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鹿
【摘 要】本文在閱讀前輩文章書籍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并描述了山東菏澤地區民間歌曲《包楞調》的起源、特點、調式曲式結構以及演唱方法。全文通俗易懂,可以幫助初學此曲的朋友全面的了解這首作品,以及歌曲的一些演唱方法和注意事項;也可以幫助第一次接觸民間音樂的朋友了解我們祖國博大精深民間藝術的一隅,進而引起更多聽眾的對民族聲樂藝術的關注。
【關鍵詞】中國民歌;起源;花腔;倚音“白”和襯詞“楞”;調式;曲式
1982年,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彭麗媛女士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了一首節奏明快、曲調新穎、俏皮幽默的民族歌曲,這首歌曲不僅表現出了山東人的自然淳樸,也展現出了他們的熱情潑辣。歌曲本身的魅力加上春晚引領時代的力量,一時間這首歌曲紅遍大江南北,隨后還多次出訪在北歐諸國演唱,這首歌也很快被改編成成合唱歌曲、古箏曲、二胡曲、鋼琴曲、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這是大家對這首作品的最初印象,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聽到的《包楞調》并不是原本的民間小調,而是音樂家們在吸取民間音樂養分的基礎上記錄并有所改編的藝術作品。
一、《包楞調》的起源
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著五千多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歷史的東方古國。在這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歷史長河中,各族人民留下了許許多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便是光輝燦爛的精神財富之一。自古以來,人們用音樂這一形式反映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愛憎、抒發內心的感情。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沉淀以及歷代音樂工作者的奉獻,形成特有的民族聲樂,沉淀出數量浩瀚的民歌曲目。《包楞調》又叫《包楞戲》,由于歌曲結尾有“緊包楞”的襯詞,所以取名《包楞調》。《包楞調》屬于擔經——是在甄城縣流傳了約有一千余年歷史的民間藝術,是佛教音樂與本地傳統民間藝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民間藝術形式。
歌曲原詞有六十四段,暗含了道教的八八六十四卦之意。歌詞題目由“晴空明鏡,松峰鳳鳴,星亭清靜,景動風輕”構成。詩的每個字組成四段詞,共六十四段。歌詞的格式嚴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點紅,第三句是組詩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緊包楞,歌詞內容廣泛:春夏秋冬、風云雨露、山水花草、名勝古跡、飛禽走獸、日月星辰、君王賢士、文官武將、公子小姐、天仙神怪、琴棋書畫、格言哲理、土特產品、鄉土民情、成武古跡等,猶如一副史詩畫卷。
“緊包楞”在當地方言意思為緊緊相連,正好溫和了歌詞的嚴絲合縫,這就不得不感嘆中國文學與中國民族聲樂是相生相成的,中國民族聲樂與中國文學千絲萬縷的關系。有文學的地方就有聲樂,有聲樂的地方就有文學。詩是詩,歌是歌。詩是讀的,屬于視覺藝術,歌是唱的屬于聽覺藝術。詩的情緒含蓄委婉,以文學美為首要;歌的情緒直抒胸臆,以音樂美為首要。
1962年春,由魏傳經和孫嘯天將曲子記錄并整理,形成了后來大家熟知的民族歌曲《包楞調》,又名《太陽一出滿天紅》,成為了山東菏澤地區的代表性民歌,歌曲從曲風到語言極具當地地域性。這首歌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定位該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
二、演唱《包楞調》
國外音樂界認為只有歐美才有民間花腔,而《包楞調》的問世徹底填補了我國聲樂史上民間花腔的空白。
