議促進了校車線路、紅綠燈設置、垃圾分類等多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能力素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北京市一直要求把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實踐學習列入課時計劃,讓社會大課堂成為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陣地。在社會大課堂上,學生們體驗“拓展訓練”的艱辛,“搭建高樓”的謹慎,“航模放飛”的激動,“陶泥制作”的喜悅,“電子積木”的神奇,品嘗親手磨制出的豆漿……孩子們在實踐課程中得到了鍛煉,學會了勞動,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創造,使學生們既體會到勞動的艱辛,更感受到勞動果實的甘甜。
歲月無語,青春有言。成長路上,每一個腳印都會成為未來的珍貴回憶。江蘇某中學上了一節特別的思政課,那節課在運動場舉行了校歌快閃活動,助力高三學子高考。學校領導和全校3000余名師生一道奏響青春樂章、舞動時代風華。大家揮舞著手中的五星紅旗,深情地唱響校歌,既表達了對祖國和學校的祝福,同時也祝愿每一名學子在青春的道路上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在錦繡華年里譜寫最動人的樂章。校園處處洋溢著老師對學生的愛,學生對老師的感恩,在歌聲和祝福聲中,孩子們邁開大步勇敢追夢、起航。
3.家庭大力配合是德育的支持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單獨承擔起塑造人的細致、復雜的任務”。德育,離不開家庭。某校向全體學生發放了《家務勞動指南》,分年齡層次,建議學生掌握洗衣服、做菜等家務技能。除此而外,還先后發放了新家庭教育“好父母”“好學生”指南,學校每年開展“校園親子節”和“好家風好家訓好家規傳承活動”,倡導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成長,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本固才能枝榮,根深才能葉茂,德育需要平和舒暢的氛圍,需要時空情感的真誠演繹。高質量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成績,更應該是為學生的長久發展奠定基礎。思政課是德育滲透的主陣地,我們要立足立德樹人,做有信仰的思政人。
三、打造幸福課堂,做有情懷的思政人
1.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生為本,要把學生的身心健康、幸福成長放在首要位置。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的幸福。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是基礎教育的重要使命。構建幸福的課堂,是歸依教育目的、回歸教育理性的迫切需要。構建幸福的中學政治課堂,就是要讓學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讓教師收獲教育的幸福。幸福課堂,既是一種理想的課堂,也是教學的理想,更是教育理想的詩意實踐。
2.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我們教師應該真誠、和善、平等地與每一位學生相處,公正無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課堂上開展探究性活動的時候,雖然有了小組合作、全班討論等形式,但是由于課堂上時間和空間有限的原因,表現活躍的往往是那些能說會道的孩子,其余學生很容易就成了觀眾和聽眾,久而久之,這些孩子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和信心則更不理想,更不可能在課堂上獲得幸福感。我們要尤其關注這個群體,有意識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收獲學習的愉悅與幸福。
3.實現深度學習的發展課堂
深度學習是指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運用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認知策略。北師大郭華教授認為,深度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圍繞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學生在深度學習中表現出的積極情緒、過程投入以及收獲的價值信念、學習成就也正是發展課堂、幸福課堂的特征和追求。
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時常對照習總書記提出的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等六方面內容來嚴格要求自己。從教育理念、話語體系和工作機制等多維度來創新思政教育模式,精心打造幸福思政課堂。我們要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拓展視野,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努力成為讓學生喜愛的思政課教師,努力做好一名守望幸福教育的思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