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佳
【摘 要】本文立足于依戀視角并結合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相關研究,以成人依戀為中介闡釋志愿服務對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的影響,揭示了志愿服務可以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積極作用,得出結論志愿服務可以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依戀;大學生;志愿服務;人際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與相關文獻述評
大學生志愿服務是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思想覺悟高、社會責任感強、熱心公益事業的在校大學生結合專業知識,本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理念,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的各種公益活動[1]。
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有很多具體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方面來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提出不同的觀點與見解。結合不同學者關于志愿服務的不同研究,將其歸納為兩個角度的研究:首先,以志愿服務的行動主體“大學生”為主體,研究志愿服務對于大學生的積極正向作用。正向作用大致又分為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教育角度:就學校這個主體而言,德育,品德提升——精神培育方面。學者張紅霞從教育的角度出發,提出大學生志愿服務對于大學生的育人作用,并據此進一步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2]。另一方面,心理角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角度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作用發揮;就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的心理亞健康并就此影響生活中的人際交往的背景,有部分學者進行相關的研究,但是關于從心理角度出發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較少。其中學者朱春花即是從心理學角度考慮大學生志愿服務對于大學生的積極作用的研究,對大學生志愿服務對于大學生的人格塑造的作用進行了論述,得出相關觀點與結論。[3]其次,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志愿服務”為主體,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對于整個志愿服務體系的積極作用,對該體系專業化發展的路徑探析,提升的策略、機制體系的完善與健全。學者楊威解讀了關于志愿服務的現狀的分析以及相應的存在的問題;學者張建航等提出把整個志愿服務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的觀點,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的建構問題[4]。
結合以上相關領域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學者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但是基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實際問題與需求的積極作用的研究以及基于依戀視角的相關研究較少,需要進一步推動相關的研究,促進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更好的發揮并推動志愿服務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二、關于依戀與人際關系的研究
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為止,依戀理論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兒童研究領域,直到1987年,依戀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階段,典型的代表作是Hazan和Shaver發表的一篇題為《浪漫的愛可以看成是依戀過程》的論文。并在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種嬰兒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成人具有與嬰兒類似的內部工作模型,其依戀的質量影響個體的親密關系以及其人際關系[5]。綜合以上關于依戀對人的影響作用的研究,可以發現成人依戀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進行培養和改善,進而促進人的正向健康發展。
對于人際關系與依戀理論的關系,不同學者對此做了相關的研究,綜合各個學者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分析出依戀理論與人際關系具有相關性。國內學者對此有較多相關研究,學者趙四平經過研究與分析,提出大學生依戀的回避維度與人際交往的四個維度呈正相關,這也就意味著大學生依戀回避的得分越高,個體在進行人際交往、待人接物、交談和異性交往中的困擾越大[6]。依戀焦慮在與人際交往的四個維度都存在顯著性的正相關。國外學者有相關的研究,Mikulincer 等人發現,成人依戀是一種天生的調節裝置,且它對個性和人際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表明成人依戀與人際關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7]。
綜合各種研究以及數據的支撐,可以得知依戀理論與人際關系密切相關,聯系緊密,正向依戀的形成可以促進人際交流能力的提升。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對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維持
Bowlby[8]認為,有較好的依戀品質,即傾向于安全依戀的個體會更有自信并更能與他人建立親近和信賴的關系,更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更好的適應生活。可以說,安全依戀是良好人際關系形成的關鍵。
有學者指出志愿服務培養了大學生親社會性人格。可以幫助他們建立人際之間的信任關系,增加社會支持,進而增加自信心。在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志愿服務活動中,不但可以為培養大學生樂于助人,還能促進其能更好地適應并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一種互幫互助、和諧包容的人際關系;夠使大學生充分感受到助人為樂的滿足感和自豪感,這種價值體驗會進一步升華道德情操,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形成人格塑造的良性循環,實現功利性向親社會性轉變,優化人格品質,完成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9]。關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特征的研究指出,大學生志愿服務對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積極影響,有利于良好的人際關系協調力的培養,能進行良性人際交往。[10]
四、總結
本文對大學生志愿服務以及人際關系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得出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可以促進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改善,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結論。在實際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行動方面,可以從另一個視角發掘大學生的志愿服務體系的提升與完善,從而促進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雙方主體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性運行機制,造福相關利益方:大學生,服務人群,社會,政府,國家。研究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能力的提升作用,可以推動建構性策略的提出,志愿服務的作用充分發揮,志愿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策略方面提出新的行動視角。
【參考文獻】
[1] 張洪峰 于媛媛,《大學生志愿服務探討》[J],教育探索,2014年第8期.
[2] 張紅霞,《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路徑》[J],思想政治工作研,1009-2528(2019)01-0152-005.
[3] 朱春花,《青年志愿服務對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響》[J],新西部,2014,35期.
[4] 張建航 康婷雅,《系統科學學報》 [J] ,北華航天工業學院;西北工業大學,2019年03期
[5]Hazan,C.&Shaver,P.( 1987).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 3) ,511 - 524.
[6] 趙四平 ,《醫學生成人依戀、人際關系敏感對人際困擾的影響》[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12):60-62.
[7] 吳薇莉,簡渝嘉,方莉,《成人依戀研究》[J]. 四川大學學報,2004,(03):131-134.
[8]RiverGW.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Psycho-somaticMedicine,1972,34(6):562-563.
[9] 蘭 英 彭林權,《試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1007-5968(2015)01-0040-03.
[10] 蘭英等,《試論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第497期1007-5968(2015)01-0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