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敏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呂楠的《被遺忘的人—中國精神病人生存現狀》這部作品,從1989年到1990年,呂楠對14000名精神病患者進行拍攝與面對面采訪。在采訪的過程中深入的了解精神病患者的身世,家庭背景,以及病發原因,以及對精神病患者本人與家屬的影響,進行記錄。在呂楠所拍攝的照片中,他將精神病人的喜怒哀樂,生活狀況,活生生的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讓人們知道精神病人其實和所有的人都一樣,他們也有正常感情,使人們從對精神病患者的想象中走向真實。這些照片發表后,迅速的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耗時兩年才完成的作品,在觀看時對我們的視覺有著強烈的沖擊,在照片中,我們看不到精神病患者的痛苦與慘狀,而是真實的還原了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狀態,讓大家知道了精神病患者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盡管精神病沒有想象中的可怕,但是精神病與其它的疾病不同,它們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同時因為精神病的復發率高,并且對精神病患者的心理也是很難掌握的。在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中,精神病患者本身會受到長期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折磨,同時也會增加家屬心理及經濟負擔。而處于康復期精神病患者,我們對其進行康復期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幫助精神病患者正確了解精神病,同時幫助其改正自身的一些不健康的想法,以及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防止精神病的復發。那么精神病患者對自身以及社會有哪些影響?要如何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期的健康教育呢?
1 精神病患者對自身及社會的影響
截止到2019年8月30日,共有重癥精神病患者1600多萬人,而且還有很多的輕癥精神病患者。并且有42.7%的患者能按時的進行服藥,使其病情沒有再繼續加重。精神病會終生影響患者的行為,思想,以及情感,并且復發性較強,對社會有一定的危害性。隨著現在學習,工作,生活的壓力逐漸增大,以及感情刺激,使精神病患者的數量每年都持續上漲。根據國際衛生組織對全球15個國家的精神病患者進行數據調查,發現每年因精神病而死亡的人數占據總死亡人數的20%。根據這一個數據結果顯示,精神病已經成為了亞太地區第二大健康問題。
2 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
2.1 恐懼的心理
在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往往會出現恐懼的心理,康復期精神病患者會害怕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病情復發,給身邊人帶來影響,也擔心因長期服用藥物,對生理或腦部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幫助患者分析導致其病發的根源在哪里,讓其能正視自身的病情,并且吸取教訓,強化患者的自身素質,減少病發的幾率。同時要謹遵醫囑,定期的進行檢查,按時合理的進行服藥,避免因為長期服用抗精神類藥物而對身體帶來的損害。
2.2 自卑感
在康復期的精神病患者因為其思想已經逐漸接近正常,這個時候患者就會意識到自己與正常人不一樣,而且因為精神病的特殊性會讓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對于一些精神病復發的患者,其自身的自卑感會更加強烈。通常自卑感較強的康復期精神病患者,會遠離人群,獨來獨往,不愿意與人接觸,心理會變得非常的脆弱與敏感。會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出輕生的行為。所以醫護人員要對其進行心理安慰,并幫助患者重新建立與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的溝通,讓其身邊的人能正確的了解精神病,并了解患者的病情。讓康復期精神病患者身邊的人能理解他,接受他,從而為患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讓其能快速的融入到社會中,有效減少精神病的復發。同時醫院還可以與當地的宣傳部門進行溝通,定期推送一篇關于心理健康的文章,讓更多的人能正視精神病人,給其更多的寬容與關懷,從而減少精神病患者的自卑感。
3 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交健康教育
3.1 增加康復期精神病患者自信心
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精神病,并對自己的病情進行了解,樹立自信心,讓其知道自己有能力去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可以指導其進行適量的運動與娛樂,比如組織他們進行打球,下棋等。同時還要對患者生活能力進行鍛煉,如打掃衛生,整理床鋪等,還可以組織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去幫助一些自理能力差的患者,這樣能有效的提高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樹立其對生活的自信心。
3.2 增加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交教育
增加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交教育,其目的主要是讓患者出院后能更好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從容的面對各種問題。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訓練中,醫護人員可以模擬老板或售貨員,讓患者模仿員工或顧客,從而進行交流,增加康復期精神病患者的社交能力,為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出院能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3.3 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很多精神病患者,以及病情復發的精神病患者都與其家庭有很大的關系。很多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家人會因為其有過精神病史,就會將其一直保護在他們所認為的安全范圍內,不讓其做任何的事情,也不讓其與除家人以外的人進行接觸。這些行為其實都是錯誤的,因為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的健康教育,是讓患者最終能以“正常人”的狀態融入的社會中。并且要讓患者自行料理日常生活,讓他們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勞動,比如:打掃衛生,做飯等,并且要增加患者與親人,朋友的溝通與交流從而使其再次融入到社會生活中,以健康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生活,減少精神病患者的復發。所以在對康復期精神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也要對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從而幫助患者在能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
4 精神病患者的防復發健康教育
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健康教育中,相關的醫護人員要將其出院后藥物使用方法,藥物作用,副作用,相關衛生知識,以及注意事項,進行整理歸納,并將其以書面材料的方式進行記錄,然后交給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在康復期精神病患者出院時,要對其家屬進行強調,一些適合患者自身的建議與生活方法,同時告訴家屬要嚴格監督患者服藥,并且按時的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同時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日常情緒,在發現患者情緒出現較大波動時,要對其進行心理安撫,或尋求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