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全媒體記者 楊秋意 卞瑞鶴 李 蘇 楊鈞丞 通訊員 李國偉 高燕琴

云臺山腳下的網紅橋
2018 年, 修武首次提出了發展美學經濟的思路,開啟了一場美學中國的縣域探索:從一花獨放的云臺山景點美,到由黨建美、城建美、鄉村美、民宿美等一個個美學元素構成的百花齊放的全域美。
山水之間,滄海桑田。 如今,美學早已融入修武發展的方方面面, 成為貫穿這座千年古縣發展的主旋律。 在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一個個曾經貧窮落后的鄉村,也融入到美學引領的發展思潮中,華美蝶變。
白墻黛瓦,院落開放,紅色的大門上,黨徽醒目,“人民至上,共產黨好”八個大字方正端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來到郇封鎮大位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讓人眼前一亮。 走進室內,左側兒童滑梯上方,共產主義畫風的圖案別致新穎,幾個兒童正在玩耍。 正面墻上安置著書架,注明“共產主義者喜歡讀的書”。 室內右邊空間很大,放著桌椅茶幾,空調開放,是村民議事的地方。
然而,去年以前,年久失修的村委大院曾是大位村的一大“短板”。 除了房屋破舊,空間也局促狹小,這樣的辦公場所,不僅影響村容村貌,還影響群眾的心情。 在村委會辦事,顯得沉悶壓抑。
該村32 歲的黨支部書記崔磊磊, 見證了黨建美學發揮的作用。“設計上,按照‘開放、共享’的理念,并盡可能地加入美學元素,拆掉圍墻和大門,讓村委會成為一個公開透明的辦公場所, 同時讓群眾盡可能了解村干部的工作情況, 進一步拉近干群關系,增加凝聚力。 ”
崔磊磊說:“現在, 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成了村里一道亮麗風景線。 每天早上8 點半開門,晚上9點關門。 除了辦公說事,群眾可以在這里讀書、學習,或者休閑、娛樂。 ”
黨建美學,在大位村“秀出”了親和力。 最難能可貴的是,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成后,村民參與村務管理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去年,一下子有44 名年輕人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建成一年多來, 大位村在文明和諧的氛圍中穩步發展,清欠了村內債務,新增了扶貧產業,村集體經濟大幅增加,村里貧困戶由一年前的13 戶變為現在的3 戶。村里的貧困戶,只要愿意,都有活干、有錢賺,沒有勞動能力的,扶貧政策來兜底。
“國家的政策真是好啊,我們要有良心,什么時候都要感恩。 ”65 歲的貧困戶崔干由衷地說道。他的腿有殘疾,孩子有智障,村里給他和老伴都安排了公益性崗位, 收入雖然不高, 但可保安穩度日。
焦作市委常委、修武縣委書記郭鵬告訴記者,美學在修武已經推動了4 年,2016 年,修武率先將黨建美學理念引入基層黨建,按照去衙門化、去官僚化、去刻板化的要求,將全縣187 個村級活動場所打造成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新時代黨建綜合體,融洽了干群關系、促進了脫貧攻堅。
“云上院子”位于修武縣金陵坡村,是一個坐落在高山之巔的民宿。 僅聽其名便知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而它其實是由該村一個廢棄了20 多年的學校改造而成。
“石頭墻、石頭房,炊煙裊裊農家糧。 ”沿著蜿蜒的山路來到“云上院子”,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院內萬壽菊芳香四溢,古樹名木枝繁葉茂,曲徑通幽處,樓閣亭榭若隱若現,一棟棟設計精巧的民宿坐落其中。
“因為是廢墟,我才看上這里。 ”來自江西的建筑設計師彭志華信奉“不破不立”,他深入金陵坡村考察后,決定將自己的作品選在這里。 就這樣,“云上院子”應運而生,貧窮落后的金陵坡村也由此得以“重生”。
因為坐落在大山中, 金陵坡村偏遠落后, 交通閉塞,村民收入微薄。 美學經濟成就了“云上院子”,“云上院子”喚醒了金陵坡村。

