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立亮
今年初夏,我和十幾個“他鄉遇故知”的同鄉摯友,懷著滿滿的故鄉情節,相邀回故鄉重溫兒時的美好時光。我們驅車,大約行駛一小時四十余分鐘,翻越數不清的綠水青山,終于到達了被綠水青山層層環繞的地方,即生我養我的小山村——坳下村。
莒溪鎮是浙南溫州市最著名,最有魅力的小鎮;坳下村又是莒溪鎮的掌上明珠。如果把莒溪鎮大峽谷譬喻成一個朝天暢開的巨型貝殼,那么坳下村,就是一顆閃閃發光的珍珠,鑲嵌在谷底。她會為整個大峽谷帶來輝煌與繁榮。
一進村西的山口,不用開車窗,似乎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甘甜的空氣撲面而來,頓覺心曠神怡。清新的空氣,像被洗過一樣,纖塵不染,陽光下透亮透亮的。車慢慢地行駛著,我們首先聽到的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山間泉鳴,“叮叮咚咚……”,或酷似珠璣、環佩、玲鐸的撞擊聲,或宛如琴瑟鐘鼓的彈奏聲,空靈悅耳,令人陶醉。下車后,我們沿著山澗小溪兩岸向東而去,清澈見底的溪流中有無數戲水的小魚,在水面上,閃爍著點點銀輝,恰似秋夜晴空中點綴的繁星,使人們感到特別的愜意,潭瀨里淺紅色的小蝦,搖擺著自己矯健的身姿與群魚為伍;橫行的蟹,收起它的八跪二螯,在潭底的石塊上和水草間,靜靜地小憩。觸景生情,這不由地讓我聯想起了前幾天我請書法大家張作龍先生為我書寫的一幅書法對聯“水清蝦自巧,官清民自安”。溯澗東眺,極目之處是縹緲的白云山;轉身西顧,麒麟山蒼茫如海;南瞻九峰山,聳峙險峻;北望棋盤山,雄峻突兀。方圓幾十里群山疊翠,奇峰崢嶸,大勢磅礴。有道是“地靈人杰”。坳下村毗鄰就是紅軍澗、紅軍寮、紅軍坪。當年紅軍曾經隱蔽于此,操練、修整、燒飯,與國民黨反動派巧妙周旋與崇山峻嶺之間,打了數不清的勝仗,并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是最早的紅色武裝割據政權——最早的革命老區之一,是粟裕、劉英等先烈出生入死戰斗過的地方。
當年,坳下村很多人參加過粟裕將軍和劉英書記領導的挺進師。從此培養出無數優秀的共產黨員和黨的骨干力量。他們為黨的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這是“老區”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我黨歷來重視“老區”的發展建設,關心“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尤其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強調了人與自然為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則亡。當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時,自然的回報常常是慷慨的,可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自然時,自然的懲罰必然是無情的。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習主席,“兩山”的重要思想,不僅適合浙江省,也適合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整個環境發展的總趨勢,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點,系統地剖析了經濟與生態到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規律,深刻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深刻的內涵。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兩山”的重要思想也被認真貫徹落實。省委提出了“八八戰略”,溫州市蒼南縣兩級黨委提出了創建“六個浙江”的奮斗目標,莒溪鎮提出了“1+5”個工程規劃。幾年來,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兩山”理念做文章,把科學理念化作實際行動,層層抓落實,加強環境的綜合治理與生態的修復工作,重新恢復綠水青山。特別是近年來,浙江省大力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邊三化”行動,“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等項工作,對破壞了的環境進行深入廣泛地整治,擦洗了浙江大地上的污垢,使浙江大地重新換發生機和動力,優化美化并重塑了綠水青山。
浙江全省在落實“兩山”理念工作中,走在了全國的最前頭。現在的浙江大地滿目綠水青山,令人流連忘返。“美麗風光變身美麗經濟,生態紅利催生自覺行動”。如今“十年磨一劍”,經過多年實踐,“兩山”的科學論斷引發生態紅利和生態的良性循環,在浙江的大地上引發了氘氚劇變的強大正能量,特別是在綠水青山中受益的莒溪鎮老百姓,由最初的“要我做”變為“我要做”,迸發出巨大的生態自覺性。莒溪鎮人民和全省人民一樣,把美麗的家園,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底線,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不斷完善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之間的辯證關系,徹底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
人可以改變環境,環境也可以改變人。“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良性循環,無窮無盡。如今莒溪鎮白墻黛瓦,一塵不染,村里村外見不到一片廢紙和一個煙頭。生態紅利進一步催生了生態自覺,農村臟亂差的生活陋習,公眾恣意破壞山水植被的行為得到了徹底改變,使整個社會環境,不僅體現出自然“山水和諧,而且體現了人與自熱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心靈與心靈的和諧,身體行為與心靈意識的和諧。”
