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章 鐘熾玲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物質基礎,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本文選擇新制度經濟學視角,從分析鄉村產業振興的內涵出發,對現階段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形勢、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思路對策進行闡述,進一步豐富鄉村產業振興的研究思路。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鄉村振興;產業振興
2020年,我國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這是國家“三農”工作中心的歷史性轉移。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從理論上來看,鄉村振興在學術理論層面已經開始從科學內涵和實施機制等宏觀的政策闡釋研究逐漸轉向具體的理論探究。如何結合理論與實際,更好地推動產業振興,需要我們選擇合適的理論視角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相關理論與概念分析
鄉村產業振興的內涵。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對產業振興的要義和指向進行了闡述。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根本要求,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農業發展的新路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產業振興的路徑方向,既要基于第一產業又不能僅限于第一產業,應著眼于優化第一產業,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方向。推進鄉村產業融合,要通過產業間的相通和乘數效應,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骨干力量,目前,我國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超過400萬家,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20萬家,土地適度經營規模占比達40%,農業小散弱的經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產業的融合升級,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日益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骨干力量。通過產業化帶動,實現小農戶與產業發展的有機接,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第二、第三產業盡量留在鄉村,把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
新制度經濟學是產業振興效率保障的基礎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以理性經濟人假設立論,充分肯定資源要素合理配置以實現效用最大化觀點。新制度經濟學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發展主義思維,重視以產權制度和市場競爭提升發展效率,這與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權制度安排等措施具有同源性。新制度經濟學是以發展主義思維重新組合鄉村產業振興的資源要素,從而使鄉村產業振興的實現具備效率保障。因此,新制度經濟學可以視為產業振興效率保障的基礎理論。
二、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形勢
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形勢面臨重大機遇和挑戰。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正確認識所處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新時代特點。
伴隨消費結構升級,品牌與質量的需求更加凸顯。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預計占世界經濟比重達到17%,人均GDP連續第二年超過1萬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與高收入國家差距不斷縮小。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日益升級,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期待和更多要求。大路貨擺在路邊無人問,優質、綠色、品牌農產品即使價格高也搶著買。這就要求鄉村產業發展必須走高品質發展之路,不僅要滿足量的需要,還要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優質生態安全健康的農產品,同時還要提供清新美麗的田園風光、潔凈良好的生態環境。
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綠色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近年來,我國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取得了新突破,化肥農藥實現了零增長。但農業資源環境從本質上講,還是依靠拼資源拼消耗實現數量增長。比如耕地資源超強開發,東北地區黑土地不斷退化,南方紅黃壤酸化加速,設施農業土壤板結、鹽漬化加重;用水總量雖然沒有增加,但用水方式還很粗放、大水漫灌比較普遍;養殖方面還存在過度養殖、過度捕撈、過度放牧等現象。這些都在倒通我們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在鄉村產業振興中,把綠色發展擺到突出位置,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
城鄉二元結構制約,產業布局統籌難度加大。從目前的城鄉人口結構來看,我國仍處在人口由鄉村向城市集中的階段,農民進城務工規模較大,留下來的勞動力年齡偏大,教育水平偏低,從事的多是傳統型農業生產。城市對農村人才的“虹吸效應”導致鄉村景象凋敝,老齡化、空心村等問題突出,農村人口外流的趨勢短期不可能逆轉。以現有農村人口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遠遠不夠,這就為縣域統籌考慮產業布局、集聚產業要素、打造產業集群以及縣鄉村的三級分工和有機銜接增加了難度。必須因地制宣、合理規劃、科學布局,要改變“原料在鄉村、加工在城市”的狀況。
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我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經營規模較發達國家相比仍舊偏低,戶均耕地面積不足8畝,導致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一些大宗農產品比如大豆、棉花、糖料等價格已經打破了天花板,高于國際市場的離岸價格,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出現倒掛。成本地板的抬升與價格天花板的下壓,讓農業生產經營承受著雙重擠壓。面對這種形勢,需要村產業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多次收益和多級增值,提升第二、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的反力度。
三、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思路對策
從農業層面來看,新制度經濟學仍然把農業視作特殊經濟部門,農業生產遵循投入——產出的函數關系,而要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率,關鍵在于引入新的現代農業要素。市場關系和制度設計應在要素資源配置和要素資源流通中起決定性作用。鄉村振興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以資源優化配置、關鍵技術投入和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以此構建現代農業體系,這與新制度經濟學的農業觀具有一致性。因此,推進產業振興,要堅持全產業鏈打造,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按照全產業鏈思路,拓寬產業幅度,提升價值鏈,重組供應鏈,完善利益鏈。把鄉村產業前端的生產基地建設、中端的加工和后端的流通、銷售等環節作為有機整體組織調控。第一產業基地要突出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第二產業加工要向兩頭延伸,增強加工業的引領能力;第三產業服務業要貫穿全鏈,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
從農地層面來看,新制度經濟學把土地作為核心生產要素,關注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提出完善土地產權結構和土地入市流轉交易等方案。鄉村振興的戰略設計將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作為重點方向,保護并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土地經營權融資擔保和入股,以優化土地權利結構作為提升土地要素利用率的關鍵舉措。可以說,鄉村振興戰略關于土地制度的優化創新充分體現出新制度經濟學的思維。同時,新制度經濟學以經濟屬性界定農村,認為農村應實現產業基礎和經濟活力的多元化。鄉村振興關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措施,都是新制度經濟學農村經濟化觀點的投射。因此,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要在堅持基本土地制度的前提下,合理構建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類型融合業態,培育多元融合主體,構建利益融合機制。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力強、多主體參與的融合模式。建立主體與農戶間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形式,促進多環節增效,充分盤活土地等產業資源。
在農民方面,新制度經濟學以認定農民為理性經濟人為前提,認為農民個體決策系統遵循利潤最大化訴求,將農民視為約束條件下有限理性的個體,將提升人力資本投入和以制度供給消除剛性約束條件作為釋放農民經濟理性能量的必要措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農村教育事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健康鄉村建設、農村專業人才培育等普惠性聯動機制,以及通過實施小農戶能力提升工程等專項計劃,使鄉村振興具備厚實的人才支撐。這與新制度經濟學要求提升農民理性能力素質的要求相一致。現階段,要搭建創業創新平臺,推動鄉村產業跨界配置,與關聯產業高位嫁接。培育創新創業主體,引導農民工、科技人員等返鄉創業興業。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特別是到貧困地區投資,發展農民參與度高、受益面廣的鄉村產業。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產業振興互促共進,為農村雙創提供用地融資、信貸、技術等服務,為創業者提供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付兆剛,許抄軍,楊少文.新制度經濟學視閾下農地改革與鄉村振興戰略互動研究[J].農業經濟與管理,2020(05):16-28.
[2]陳秧分,王國剛.鄉村產業發展的理論脈絡與政策思考[J].經濟地理,2020,40(09):145-151.
[3]李鵬飛,黃麗君.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內涵與發展困境研究[J].生產力研究,2020(07):12-1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