說到花腔,這首歌曲里花腔的運用并不完全像歐洲花腔那樣展現過于完美的共鳴腔音色,而是結合科學的方法,適當將聲音位置靠前,形成明亮而又單純的音色,也是這首歌的獨特之處。歌曲中的“白楞楞楞……”的不斷出現,起到了擴充結構的作用,充分體現了民間創作深入淺出、樸實無華的美學原則。“白”在當地方言中不能讀“bai”,而是讀“bei”,并且要加入倚音的元素,快速輕巧的下滑,這樣可以加強語意,韻味十足。而數個襯詞“楞”的貫穿則是該歌曲的另一特色,全曲顯得歡快而幽默,表現了山東人熱情開朗、豪放潑辣的個性。在演唱時首先注意情緒,從思維到氣息再到咬字,要保持夸張興奮的狀態,這樣從氣場上給自己以動力,才能臨場不亂,游刃有余得表達歌曲所需傳達的意境。
其次是要注意舌頭的力量,在要求交代清楚每一個字的同時做到強弱對比明顯,聲母咬得快而清晰,韻母歸韻要夸張,每一個“楞”字唱完都得重新再咬下一個“楞”字,字字劃斷,絲毫不能偷懶。
再次,需要輕巧的換氣機能,要表現出活潑、輕快、動感、清脆、靈活、婉轉且特富有彈性。如第一句:“月亮地兒那個出來了,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和最后一句“大姐來唱罷了緊那個白楞姐來,送給二姐緊那個白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楞……”都需要花腔的技巧將高音甩出來,其中“出來”的“來”和“唱罷了”的“罷”字就需要要同時運用倚音和花腔的方法唱一個很高的下滑音,其中的“楞”字則往往要甩出來。上面列舉的兩句每句都分別有兩個小的高潮,需要唱出后一浪高過前一浪的層次感,收尾的“楞”字一定要唱的輕而短,收得干凈利落,整首歌曲像穿起來的一顆顆晶瑩的珍珠,這樣才能表達出歌曲應有的韻味。
歌曲的最后一句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總結,高音花腔的長音后緊跟輕巧簡明的結尾,進一步加強歌曲風格的渲染;另一個版本則是弱結尾,讓觀眾在聽完前三段明亮的音色后,悄悄的一字一頓的結束,給觀眾意猶未盡的感覺。
聲樂演唱,不僅僅是一種聲音形象,也是一種視覺形象。優秀的歌者,在聲樂演唱中其聲、形是合一的,包括面部表情、呼吸、眼神、身段姿體、儀態等等都是與演唱本身是統一的、協調的,這一切都共同為表現歌曲內在情緒而做好準備。尤其在這首表達山東人民豪邁熱情性格的歌曲,更是要仔細琢磨歌詞涵義和曲調節奏,將應有的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準備演唱的時候,做到“情深意濃”;在演唱過程中,達到“神形兼備”。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
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生活節奏不斷變快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音樂和娛樂形式不斷充斥著我們的感官,有的人認為傳統民間音樂已經過時了、落伍了,然而在追逐新鮮事物的過程中,我們卻往往丟掉了自己最淳樸的東西,猴子搬玉米的故事也在不斷的上演。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了解甚至熟知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音樂,將我們中國自己的民族音樂發揚開去。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意思是說民族大眾的東西才有時效性,才會被老百姓認同,流通才有生命力,比如我們的民族品牌,像絲綢錦緞、陶瓷、茶葉等,都是老百姓用了說好,再向外推廣,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許多偉大的音樂作品都是在西區民間音樂的養分中誕生的,如趙季平先生的《紅高粱》、《黃土地》、《大宅門》、《水滸傳》、《喬家大院》等等。我認為,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我應該更進一步繼續傳承發展傳統民歌,讓更多人熟知和喜愛。
四、結語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中國民族聲樂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中國民族聲樂是中華民族共同交融、創作的藝術成果,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包楞調》是中國民間音樂的一朵奇葩,絢爛得綻放它獨有的魅力。它的傳承幫助世界了解中國的民間音樂,了解中國山東的“花腔”藝術。作為一名民族聲樂的工作者,我必須多多了解這類民間改編歌曲,多練、多唱、多想,在前輩耕耘的基礎上進一步讓更廣大的群眾了解并喜愛我們中國自己的聲樂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