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加快,建筑行業也進入高速的階段,對房屋施工相關技術、材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體積混凝土廣泛應用于房屋施工。本文總結了房建工程的技術要點,分析了房屋大體積混凝土病害,并提出了房建工程的質量控制措施,以提高建設項目的整體施工質量,希望更夠為以后的林場房建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房建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
近幾年,我國的建筑行業迅速發展,其已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促進我國的房屋工程質量,應推行協同、共贏的理念,堅持“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方針,對項目質量、工期、安全及成本等方面有效控制,建造出高質量、高水準的工程。房建的迅猛發展,對房屋施工相關技術、房屋材料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房屋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對房屋項目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為確保人們的人身財產安全,必須針對目前建設項目控制與施工質量管理現狀,尋找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促進房屋行業健康發展。
1.工程案例
泰興人民醫院綜合樓工程,地上二十二層(地下一層),房屋總高89.1M,建筑面積60408M2,總造價約2.2億,框架剪力墻結構。工程等級為一級,開工日期:2006年10月20日,竣工日期:2009年4月13日。被評為省優工程。由江蘇蘇洋工程監理有限公司監理,全國注冊監理工程師徐智擔任總監。
2.大體積混凝土病害分析
2.1低溫收縮裂縫
在溫度低的環境下,大體積混凝土會出現低溫收縮現象,在基層的摩擦和四周約束一起作用下,材料出現應力集中,收縮和位移量遭到約束,最終出現低溫收縮裂縫,裂縫進一步擴張發展為橫向裂縫,結構的破壞速度加快。大體積混凝土的溫度降低主要受到了大氣冷氣流作用,低溫從房屋的面層開始向基層傳遞,導致整個大體積混凝土路的溫度下降。溫度下降的速度是緩慢的,混凝土內部的負溫度梯度很小,裂縫形成的原因是在應力松弛以后,累積的溫度應力依然超過極限抗拉應力。在溫度突然變冷的情況下,混凝土的溫度下降非常快,應力松弛非常小,混凝土內部的負溫度梯度非常大,單元既受到低溫溫度應力的作用,又受到溫度翹曲應力的作用,極其容易產生溫度裂縫。為了使混凝土的低溫抗裂性能得到提升,延長房屋的壽命,也可以在混合材料中加入鋼纖維等方法。
2.2溫度疲勞裂縫
在氣溫重復上升和下降的情況下,大體積混凝土產生溫度收縮,形成收縮應力,溫度發生大的變化時,混凝土不能立刻產生收縮應力,隨著溫度應力的不斷增加,稍微薄弱的地方會先開裂。通過研究溫度循環時,大體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可以發現:溫度循環次數增多的過程中,房屋的應力松弛率持續下降,可塑性應變不斷變大,面層會開始有細微的裂紋,會對混凝土造成很大的損傷。
3.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要點
房屋混凝土的質量要求和一般的工民建筑的混凝土不相同,其不僅要有強度的要求,還要根據其所在部位以及其工作條件,來滿足抗裂、凍、拉、風化以及抗侵蝕等設計上的要求。
3.1配合比設計
大體積混凝土是由水泥和細骨料、粗骨料和水組成的,施工過程中要根據其結構設計的要求強度等級去選擇。
(1)理論配合比:嚴格按照水泥、細骨料、粗骨料的定義確定的配合比,配合比由粉體(水泥、粉煤灰、骨料粉體)、細骨料、粗骨料、水、外加劑確定,配合比中粉體為干燥狀態、粗細骨料均為飽和面干狀態。
(2)實際配合比:進行配合比試驗時,根據所使用的砂石骨料中的實際含粉量,依照理論配合比折算的實際配合比,配合比由水泥、砂、石子、水和外加劑確定,配合比中活(惰)性粉體為干燥狀態,砂石為飽和面干狀態;一般分為實驗室配合比試驗階段的實際配合比和工程現場的實際配合比。配料時首選膨脹性能好的水泥,選用低堿或無堿砂料,以保障混凝土的強度。
3.2試拌
原材料性能監控是大體積混凝土生產質量控制的關鍵環節。當原材料發生變化時,需要根據材料變化調整實際配合比。對于原材料變化較小時,可對配合比進行微調,經過現場試拌合格后即可使用;對于原材料變化較大時,需對配合比進行試拌復核,合格后方可使用。經大體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得到的混凝土配合比,以及因原材料和生產條件發生變化調整后的混凝土配合比,在投入正式生產前必須進行試拌復核,復核通過后方可應用于正式生產。混凝土的攪拌方法有多種,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使用攪拌機來拌制混凝土。
