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耕
眼下,炫是一種時尚。不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將自己的愛好、特長乃至生活等等不遺余力地放到網上、微信、微博中去,博取人們的眼球、點贊、打賞。
對于社會上涌現出的新奇表現,我一貫是既不趕時髦,也不反對,保持平靜的生活,偶爾還點擊瀏覽一下。不過,對于這個惹人的“炫”字,還是頗有點看法的。
炫是什么?字典釋義:炫是異常明亮或者明亮和變幻的意思,形容一種展示的狀態,一種帶有點夸張或者不同于尋常的展示狀態。
一次,跟幾個老同學聚會約在一個茶館喝茶,閑聊的空當有同學拍了幾張照片,陽光灑在精美的器具上,美極了。大家都在曬照片的時候,有個女同學卻捂著手機不敢發,她說上次在單位洗手間不小心聽到同事說她總是曬美景、曬美食,什么高檔發什么,語氣不善,最后有個人還不屑地下了定論,“她就是炫耀啊!”
坦誠地講,炫,如同火一般只是眼前一晃(見辭源:炫,形聲。從火,玄聲。本義:晃眼),短暫不長久。人只有經歷過了,才會深深懂得這般道理。有句話說:“小時候,快樂很簡單;長大后,簡單很快樂。”越是正值年輕力壯的人,越是想迫不及待地證明自己的成功,全身名牌似乎才是成功的標配。當一個人做到不再需要錦衣貂裘來粉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時,方才算是真正領略到了人生的意義。
炫,不能瞎炫。許慎早就說過:“炫,爛耀也”。就拿名噪一時的郭美美來說吧,她炫富,把自己擁有的名貴財貨一一拍照上網,秀給她所不認識的網民看,結果引來公憤,開啟了一連串的人肉搜索,意外追究出中國慈善團體到底有沒有浪費公眾捐款的討論(因為在照片中展示蘭博基尼跑車的郭美美曾經自稱是“中國商業紅十字會”的經理)。雖然這件事的焦點早就轉移到了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問題上,不過我仍然覺得郭美美那種炫富方式很有趣,很值得細想。它有趣的地方就在于炫耀了這么多昂貴的好東西之后,換來的不是大家對郭美美的艷羨甚至佩服,而是大規模的鄙夷及辱罵。我很好奇,難道郭美美之前完全料想不到讀者的反應?難道她不知道今日一般網民對于炫富的反感?很有可能,仇富與炫富這兩個各走極端的傾向,是同一種心理焦慮的兩種表現,正如一塊硬幣的兩面。

英國流行病學專家理查德·威爾金森和凱特·皮克特在他們那本廣受好評的《不平等的痛苦》中提到:“伴隨著焦慮水平的上升,自戀也隨之上升,二者擁有共同的根源。它們都是由所謂的‘社會評價威脅’的增加引起的。”簡單地說,“社會評價威脅”是一種身份焦慮,把自己的尊嚴完全建立在其他人的評價之上,一天到晚就在擔心人家瞧不起自己。根據這兩位學者的比較研究,他們發現一個社會越是不平等,其成員就越是憂慮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在一個極端不平等的社會里面,大家既會用消費來增加自信,想讓他人看得起自己;也會因為在炫耀性消費面前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被人貶低賤視。
尤其在當今一個開放的互聯網時代,人和人之間的社交成本越來越低;但這也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時代,人們封鎖在手機屏幕背后再難像從前一樣愿意努力去跨越距離觸摸彼此真實的模樣。而社交軟件的確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在人們無法面對面的時刻,至少還能通過朋友圈、微博這樣的途徑去看一看你關心的人都在經歷著什么。如果說炫能夠得到強大的存在感,那么獲取了短暫的存在感后,內心仍是空虛。那些為了滿足一時的虛榮而去炫的人,往往有著被扭曲了的自尊心,這是一種性格缺陷。因為他們深知自身能力有限,而又沒有自信去獲取真正的實力,便只能通過炫的方式來向外兜售自己的存在價值。
于丹曾說:“一個人越炫耀什么,內心便越缺什么。”也許你當下擁有的東西并不能滿足你目前的生活需求,但活在別人的眼光里,便意味著你始終沒有快樂可言。朋友圈里,不乏看到五光十色的小資生活,也許在很多人的認知里,朋友圈里的人,似乎一年四季都在度假,看著忙碌的自己,不由羨煞萬分。其實,別人的實際生活未必如此,或許他們為一次旅游曾奮斗不息,或許他們只是為了記錄或分享生活的點滴。但往往就有人會暗自較勁,并想方設法去炫耀一番,從有這一點想法開始,生活的方向就錯了。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于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致于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慚愧。”與其在虛無的榮耀上想方設法地偽裝自己,不如踏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抑或看幾本好書,那才是一個強者應有的模樣。
“炫”,背后的動機是為了夸耀自己,以期獲取羨慕與贊賞,滿足可憐的虛榮心。殊不知,“炫”如果把握不好,只會令人更加丟丑,甚至為此喪命。
我記得《莊子·徐無鬼》里有一則“搏矢喪生”的寓言:吳王渡過長江之后,翻越一座猴山,群猴看見人來,驚慌地四散逃跑,躲進密密的荊棘深處。惟有一只模樣水靈的猴子,對著眾人搔首弄姿,顯示它靈巧的身手。吳王用箭射它,它敏捷地接過來箭,一副洋洋自得的樣子。吳王冷笑一聲,命令隨從一起發箭,猴子抵不住箭如雨下,慘叫一聲,中箭而亡。
吳王回頭對友人顏不疑說:“這只猴子自恃靈巧,仗著身手敏捷貌視我等,以至于落得可悲的下場。不要以色驕人,恃巧而動,這只猴子的教訓值得記取啊!”
顏不疑深有同感。回國后拜董梧為師,摒棄榮華,謝絕享樂,注意時刻保持謙躬的姿態,國人對他的轉變交口稱贊。
任何行為動作,最為重要是適度。淺薄的人最愛賣弄,真正有學問的人一定深藏不露、波瀾不驚。吳王登臨猴山的時代早已遠去,但以色驕人、恃巧而動的猴魂還在;弄巧成拙的悲劇,每一天都在上演。
我讀過一篇微小說《最大的炫耀》:一老頭騎三輪蹭了路邊停的一輛路虎,正愁眉苦臉時,走過來一個路人。路人問:賠得起么?老頭:賠不起!路人說:賠不起還不跑,等人家來找你啊!老頭欲言又止,最后還是一步三回頭的走了!這時這名路人拿出鑰匙開著路虎走了!
人的一生當中,最大的炫耀,不是你的財富,也不是你的精明,更不是你的手段,而是一種簡單的理解和體諒!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