近年來,莒溪鎮黨委,根據莒溪鎮的具體情況,實事求是提出了“1+5”工作目標:分別是鑄造莒溪鎮鐵軍;實施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農村污水治理工程;莒溪大橋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這與省黨代會提出的“八八戰略”和“六個浙江”目標完全一致,是上級黨委精神的細化、量化和具體化。莒溪鎮將以省第十四屆黨代會精神為指針,秉承浙江精神,緊盯“1+5”工作目標,創新干部管理,轉變思想觀念,鑄造莒溪鐵軍;領導班子要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凝心聚力,共建全新局面;打造一流班子,帶一流隊伍,創一流業績。讓那億萬斯年前,燕山旋回劇烈的火山運動和復雜的地質構造形成的莒溪大峽谷自然景區所蘊涵的像火山噴發一樣的巨大能量和魅力,爆發出來,譽滿海內外。莒溪人民絕不辜負上天賜予的這方風水寶地,更不辜負這片紅色土地上的先烈們和勤勞善良的百姓。全鎮的共產黨員們,任重而道遠,快馬加鞭吧!我們的這方式水土將更加風生水起前景將無比燦爛輝煌。
談到這里,撫今追昔。讓我油然想起了二十幾年前,我離開家鄉時的情景:那時候,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像很多年輕人一樣,認識不到家鄉的美好,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只有遠離家鄉,才能找到幸福。就像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種現象“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于是乎,就出現了一種不和諧的現象:年輕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有的甚至帶去了孩子, 而村里的學校再也沒有過去那美好的朗朗的讀書聲了,村上只有一少部分老、弱、病、殘留守。就算他們過年過節偶爾回家一趟,也是造成全國交通堵塞的罪魁禍首。他們匆匆忙忙地趕回家鄉,然后是睡大覺,打麻將,賭博成性,還有吃喝玩樂……然后又匆匆忙忙地離去,不能給原來寂寞的鄉村帶來一絲一毫的正能量。故鄉的老弱病殘并不喜歡這種現象……田園怎能不荒蕪,村莊怎能不凋敝。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都出現過,不是某一城一地。鄉村里的人們紛紛涌向大城市,使得很多大城市人滿為患…,那年月,人們好像中了邪,急功近利,物欲橫流,什么博愛、仁義、禮智信、孝親尊師等傳統美德蕩然無存。——故鄉孤獨,故鄉寂寞,故鄉衰頹,故鄉可憐,奄奄一息的故鄉,誰來拯救?!我多次站在荒蕪的山崗上,為我的故鄉招魂!
還記得早在五十年代,毛主席曾經為江南多地大規模爆發的血吸蟲病,而撰寫了一首詩《送瘟神》中這樣描寫“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千村薛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這首詩寫得是當年災情的真實寫照,不是毛主席的個人藝術夸張。當年的災情“千村薛荔”,“萬戶蕭疏”與“改革開放”初期的鄉村人口外流,造成“農田荒蕪”,“農村凋敝”不能相提并論,前者是天災、是不可抗力;而后者是人禍、可以通過人們的努力而改變。雖說這種現象已經得到控制,但扔不可小覷。它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較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凡事習慣向外攀緣,不喜歡在內心求證。釋迦摩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在《法華經》中講過一個對現實頗有指導意義的故事: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身懷價值連城的珠寶,卻渾然不知,到處流浪乞討,一直到他年邁的時候,偶爾遇到幼時的朋友力人告訴他:“在你的身上,有一顆傳世珍寶——夜明珠。你本來可以窯可敵國,過上帝王一樣的生活。可你現在還在浪跡天涯,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
佛陀講這個故事,原本是佛要告訴弟子們及蕓蕓眾生,自性中皆具有佛性,只要堅持自己身心的修為,不要向外緣尋覓,都可以成佛。受這個故事的啟發,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們的祖先或大自然留給我們的綠水青山也包括純樸古老的美麗鄉村,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正像習主席反復告訴我們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要我們熱愛和堅守足下的故土安土重遷,并遵循大自然的生態規律,即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就可以達到擁有“金山銀山”,享受幸福美滿的生活,不用“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現在不是那個民不聊生的年代。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五十年代的“千村薛荔”的歷史與現在的“農田荒蕪”,何其相似乃爾。過去的“萬戶蕭疏”,是因為“瘟神”的作祟,而現在的“瘟神”又是誰呢?!
今天,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習主席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正確理念,把已經污染和正在污染的綠水青山再恢復過來,把忽視環保的理念扭轉過來,把破壞環保的“瘟神”教育過來,把美麗的綠水青山歸還給人民,遺留給后代子孫。別再透支后代子孫的財富,別斷送千萬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打下的江山,別斷絕子孫后代的后路。嗚呼悲哉!不辱使命,不忘初心,向“老區”人民學習。“老區”的人民最美,他們最積極,最有智慧,他們總是在最重要的歷史關頭,挺身而出,做出表率,充當先鋒模范。在中華民族最黑暗的風雨飄搖的歲月里,他們非常明智地選擇了共產黨;在大革命時期,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隊伍;在現今的“民族復興”“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他們又一次選擇了共產黨的“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的方針,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正確理念。我相信,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和“兩山”理念的實施,偉大的民族復興和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我的家鄉莒溪鎮的人民會不負眾望,像當年參加紅軍一樣,積極踴躍地走在時代的最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