3.3 混凝土振搗
大體積混凝土振動必須保持嚴密性,振動時如需移動振桿,其半徑要小于400mm,且需插深50mm以上,保證均勻的振實,切不能出現遺漏的狀況。分層混凝土在完成二次振動后,再澆筑下一層確保合攏,兩層之間的連接處要加強振動,振動工作要到位。
3.4混凝土的澆筑
混凝土的澆注也常常和地基開挖和處理以及部分的安裝工程發生交叉,并且因工種及工序繁多而相互干擾。混凝土澆筑時應保證間隔時間在2小時以內。在澆筑過程中,泵管會被頻繁移動,使下面的混凝土在上面混凝土初凝前被覆蓋,其澆筑的高度不得高于五十厘米。
3.5后澆帶的施工
受溫度應力以及徐變影響,混凝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裂縫,施工縫即后澆帶的設置至關重要,首先需要做鑿毛處理,處理干凈浮渣以后再進行澆筑工作,然后等到其兩側的結構完成施工以后,其上部主體結構完成六十日以后, 在混凝土進行澆筑時,采用優質的混凝土,并向其中添加適量的不會影響混凝土性能的微膨脹劑。對后澆帶澆筑時需要不斷灑水,以嚴密有效地連接新舊混凝土。此外,澆筑時應該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順序,并且是逐級推進的。
3.6 混凝土施工技術措施
對于施工過程而言,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施工操作必須嚴格按相關規范要求進行,不能隨意踩踏已澆筑的混凝土,也不能放置模板等材料在混凝土上面,這樣混凝土的強度無法保證;二是科學合理的進行施工工序。如對于混凝土中的澆筑工序而言,澆筑工作要注重分層、分塊,以保證足夠的散熱;第三、正式澆筑前,要對基層和模板澆水。另外,模板拆除時間要足夠,按順序拆卸;;四是振搗時,要振搗充分;五是對于混凝土養護工作的起步時間不能過晚,養護周期要求也很高,養護時間越長能夠保證混凝土剛度。
3.7加強混凝土的養護
對于混凝土養護工作是否到位,以及后續投入應用的具體溫度與濕度,混凝土的徐變、收縮等各方面變形程度有著重要影響。為了減少內外溫差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混凝土抗力強度,需要加快混凝土內部水化作用。因此,需要提升養護溫度,加大混凝土所處環境的濕度,降低徐變與收縮變形。在砼澆筑完成以后,在表面使用鐵抹子加以收光,然后用木抹子加以搓毛。于終凝之前多次進行抹光,并且需注意要及時對收縮的裂縫加以恢復,預防變成永久的裂縫。在砼澆筑完成后的十二小時里,用塑料薄膜覆蓋,使混凝土保持溫度和濕度,在三天之后將側模拆掉。
3.8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培訓
增強施工人員的責任,在工程進行過程中要進行良好的培訓和監督,通過培訓來增強施工人員的施工能力,提升責任意識,使得施工人員能夠在施工中按照操作標準科學規范施工,以使每個環節完全負責到人。只有提高了人員責任感,才能為基礎施工的質量和安全奠定基礎。
4.結束語
總而言之,目前建筑施工中經常會用到建筑材料,其施工質量控制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因為施工方法不正確,大體積混凝土在實際應用中經常出現裂縫,施工質量得不到保證,工作效率緩慢,無法充分發揮大體積混凝土在房屋工程施工預設的效果。因此,要增強大體積混凝土房屋的質量,改善房屋施工技術,選擇適宜的施工手段,解決房屋疲勞破壞下溫度應力帶來的損傷,提高施工的質量和效率,豐富施工的技術內涵,從而防止房屋的結構和使用受到影響,使房屋施工滿足預期的效果,充分挖掘房屋的潛在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艷麗,潘家軍,高盼.砂礫石墊層料與混凝土面板接觸面特性的大型單剪試驗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9,41(08):1538-1544.
[2]左永振,吳俊杰.碾壓式大體積混凝土心墻壩應力變形特性分析[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9,25(03):44-49.
[3]饒錫保,林豪.粗集料對大體積混凝土高低溫性能的影響研究[D].長安大學,2019.
[4]文朝維.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要點分析與質量控制的探究[J].住宅與房地產,2018(5):157.
[5]劉偉.關于房建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要點分析與質量控制的探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7(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