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茂源
摘 要:謝赫提出中國古代美術品評畫作的標準和美學原則,所謂“六法”,最早出自南齊謝赫的著作《畫品》中“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關鍵詞:謝赫六法;影像;書畫
一、傳統繪畫中的韻與味
對于傳統架上繪畫或者國畫進行評論的標準首先要從“氣韻”開始探討。真正打動人心的畫作應該是講求“氣韻生動”,氣為虛,韻為和,氣韻就是要達到氣的律動調和,是多種元氣調和出一種傳神,曼妙的藝術品味。由此推斷而出,“韻味”的講究,從字面合成來看,是多種“味”的集合,“味”是一種內在審美體驗,這里的“味”已經脫離味覺上的苦辣酸甜,反而上升到思維對藝術作品的高層次體悟,而“韻”更是一種內在審美形式的表現,“韻”和“味”相輔相成,兩者的審美趨勢是統一的,范溫對韻有一段生動的論述:“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韻”就是要有深遠無窮的“味”道。在數字媒體藝術中,影像創作的過程仍然需要體現“韻”和“味”,由此,我認為,無論何種藝術形式,都需要從氣韻生動開始起步,所謂定調子要定的準確,想要盡其美,首先要從氣韻開始展開探索。
二、影像藝術中的韻與味
通過豐富的影像創作經驗,我認為在影像中,起到定調子也就是體現氣韻生動的主要元素就是光影的運用,在影像中光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元素,影像由光影構成,也可以由光影表達。在這個虛擬的維度中,光與影自身也可以作為一種藝術媒介。比如人的情緒與情感,可以直接通過光影的不同形式表現在現實空間中,利用投影設備將影像先置入現實之中再與真實的自己疊加、解構加以闡述,達到一種超現實的效果。情感如同光影,二者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其聯系在于都具有抽象性,且都需要一定載體才可以呈現。情感可以借助光影呈現在空間中,而光影需要賦予情感才具有藝術性。大量查閱資料并結合自身感受,研究如何運用不同形式的光影將情緒轉化成不同畫面,并多次實驗光影與情感如何產生聯系又如何在空間中發生關系才能帶來視覺美感。由此,通過光影與情緒之間相互轉化而體現出影像作品中的“氣韻生動”。
早期的視頻投影裝置投射的影像圖像質量并不盡人意,但還是能夠通過光影的形式將影像與空間搭建起關系,20世紀70年代初,基斯·索尼爾反而利用了早期單色視頻放映機的缺點制作了《視頻墻投影》[1]、此類的環境視頻作品,我認為利用光影的形式表達影像作品,畫面質量并非最重要的元素,而是在于光影的形式及其塑造的氛圍給觀眾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彼得·坎帕斯制作了一些列投影視頻裝置,這些作品充滿了參與性與雕塑性,《陰影投射》,參觀者的投影圖像與他們自己的影子一致,這就豐富了作品的維度,單純的影像表現觀者影子的效果就缺乏了光影投射觀眾參與的互動性及空間性,由光影將影像與空間搭建關系,更容易使觀眾沉浸于作品之中,坎帕斯用簡單的方式,將視頻圖像、投影技術與影子結合,給觀眾帶來新的感官體驗。
比爾·維奧拉說過:“真正的原材料不是攝像機和顯示屏,而是時間和經歷本身;工作的真正地點也不是在屏幕之上,亦或房間的墻壁上,而是在看到它的人的心靈和大腦里”。在影像創作中,充分發揮光影投射的作用,將光影與影像進行反復多次結合,雖然最終效果還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現,不能夠給觀眾光影融入空間的沉浸式體驗,但是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通過光影影像的結合,同樣能夠感受到光影所傳遞的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2]。
三、傳統與當代藝術中韻味的聯系
所謂“氣韻生動”我認為就是能夠讓觀者在藝術品之中感受到情感的傳遞以及情緒的表達,能夠體味到數字媒體藝術與架上繪畫都要著重研究的“韻”與“味”的關系,在展覽空間中,無論是畫作還是影像,或是裝置或是沉浸空間,首先映入觀者眼簾的必定是作品的形式,通過藝術品的形式,讓觀者能夠感受到藝術品所帶來的韻味,即在數字媒體藝術中,能夠感受到作品所帶來的直觀感受,作品能夠具有“韻味”,才能夠提高作品審美的層次,成為藝術品的創作過程中,要先做到氣韻生動,才能夠真正的被成為一件藝術品,否則在空間中的靜態裝置或者影像作品,與美術館之外的擺件以及短視頻app中的快餐視頻并無兩樣。
光影的加入,給了數字媒體藝術新的維度,打破了現實與虛幻之間的界限,使得作品形式突破了二維觀念的束縛,在某種意義上能夠真正的與參與空間融合,同時通過對光影的研究,光影通過光的強弱、顏色以及光影的形狀都能夠對無論是影片或者沉浸空間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當一件作品具有了情緒表達,我認為,作品形式的重要性已經退居于其次,例如很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直接將成品搬入美術館,賦予其情緒與觀念才能夠稱為一件真正的藝術作品,當一件傳統的架上繪畫、當一部由光影參與創作的影像、當一個由光影傳遞構建的沉浸式空間發生在美術館或者展覽之中,首先給觀眾帶來感受的就是“氣韻生動”,首先要能夠打動到觀眾,才能夠讓觀眾感受到這件作品或者這個空間的情緒傳遞。氣韻生動作為整個作品發生的第一個要討論的首要對象,要想使得作品更加精彩,其他五法也仍然重要且必要,但如果氣韻不能做到生動,那么其他步驟做到極致也只能是藝術家對自己單純的表達,通過藝術自我發泄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錄像藝術史》【英】克里斯·米-安德魯斯譯者:曹凱中/劉婷/張凈雨中國畫報出版社2018-7年版.
[2]李明昱.光影視角下影像的倫理傳遞問題研究[J].電影文學,2017(0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