七賢鎮孫窯村電商直播小院
現在,“云上院子” 已成為城里人尋找鄉愁的理想去處,千元以上的客房在網上供不應求。 彭志華還流轉金陵坡村民及貧困戶200 多間廢棄石屋, 規劃打造金嶺坡藝術小鎮,帶動周邊村民及貧困戶100 多人就業。 2020 年又投資396 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建設“云上院子”文創區,帶動8 個深度貧困村497 戶貧困戶增收。曾經生活在貧窮之中的金陵坡村民,意想不到地吃上了“藝術飯”,日子越過越紅火。
八百里太行,最精華的地方在修武。 雄偉壯麗的云臺山,讓修武擁有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美學+旅游+扶貧”的發展理念,相繼將一個個沉睡已久的山村喚醒,“云上院子”只是一個縮影。截至目前,修武縣首批36 個鄉村美學示范項目已陸續建成投運,其中扶貧美學項目6 個,云階恒大康養小鎮、云臺古鎮等一批美學項目初具規模, 收到了三產融合聯動、城鄉統籌發展的良好效果。
修武縣依托旅游“一業興、百業旺”的特色優勢,使得云臺山鎮岸上村的農民年人均收入從景區開發建設前的260 元,提高到現在的5萬元。 周邊鄉鎮9000 余人參與就業, 貧困村260 余戶貧困戶通過從事民宿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雖然不是玫瑰花采摘的時節,走進位于七賢鎮因戀玫瑰工坊,這里依然景色怡人。 因戀堂是這里的標志性建筑,其設計運用了美學理念,不僅美觀大氣,還給人以幽靜之感。工坊負責人李娟介紹,該項目集玫瑰花種植與采摘和農業觀光于一體,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條,實現了三產融合發展。 公司還注入了扶貧產業項目資金, 使全鎮25 個村集體經濟增收,25 個村389 戶貧困戶獲得分紅,吸納數百農民實現就業。
一朵菊花最貴能賣多少?在郇封鎮云臺冰菊扶貧基地, 負責人宋曉龍給出的答案是30元。 修武是懷菊花的核心產地, 懷菊花入藥,論斤稱,賣不上價。可是在他的云臺冰菊基地,一朵菊花經過美學“包裝”,迎來“脫胎換骨”,開出一個冰菊小鎮。 公司通過“綠色食品+村企業+農戶”扶貧模式,激活了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為數百名貧困群眾開啟了就業門。

殘疾人貧困戶蘇海雙在網絡直播
王屯鄉是個林果之鄉,特色農產品種類繁多。但是,產品雖好,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卻限制了農民的收益,甚至有人依然還在貧困線上掙扎。 2019年10 月,修武縣首座美學小建筑“鮮果工坊”花落王屯。 圍繞這座美學小建筑,王屯鄉借美學經濟、網紅經濟、地攤經濟之力,使鄉村變得更有人氣、更有溫度,特別是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農特產品,通過帶貨直播,催生了強大的網紅經濟。
走進七賢鎮孫窯村田園居, 電商主播們正在補光燈前賣力推介當地優質農副產品。 田園居是修武按照美學理念,將18 座古屋和窯洞改建而成的電商直播小院。 借助設計“美力”,昔日貧瘠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電商直播小鎮,100多名農民變身“村播達人”,人均月收入3000 元以上,并帶動了當地土特產品火爆銷售。
“大家好,多謝支持,進來的就是緣分,歡迎關注點贊。 ”坐在輪椅上,七賢鎮44 歲的蘇海雙練習著網絡直播。2015 年1 月,一場意外事故讓蘇海雙下半身癱瘓,生活不能自理。 今年7 月份,經過電商培訓,大地飛歌和蘇海雙簽約,打算培養他為帶貨主播。 蘇海雙介紹,他現在處于“養粉”階段,已有粉絲1100 多名,馬上就可以帶貨了。直播小鎮免費培訓貧困戶29 人, 讓這些貧困戶直播帶貨,促進他們增收。
盛夏季節,在修武縣鄉村大地,一個個被注入美學元素的農業產業展現出蓬勃的發展生機,推動著貧困村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
“和沿海農業縣對比,修武這樣的內陸農業縣發展科技相對較難, 但我們完全可以選擇美學驅動來實現農業和服務業轉型升級, 進而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脫貧攻堅。 ”郭鵬說。
世間一切,都是遇見,就像冷遇見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緣分。 修武遇見美學,有了美學經濟;美學遇見扶貧,有了別樣的脫貧攻堅。
修武縣傳承3000 多年的歷史文脈和自然資源稟賦, 就像一座沉睡的金山, 等待輸入“喚醒口令”。 美學經濟就是這一口令,喚醒了千年風骨的魏晉美學,成就了“云臺小七”IP;喚醒了廢墟中的山村學校,成就了五星級民宿“云上院子”;喚醒了散落民間的非遺技藝,成就了松花蛋非遺工坊。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美學經濟就如一支點睛之筆,讓修武從一花獨放的云臺山景區美,到由黨建美、城建美、鄉村美、民宿美、公路美、服務美等一個個美學元素構成的百花齊放的全域美,既獨立開花又相互融合,共同組成一幅探索“兩山理論的美學路徑”的秀麗畫卷。
事實上,修武縣一度也面臨著發展的窘境,工業基礎薄弱、科技驅動力不強,雖有境內云臺山聲名遠播,但單一的門票經濟,遠遠不能支撐全縣經濟轉型發展。 面對發展困局,修武縣委、縣政府在全縣干部職工群眾中倡導“頭腦風暴”,抓住“優質體驗源于滿足人的審美訴求”的關鍵因素,確定了以歷史文化積淀為產業基礎, 消費升級為產業定位, 美學設計為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升級“第二路徑”。
“美學能夠為鄉村帶來核心競爭力,給縣域的父老鄉親帶來發自內心的優越感和自信心。 美和真、善密不可分,把美學普及到鄉村,中國人的道德水平和制度建設都能得到提升, 也能和地方風土人情有機融合。 ”郭鵬說。