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佟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企業的創新投資迅速增長,但創新水平仍然很低。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政治措施之一就是支持各種企業的發展,并使得對各種企業的資金支持逐年增加。但是,政府支持政策對創新行為和公司創新有效性的影響一直是學術辯論的主題。本文概述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企業以及創新有關的概念,分析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和企業創新的現狀,研究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研究樣本為中國制造業有關的企業。使用回歸模型,發現國家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與企業的創新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呈正相關,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有助于企業的創新行為。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創新行為
1.引言
中國經濟“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的動力主要取決于企業的自主創新和產業的轉型與現代化。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創新已逐漸成為中國保持自身競爭優勢,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國家已將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水平提高到戰略高度,并在資金,技術和人員方面逐步增加對企業的支持。政府會直接或間接制定各種政策,規則和措施,鼓勵和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研究,加快科技人才的互動和交流,促進企業向創新原材料的轉化。通過研究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企業創新行為的影響機制,在當前的現實情況下,企業的管理從企業所有權,企業規模和企業戰略等方面對企業的管理和規劃都是有益的,并為決策者和決策者提供指導,以正確管理相關的政府贈款,并為他們提供提高業務管理水平和創造價值的新思路。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強調,市場競爭是不完善和不利的,就業信息也是不對稱的。政府的“有形之手”在確保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應利用中小企業自身的財政收益來實現技術創新,并確保中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Ge W & Mc Vay S(2015)的一項研究表明,技術創新具有“價格傳播”和知識傳播效應,這兩種類型的傳播不利于企業的研究和創新動力。[1] Cheng M(20159)以中小企業為樣本,發現國家對SBIR等政策的企業內部控制并不直接支持研發和公司創新,而是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間接促進創新。[2]
2.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相關的研究起步較晚。肖華和張國清(2015)指出,國家直接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影響轉軌經濟中企業的創新行為,包括直接的創新資源和間接信號。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增加公司的創新資源。[3]張超和劉星(2015)強調,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也可以用作經濟市場的積極信號,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向公司注資,拓寬公司創新資源并鼓勵其進行創新。[4]張會麗和吳有紅(2014)利用創新投資、公司治理水平、自主研發機會等指標進行研究,并將自主創新和公眾領導力確定為創新的關鍵因素。[5]
3.企業現狀分析
3.1我國企業基本狀況
近年來,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成為刺激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企業。[6]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上發布的信息,中國企業的營業利潤和總利潤呈現穩定增長態勢。到2019年,利潤達到1129.5億元,平均增長率為18.6%。企業數量達到32027家,平均增長率為6.3%。隨著我國生產總成本和出口總值的快速增長,科研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到2020年將達到7018家,企業穩步增加了對研究的投資。[7]到2020年,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費用將達到2644.7億元,在研發投入方面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3.2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發展現狀
在我國,國家對企業的企業內部控制的主要特點是:第一,數額較大,收益范圍廣。每年公司從政府獲得的企業內部控制數量以及每年獲得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企業數量都在不斷增長。這表明,在我國上市的大多數公司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國家支持。其次,這些公司獲得的企業內部控制差異很大。在2015年至2020年之間,接受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前十家公司獲得的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數量約為其十分之一,這表明政府為每家公司提供了關鍵的支持[8]。
3.3創新行為現狀
我國的知識產權局執行“專利”的定量和定性策略。[9]企業不僅在努力提高數量,而且還在努力爭取專利質量的重大突破。經過統計發現虛假企業創新行為為304家企業,平均企業創新行為為109家企業,良好企業創新行為為14家企業,最高企業創新行為為9家企業。具有高效企業創新行為的企業僅占企業總數的30%,這表明我國企業的整體企業創新行為相對較低。
