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甜甜
【摘要】頑固性面癱會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而針灸作為中醫中的重要內容,對于很多疾病都有良好的療效。為了更好的治療頑固性面癱,在文中介紹了一例針灸結合刺絡閃罐治療頑固性面癱的案例進行介紹。
【關鍵詞】面癱;針灸療法;灸法;雀啄灸;刺絡;閃罐;中藥
一、案例介紹
患者,女,43歲,于2018年10月22日就診。主訴:右側口眼歪斜3月余。病史:3月前于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右側口角歪斜,右眼瞼閉合不全,至當地衛生服務中心就診,診斷為右側面神經炎,予利巴韋林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銀杏葉注射液靜脈滴注,并口服維生素B1和甲鈷胺片,未行其它系統治療,癥狀較前稍有改善,遂至安徽省馬鞍山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門診就診。刻下癥:右側口眼歪斜,右側眼瞼閉合不全,右側鼻唇溝變淺,右側額紋消失,鼓腮右側嘴角漏氣,伸舌居中。右耳后乳突區壓痛,右側面部感覺減退。舌暗紅有瘀點,苔薄白,脈細。中醫診斷:面癱(瘀血阻絡),西醫診斷:面神經炎。治療法則:溫通氣血,祛瘀通絡。采用針灸,刺絡,閃罐,及中藥并用治療。①針灸治療:取穴:印堂、陽白(患側)、魚腰(患側)、迎香(患側)、禾髎(患側)、水溝、地倉(健側)、頰車(健側)承漿、合谷(左側)、足三里、太沖。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常規消毒后,選用華佗牌無菌針灸針,規格:0.25×25mm,0.25×40mm。印堂平刺進針0.5寸,陽白向頭維方向平刺進針0.5寸,魚腰向攢竹方向平刺進針0.5寸,迎香斜刺0.3寸,禾髎直刺0.3寸,水溝向上斜刺0.5寸。健側:地倉向頰車方向平刺0.5寸,頰車:向地倉方向斜刺0.8寸,承漿斜刺0.5寸,足三里(雙側)直刺1.2寸,太沖直刺0.8寸。以上諸穴得氣后留針30分鐘,舍瀉從補。將3年的陳年靳艾條一端點燃,手持,以雀啄法施灸于以上諸穴,灸50分鐘,觀察皮膚,以皮膚出現紅潤為度,出汗為佳,一日一次。②起針后患側面部皮膚常規消毒,采用華佗牌一次性使用無菌皮膚針依次叩刺印堂─陽白,魚腰─太陽,迎香─下關,水溝─禾髎,地倉─頰車,承漿─夾承漿,以皮膚出現潮紅為度,隔日一次。③閃罐治療:取患側陽白、太陽、顴髎、下關、地倉、頰車、承漿、翳風穴,每穴閃罐9次。④中藥:黃芪20g,當歸15g,川芎15g,白芍15g,白附子6g,白僵蟬10g,炒地龍10g,鉤藤15g,葛根15g,上藥14劑,每日一劑,早晚溫服,囑患者調暢情志,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忌食生冷,同時加強患側面部表情肌鍛煉。治療3次后,患者自訴面部感覺輕松,時能感覺右側眼瞼及嘴角掣動。治療10后患側額紋顯現,右側眼瞼已能自由閉合。治療15次后左右側鼻唇溝對稱,右側面部鼓腮已不漏氣。治療20次后患者舌淡紅,苔薄白,所有癥狀消失,停止治療。囑患者家中繼續艾灸患側面部并鍛煉表情肌,以鞏固療效,一個月后隨訪諸癥未見復發。
二、討論
面癱是以口眼歪斜為主要癥狀的疾病,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為多見。[1]本病發病迅速,為單純性的一側面頰筋肉馳緩,又稱“口?”、“口眼?斜”。本病的發生與陽經有關。手足陽經均上頭面部,當病邪阻滯面部經絡,尤其是手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失調而導致面癱的發生。其多與勞作過度、機體正氣不足、脈絡空虛、衛外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乘虛入中面部經絡,致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筋肉失于約束,出現?噼。如《靈樞●經筋》曰:“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由于足太陽經筋為“目上岡”,足陽明經筋為“目下岡”,故眼瞼不能閉合為足太陽和足陽明經筋功能失調所致。口頰部主要為手太陽和手、足陽明經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該三條經筋功能失調所致。本病病位在面部,主要與少陽、陽明經筋有關,基本病機是氣血痹阻,經筋功能失調?;颊呱噘|暗紅有瘀點為氣血瘀阻舌體所致,且病延日久,經氣疲憊,氣血運行不利,故見脈細。此癥當從虛從瘀論治,邪去正復,則筋肉得養。中醫理論認為久病必瘀,故本病治以溫通氣血,祛瘀通絡為基本法則,應從陽明、少陽兩經選穴為主。選取印堂、陽白、
魚腰、迎香、禾髎、水溝、地倉(健側)、頰車(健側)、合谷(健側)、足三里(雙側)、太沖(雙側)。面部各腧穴可疏調面部經筋氣血,活血通絡。取合谷、太沖為循經遠端取穴,合谷、太沖分屬手陽明經、足厥陰經,兩經均循行于面部?!懊婵诤瞎仁铡?,兩穴相配為四關穴,可祛風通絡止痛。其中,合谷屬陽,主氣,清輕升散;太沖屬陰,主血,疏峻下行,二穴配伍,一陰一陽,一氣一血,一上一下,具有調理全身氣血的作用[2],與面部腧穴相配可疏通陽明經氣血,使面部筋肉得以濡養。取健側地倉透頰車,實取其病之左而治之右之義,《針灸大成》曰:“主偏風口?,目不得閉,……病左治右,病右治左,宜頻針灸,以取盡風氣,口眼?斜者,以正為度”。同時,雀啄灸溫經散寒與閃罐的運用可迅速調動面部氣血的運行,配以中藥內服,行氣,活血,化瘀,通絡,驅邪外達,調整陰陽。本案為面癱的遲緩期,需采用多種方法綜合治療,方能取得滿意療效。
【參考文獻】
[1]石學敏.針灸治療[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
[2]尹越,谷鑫,郝舒,等.頑固性轉筋案[J].中國針灸,2019,39(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