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麗 楊秀峰 于娜娜
摘要:目的:調查自2020年以來由于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疫情的影響,黑龍江某高校學生的健康心理狀況,為教育相關部門及廣大家長們改善學生精神狀態作參考,并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為今后的心理干預措施的構建做準備。方法:利用“問卷星”在線制作疫情期間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調查問卷,生成二維碼發送給研究對象進行填寫。結果:共收到323份有效問卷(疫情期間心理狀態影響不大的占67.18%,輕度焦慮和重度焦慮的分別占30.34%和2.48%;疫情期間感到恐慌的學生45.51%,接近一半的學生會感到一定程度的恐慌,因焦慮無法專心做事的學生占22.91%)。結論:大部分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良好,但仍需要加強心理干預。
關鍵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學生;心理健康
自2019年年底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的逐漸蔓延以來,其傳播速度之快,傳染性質之強,已經成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而疫情下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特殊群體,心智尚未發展到完全成熟,在獲取信息途徑多的情況下也面臨著篩選的困難,并且具有自我意識比較突出、情感比較復雜等特點,在疫情期間學生會產生擔心、焦慮、恐慌等情緒,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正常的生活活動。所以在疫情期間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能夠科學的掌握學生的發展動態并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并采取干預,而且還可以提高疫情期間自身的防范意識、為身邊的人傳遞良好的心理情緒,為抗擊疫情提供助力。
一、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于2020年4月5日至2020年4月15日,基于微信傳播的方式,先由老師們傳給學生,再由學生傳學生的方式,邀請研究對象自愿填寫調查問卷(問卷星,https://www.wjx.cn)。共邀請到323份有效問卷,男生112人,占34.67%,女生211人,占65.33%。
(二)研究方法
在參考了已出版的相關新型冠狀病毒調查問卷的基礎上,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并轉交給相關專家審閱和修改,最終發布在問卷星上正式進行調查。本次問卷調查不涉及到個人隱私及敏感性話題,符合相關法規的醫學倫理的要求。問卷包括三個維度:心理狀態及緩解方式、期望服務、未來準備。
(三)質量控制
本次采用微信分享學生進行網絡填寫問卷,每個微信賬號只能填寫一次,問卷不涉及個人的隱私,并避諱敏感詞匯,使學生填寫時無心理避諱。問卷星后臺會自動監測問卷的答題,問卷答完整并提交才視為有效問卷。本次研究共收回問卷323份,有效問卷323份,有效問卷率為100%。
(四)統計分析
本次數據采用數據分析軟件SPSS 22.0 軟件進行分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分析以(`χ±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學生假期生活狀態以分類變量描述進行頻數分析。
二、結果
(一)研究對象基本特征
研究共回收問卷323 份,其中有效問卷 323 份,有效問卷率為 100%。研究對象人數來源最多的城市前4 位依次為:哈爾濱 148(45.8%)、大慶 45(13.9%)、齊齊哈爾 26 (8.0%)綏化15(4.6%)、;其中男生112(34.67%),女生211(65.33%),研究大學生平均年齡 (20.56±1.63)歲。
(二)大學生疫情期間心理狀態評估
研究對象在中,大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心理狀態得分為1.35±0.528,其中217人(n=323)影響不大(占67.2%),重度焦慮8人(占2.5%),男女生在心理狀態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各大高校依據當地情況延遲開學,大學生便在家進行網絡學習,在學習與生活交織在一起時可能會打亂平時假期和平時上學的狀態,并且加上疫情期間的影響,從而可能會產生焦慮和抑郁感。因此學校和教師應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三、討論
(一)大學生心理問題表現及成因分析
新型冠狀病毒自蔓延后表現出很高的傳染性,并且致病性也較高,作為還未步入社會的學生而言,面對突如其來的突發事件或多或少會有些不安,再加上課堂教學網絡化,使得高校學生會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而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否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周圍的人。關注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心理干預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此次調查中可以表明,在疫情期間多數學生心理狀態良好,在性別、有無生活困擾、情緒方面沒有太大差異,但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男生的得分相對較高,可能男生心理狀態較女生相對弱些,但由于數據量較少,數據比較接近,不能絕對肯定。在疫情期間測試的323人中有106人會有一些心里負擔,其中8人重度焦慮。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態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發生的突然,且在短時間內蔓延開來,使得感染病例不斷攀升,給社會帶來巨大損失。此時的大學生幾乎都封閉在家,較少外出活動,每天關心的新聞事例多數都聚焦在確診病例的多少上,從而在心理和生理上會產生一定的負擔,故而出現焦慮的現象。導致焦慮的原因是由于人對未來事物的一種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情感反應,其中含有緊張、恐慌、憂愁、不安等成分。它與當時所處的環境、事件的緊急狀況等有關,事過境遷,焦慮便會逐漸消失。
(二)調試方法及教育對策
1.外部調試
通過表4可看出87.0%的學生愿意接受學校健康管理機構的干預,80.8%的人認為健康教育在疫情期間會有一些幫助,并且有31.3%的非常希望學校設置心理疏導機構。所以在疫情期間高校也應該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解讀信息,不傳謠,不造謠,并且積極開展線上的心理咨詢和干預,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積極傳授疫情相關知識的了解,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心理價值觀。
2.內部調試
無論面對任何困難,自身的態度決定自身的心態和行為,即使是外部干預也是最終調整內部心態。學生要理性的去調控自身的心態,加強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不驕躁,不恐慌。對疫情不用過度擔憂,相信政府,相信國家。
第一,要有理性的判斷。對各種媒體信息進行理性判斷,不信謠,不傳謠,保持頭腦清醒,保持自身的判斷能力。
第二,加強衛生防護。勤洗手,勤消毒,戴口罩,不聚集。保持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增強體質,避免病毒的侵襲。
第三,保持警惕,少出門,不扎堆,主動配合國家的一切規章制度。
參考文獻:
[1]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心理自助與疏導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20.
[2] 新華社.李克強主持召開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J/OL].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
[3] 郭靜,王秀衫.北京大學生健康素養現狀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 2014,35(1): 85-87.
課題項目:本文系黑龍江省級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HOPE模式視角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高校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構建”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