4.實證分析
4.1研究假設
政府可以實施積極的財政支持政策以及減稅和免稅政策,以便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解決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政府直接向企業投資大筆資金,降低創新和研發的成本,并鼓勵企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企業擴大了對新產品的需求,刺激了消費市場,并為積極參與研發的企業帶來了更多利潤。
公共資本投資減少了創新失敗的負面影響,并降低創新風險。此舉激發了業務創新的熱情。銀行、機構投資者和信貸機構的外部融資渠道對貸款和墊款有很多限制。對于仍在發展中的公司,由于創新項目的具體內容是在資金投入時進行分類的信息,并且創新技術活動存在高風險,因此公司將減少有關創新項目信息的披露。金融機構則出于信息缺失不愿為公司的研發籌集資金。因此,企業的外部融資渠道非常有限。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資向外部投資者傳達了國家對國家的支持,從而增強了外部投資者對受支持企業的信心。提高資本市場研發項目的資金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企業創新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4.2模型構建
大多數研究人員使用傳統的徑向模型。但是,在細化模型的過程中,傳統的徑向模型不能在模型中包含變量,并且要求所有輸入和輸出指標按等比例減少或擴展。在非徑向模型中,盡管模型涵蓋了非徑向弱變量,但其缺失了輸入和輸出數據的目標值與輸出的實際值之間的比例關系。為了減少錯誤,性能評估將更加準確和全面??紤]返回企業規模并采用逆規模模型。該模型如下:
模型的參數為m + 1:ε和wi?(i = 1,2,...,m)。 模型中的關鍵參數ε及其值范圍[0,1] wi-表示不同輸入的相對重要性,并表示計算創新值時非徑向部分的重要性。 如果ε為1,則將模型視為SBM模型;如果ε為0,則等效于完整的徑向模型。
4.3變量設置
以滬深兩市,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為樣本的制造業企業研究樣本,共有400家上市公司研究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與企業創新行為之間的內在聯系。
4.3.1被解釋變量
企業創新行為:將通過獲得的企業創新行為視為一個解釋變量。
4.3.2解釋變量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由于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公司活動的影響釋放過程較慢,因此,當期確認的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將影響公司未來及以后年度的業績。
4.3.3控制變量
包括研發成本,研發人員,資產和負債比率,年度虛擬變量以及公司的年齡。
4.4結果分析
4.4.1描述性分析
該表顯示,國家對各種企業的企業內部控制的變化相差很大,其中,E、P的標準差分別為0.208、316.38,均值分別為0.38、75.86,而政府對企業的企業內部控制分配不均-最低為4萬元,最高為92576萬元。企業創新行為的平均值越偏,表明我國企業的企業創新行為低。資產和負債的總比例相對適中,這表明我國的業務發展良好。
4.4.2回歸分析
在其他變量的控制下,調整后的R平方為0.710,表明模型有效且擬合良好。 LnSub比率為0.011,并已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LnSub變量具有強大的解釋力。 對于每增加一個LnSub單位,企業的企業創新行為將分別提高0.011個單位。 實驗結果證實了研究假設,即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對企業的創新行為具有積極影響。
5.結論
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可以顯著提高公司的創新行為。自國家投入資金和技術積極支持這類企業的發展,這對提高國家整體創新水平的戰略仍然產生一定影響。公司需要專注于創新,擴大規模并采用更積極的公司戰略。企業需要進行體制改革,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非政府內容并減少公眾參與。如果是國有企業,則必須減少其自身人員和資源的減少,并提高企業的創新熱情。企業需要擴大復制范圍,建立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并更好地發揮創新支持資金的作用。此外,公司不應該局限于生產和銷售現有產品,還要鼓勵創新并利用新產品進行長期發展。
參考文獻:
[1]Ge W,Mc Vay S.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15,19(3):137-158.
[2]Cheng M, Dan D,Zhang Y.Does investment efficiency improve after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5,56(1):1-18.
[3]張超,劉星.內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與企業投資效率——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5,18(5):136-150.
[4]張會麗,吳有紅.內部控制、現金持有及經濟后果[J].會計研究,2014(3):71-78.
[5]張娟,黃志忠.內部控制、技術創新和公司業績——基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6(9):120-134.
[6]陳漢文,周中勝.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債務融資成本[J].南開管理評論,2014,17(3):103-111.
[7]李小榮,張瑞君.股權激勵影響風險承擔:代理成本還是風險規避?[J].會計研究,2014(1):57-63.
[8]呂新軍.代理沖突與企業技術創新關系的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18,35(11):60-67.
[9]曾萍,鄔綺虹.女性高管參與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基于創業板企業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7(5):13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